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海外抢购热频频搅动国人神经,日本智能马桶盖被中国游客疯抢、德国品牌空气净化器供不应求。在国人心目中,同等价位的同类产品,国产的质量通常不如进口的好。甚至一些国内生产的产品,出口转内销后,反而价格销量齐齐攀升。这些现象的背后,显现出中国用户对国产品牌的不信任。
对此,有评论认为,这是国货质量不高,缺乏工匠精神的表现,也有人将这些现象归结于“国人对中国产品质量缺乏自信”。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智造”的产品质量不输国外品牌,比如,海尔就是凭借智能装备和柔性制造上的技术优势和过硬品质,在新西兰等国占有主要市场地位,并获得当地民众的喜爱。
然而,升级爬坡中的“中国智造”为何频现“质量滑坡”问题?
激烈的行业竞争生态是原因之一。以机器人产业为例,据统计,2017年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约有5000家。巨大的竞争压力下,部分企业为增加销售额,开始过度压缩成本,竞相降价,最后导致产品质量不高,以“高端智造”为旗帜的机器人产业反而形成以低端产品为主导的竞争态势。
市场泡沫也是导致“中国智造”出现质量短板的一大因素。随着产业升级换代的加速,人工智能、智能家居、无人机、机器人等概念热度不减,许多中小企业利用这种热度,制造劣质产品投放市场,做起“一锤子买卖”。在去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智能坐便器质量抽查结果中,智能马桶盖合格率仅为77.8%。智能手机抽查合格率也只有73.3%,均低于平均水平。对抽查结果名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内主流品牌样品绝大部分合格,而不合格产品多由中小企业生产。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认为,国产产品质量水平存在短板的深层原因是中国质量技术基础上的差距。质量技术基础是国际通行的概念,包括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与国际先进水平比,中国的差距还比较明显。“质量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质量技术基础的差距,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才刚刚接近1%,抓质量必须从质量技术基础抓起。”支树平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