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健康圈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健康是一种心态!懂点健康养生,自己的身体自己做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医生  ·  经常放屁,说明肠胃有问题? ·  19 小时前  
丁香生活研究所  ·  羽绒服真不用送干洗店!在家这样洗,5 ... ·  2 天前  
丁香医生  ·  一种你爱吃的东西,正在偷偷升高你的尿酸 ·  2 天前  
丁香生活研究所  ·  有它,糙胳膊、老腿的小疙瘩有救啦!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健康圈

人物 | 90岁的朗读者,身价千亿却骑自行车上班,60年来万般宠爱只向一人

健康圈  · 公众号  · 养生  · 2017-04-24 11:57

正文

一个人活着,

一定要对人民做点有意义的事。


就在前两天, 《朗读者》的舞台上, 迎来了一位90岁的老人, “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


作为中国焊接科学奠基人, 清华焊接专业的创始人。潘老对我国众多现代化工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秦山核电站、第一条高铁,这里面都有他的汗水。



在节目中, 以潘老为首, 近十位清华大学 以及西南联大的功勋级校友, 一同朗读清华的《告全国民众书》。


这些中国各科研领域的元老人物,年龄加起来超过1200岁。 那年代里,面对破碎的山河,国家因孱弱而遭受欺凌,清华人所发出的奋进的呼号,如今听来依旧令人热血澎湃。


用潘老的话来说, 当时念书的目的只有三个:“抗日、救国、回家。” 是的,他们那一代人读书,就是为了国家。



1927年12月, 潘际銮出生于江西九江, 一个普通的铁路职工家庭。 家里的条件虽然不是很好, 但他和许多孩子一样无忧无虑。


潘际銮从小就求知若渴, 小学读了一年连跳两级, 三年级读完,又直接读五年级。 就在小学快读完时,抗战爆发。 日本入侵,九江告急, 一家人只好逃往南昌。


虽然这时他没机会进学堂, 却用半年不到的时间, 自学了小学剩下的全部课程。



等他考上初中, 家人又再度逃亡。 一走就是3个多月, 一路上躲避日机轰炸, 在饥饿和病痛中几度涉险。


1939年,全家抵达昆明。 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住在乡下, 每天要走30里路去上学。 有一次他和哥哥不慎被洪水卷走, 差点因此丢掉了性命。


饥饿和逃亡,成了少年全部的记忆。从那个时候起,潘际銮暗暗发誓, 一定要好好读书,努力学知识,为民族崛起尽一份力。



1943年春天, 以各门功课第一的成绩, 潘际銮考进著名的中山中学。


两年后,又被保送进西南联大。 当时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一, 缔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学府, 潘际銮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时光。


回首求学的岁月,潘老感慨道:“抗日救亡是当时联大师生的共同目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对于我来说,10岁就穿梭在炮火之中,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所以 读书纯粹为了求学问,将来能够救国和报国,功名利禄根本没有想过。”



抱着求知救国的理想, 抗战胜利后,他回到清华机械系。 当时国家急需建设型人才, 清华便推荐他到哈工大, 跟随苏联焊接专家普洛霍洛夫, 学习新兴的焊接技术。


当时这项技术国内一片空白,潘际銮想: “虽然现在还用不上,但在中国以后的经济建设中,这项发展中技术一定会起重要作用。” 所以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哈工大。


当时自愿学习焊接专业的研究生, 数来数去只有6个人。他报名时, 清华、北大的老师开玩笑说: “你专门到哈工大, 去学焊洋铁壶、修自行车, 有什么意思呢?”



潘际銮没有考虑个人, 他想到是祖国未来的建设。 如果仅从眼前利益出发, 学一门热学科当然更“划算”。


到了哈工大后,他努力学习, 并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 极大丰富了焊接的科学分析。


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他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 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


随后,他又在清华建立焊接教研组,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就这样,中国的焊接人才队伍,才一点一点壮大起来。 可以说,潘老是中国焊接领域,当之无愧的奠基人。



事实证明, 潘老的预见是正确的。 他所深入研究的领域, 成了国家各项工程建设里 不可或缺的一环。


20世纪60年代,他率领教师、工人花3年多时间,完成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 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电子束焊机。


1987年至1991年,在我国自行建设 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 时,潘老担任焊接顾问,为该工程作出重要贡献。



最让国人骄傲的, 是中国的高铁名扬海外。 如今高铁遍布全国, 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高铁大国, 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 高铁运量最多、高铁等级最高, 让无数外国人为之惊叹。


高铁之所以能迅猛发展,离不开潘老开创的钢轨焊接技术。 “高铁的钢轨要一点缝都没有,全部焊起来,把它磨平、磨光。全国最后总结是焊了66万个头,一个问题都没有出。”



如果没有潘老 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 就没有中国高铁的迅速崛起。


在核电和高铁两大领域,潘老可以无比自信地说: “中国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焊接技术过硬。中国钢轨焊接的水平,超过世界任何国家。”


他不求名利,求的是奉献, 希望中国的发展能像高铁一样, 让世界为之震惊和赞叹。



潘老的科研成果, 估计可达数千亿。 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 身居陋室,上下班骑自行车。


他在清华大学焊接楼的办公室, 真是简陋无比。潘老作为学科筹办人, 只有一个光线不太好的小办公室, 大约10平米。那间小办公室, 被已经掉漆的家具和书报资料, 塞得满满当当,让人没法下脚。


至于收入,一个月也就万把元。 相比老伴儿5000元的退休金, 潘老觉得已经非常满足了。



在潘老家里,最贵的也就是两台台式电脑。他一台、老伴儿一台,其他要花钱的地方很少。 实际上,作为院士的潘老,待遇要参考副部级干部。


但二老对名利不感兴趣, 公司高薪聘请潘老,都被婉拒。 如今住在清华的荷清苑社区, 还是十多年前的老房子, 书房都是用阳台改造的。


至今,90岁的潘老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10个小时左右。他说: “我终身投入这个事业,是为国家做贡献,而不是赚钱牟利。”



但是科研, 对于祖国人才的培养, 潘老也是竭尽所能。 1993年,潘老应桑梓之邀, 担任江西省南昌大学校长。


当时江西是个“三无省”, 无重点高校、无学部委员、无博士点。 原本可以安享晚年的潘老, 65岁到南昌大学“救火”, 将当初西南联大的育人之风, 带到了这所不起眼的学校里, 大力推行本科教育改革:


对各学期未修满规定学分数60%的学生, 要求缴纳全部培养费,并跟班试读一次; 仍未修满学分数60%以上者,予以退学; 对公费生和自费生实行滚动竞争, 学习不好的公费生可能转为自费生, 而学习好的自费生则可以转为公费生。


这些让国内高校 同行瞠目的制度, 均有着浓厚的联大烙印。 很快,南昌大学学风陡转。


1996年,南昌大学“211”预审通过; 2002年,南昌大学成为江西省唯一 一所“211”重点大学。



任职校长10年间, 潘老从不为亲近搞特殊关系。 他的学生和下属,从未沾光。


学生张华在南大任教,并没有“获得更多资源”。相反,潘际銮跟他说:“ 你就默默无闻地干,自己去争取课题,别指望在学校拿钱。”


给潘老做了6年秘书的徐丽萍, 在潘上任时是正科级, 直至潘老卸任, 职级都没有改变。


徐丽萍笑称不敢印名片, “那么大年纪,还是科长,实在不好意思啊”。



潘老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 专注于学术研究、培养人才, 多亏了贤内助,北大才女李世豫。


其实早在去年,潘老和夫人, 就因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红遍网络。 两人衣着简朴,却浑身上下, 散发着无比浪漫的气息。 潘老夫人看到有人抓拍, 还俏皮地伸展手臂, 露出充满幸福的笑容。


后来,两位老人的信息曝光, 大家才知道潘老的真实身份。 而那羡煞旁人的画面, 不过是二老的简单日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