1884年,刚满10岁的毛姆,因父母双亡,被送去叔叔家寄养。
每次被打后,他都会躲入家里那个藏着几十本书的储藏室。
只要开始阅读,无论受了多大委屈,他都可以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出路。
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的痛苦与不幸。
你总能找到一本书给你安慰,你总能在一段文字中读懂自己。
读过书的人,不会被轻易击垮,爱看书的人,总能找到自己的解药。
等他醒来,被告知这辈子都要带着一根泄液线生活,而且再也不能喝酒吃肉。
一连串的打击,把福楼拜打入了痛苦的深渊,他把自己锁在家,整日埋头在一堆书中,以此逃避悲伤。
他渐渐懂得,每个人都会经历绝望,并不是只有他内心有伤。
作家张恨水说:有书读,就有希望,有了书,路就会在脚下延伸。
生活刁难每一个人,但只要你愿意,总有一本书,可以为你消解人生的苦。
焦躁难安时,读书能安抚心绪;彷徨无助时,书籍是最好的向导。
前不久,网友
@小小浮浪人
,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本以为人生就此荒废,却不想五年后意外接触到成人自考,开启了读书救赎之路。
除了钻研教材,她还广泛涉猎,像一块海绵,尽情地从书中吸纳营养。
就这样如饥似渴地阅读、学习,她终于拿下了北大心理学学位,还顺利申请到香港读研的机会。
人生是片苦海,当生活的航船被汹涌的浪头打翻,谁都会惊慌失措。
但别忘了,这世上,人会拒绝你,事会为难你,但书不会。
人一旦撞开了读书这扇求生门,生活会一瞬间被希望打亮。
百无聊赖之际,他翻看了《呼啸山庄》,立刻被书中的爱恨纠缠戳中。
看到最后,他忽然顿悟,人不应被情爱困住,要做自己灵魂的主人。
从那之后,他放下旧情,看淡遗憾,重燃起生活的热情。
当你被抛弃,被否定,书籍会像个老朋友,给你心灵上的陪伴。
特立独行的你,会在书中找到同类;格格不入的你,会在书中寻得共鸣。
我们读的是人生百态,缤纷世态,更是在阅读自己,寻找灵魂。
他说自己一直是大家眼中的“怪咖”,独来独往,很不合群。
在外人看来,他可怜得很,但实际上,小日子过得比谁都惬意。
无论去哪座城市工作、租到什么样的房子,他都会把家打造成一个小型图书馆。
每到周末,他就在午后泡上杯茶,坐在阳光里安静地看书。
看到梭罗在瓦尔登湖劈柴,他会心一笑;看到鲁滨逊荒野求生,他身临其境;看到老人从大海上胜利归来,他热泪盈眶……
他说:生活看似枯燥,但我的内心从未枯竭。
是啊,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帮你赚到多少钱,而在于给你一种内在力量。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你将学会自愈,拥有救赎的力量……
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读书,帮我们走出现实的逼仄,领略时空的浩瀚。
而心灵,就在这浩瀚的体验中,被慢慢浸润滋养。
大部头的书没时间看,很多书都是看了个开头就扔在一边。
但后来,他发现“跳读”是个好办法,就把《红书》跳着通读了一遍。
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逐字阅读,略显粗糙的书,做到大致浏览即可;
而具有巨大文学价值,或是真心喜爱的书,就需要我们花时间精读。
跳读,着重看脉络和重点章节;精读,则要在思考中慢慢来。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读书的瘾头,解惑是阅读最原始的动力。
带着好奇心,为了快乐而读书,才是在阅读中实现长期主义的秘诀。
有句话说的好,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
毛姆就是在哲学家库诺·费舍的带领下,开启了哲学的阅读之旅。
有个公式推荐给大家:
自己的书单=别人的推荐+自己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