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美剧《越狱》海报
1.
#
愿、知、能、行
囚禁你的不是牢笼,
而是看不到希望。
希望给你信心,
信心激发你想象和行动,
加上耐心等待,终得自由。
而
故事可点燃希望。
故事,通过讲述某人做到了某事,展示出可能性给你。
我们所说的“鸡汤”,就是用故事告诉你各种可能性,点燃希望。
坏的鸡汤,会歪曲事实,隐去人的部分真实经历,只说高大上的,这样就会给读者带来错觉,以为自己也做得到。好的鸡汤,是经过调查、采访、研究写出的,还原一个人、一个事件的真实情况,或者根据真实进行改编。
有知识有能力,看不到希望,就会限制行动力;而点燃希望后,知识和能力不足,也会限制你达成目标;这样的话,就需要系统知识和过来人经验的指导,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干货”;所以说,
愿、知、能、行,四者都不可缺。
2.
# 先搭个框架
你的碎片大脑,需要一个框架。
往碎片里输入更多碎片,
只会带来更多混乱。
先搭一个框架,哪怕一开始粗糙。
串起你已知的,
再往里填充新知,定期迭代框架。
定期迭代框架,是指随着往里填充的碎片知识增多,原先的框架可能已经涵盖不了它们了,需要扩充;或者原先的框架结构搭得不合理,无法让你的知识发挥最大作用,需要打破重来,当然这个打破是在原先基础上的改变,而不是空中起楼阁。
比如说,以前用四书五经来分类书籍,但在现代社会这个框架仅能涵盖一小部分书,就需要新的分类框架;比如我们喜欢说“道”,但这个词无法精确描述,就需要哲学上的许多术语来区分、定义。
你去看关于个人成长和管理的书,就会发现,几乎每一本都有一个属于它的框架,这个时候,就可以借鉴这些框架,来迭代自己原先的框架。迭代框架,是为了解释你人生的更多问题、更精准,并能指导你的行动,更有力。
3.
# 知与不知
有已知,有未知。
今日之已知是昨日之未知。
今日之未知是明日之已知。
在此之外,不可知。
不可知,超出人类理性之外。
我们与之共舞,如鱼游大海。
4.
# 芝麻小事
生活,就是不停地
醒来、吃东西、做爱、睡觉,
以及为买东西而干活,
当然还有过程中的哭和笑。
5.
# 玻璃房子
抑郁,就像造了一个玻璃屋,把自己关在里面,出不去,叫喊,却无人听见、无人回应,喊得累了,就站在玻璃墙边,隔着透明玻璃看着外面来来往往的世界,无动于衷,甚至不由自主地留下泪来。
6.
# 发生是发生,叙事是叙事
在每一时刻都有“发生”,
发生缘于万物的运动。
客观世界的发生,
须经人描述,成为“事实”,
可能是直接描述,
可能是间接描述。
直接描述,
受主体的认知和表达能力限制。
间接描述,
受信息源和传播渠道的限制。
每个人所知的“事实”,
只是全部发生的一个部分,
而且,还可能是
对这部分发生的扭曲。
然后,仅仅有事实还不够,
还需要建立事实之间的关系,
看它们是如何
直接作用或间接影响的。
基于此,我们可以
理解这张关系网的过去,
找到现在网中的关键节点,
预测关系网的变化趋势,
借助对这种“万物运动变化关系网”,
才可有针对地施力、借力,
从而事半功倍。
7.
# 抽象与具体
越抽象越难,越具体越难,
大多数人介于两者之间
,
已经能应付日常生活。
前者通往哲思,
后者通往实干。
哲思多实干少是哲学家,
哲思少实干多是小老板,
哲思少实干少是懒汉,
哲思多实干多是毛泽东。
打工仔读了毛选,
就成了哲思多实干多的职场人,
就能成小老板,
而小老板读了毛选,
就成了哲思多实干多的小老板,
也就是大老板。哈哈哈~
8.
# 印记
一个人不仅是一个人,
身上还负载着
家庭、圈子、民族和时代的印记,
人与人的冲突,基本都是
欲望驱动、印记影响下的利益之争,
当你对抗一个人,也是在对抗一个时代。
9.
# 所谓老板
前段时间,看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一个感受。
自古及今,当老板的
要事有三:
找人、抓业务、分钱,另外,出了事还要扛责任。
对掌柜: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对股东:风雨同舟;
对兄弟:有难同当,有福同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