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ant
【文章摘要】
懒是一种追求,宅是一种信仰。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孕育了一批“懒宅族”,宅在家里的宅男宅女,依靠网络就能完成吃喝玩乐的全方位需求。网络热传一个段子:
80
后,开始懒宅;
90
后,非常懒宅;
00
后,“懒宅”以为常。
1、“懒宅族”到底有多大规模和潜力可供挖掘?
2、“懒宅经济”如何撑起互联网消费大半边天?
3、企业、品牌和产品怎样革新,才能打动“懒宅族”?
【正文】
本文全文共3500字,点击“阅读原文”可畅读更多市场洞察文章。
WIFI +
床
=
普通懒宅
WIFI +
床
+
零食
=
进阶版懒宅
WIFI +
床
+
零食
+
撸猫
=
白金级懒宅
WIFI +
床
+
零食
+
外卖
+
撸猫
+
沙发
+
电影
+
超市
+
美容
SPA +
美甲
=
这就是人间天堂谁都别管我就让我尽情沉溺在此已无可救药版懒宅
“懒宅族”到底有多大规模和潜力可供挖掘?“懒宅经济”如何撑起互联网消费大半边天?企业、品牌和产品怎样革新,才能打动“懒宅族”?
国庆期间运动步数不满百步
“百步青年”应运而生
微信发布的《
2018
年国庆长假微信数据报告》显示,从
9
月
30
日到
10
月
6
日,全国共有
2100
万微信用户选择假期宅,他们的微信运动步数不满百步。其中,
56%
的用户为
80
后和
90
后的年轻人,
1200
万
80
、
90
后荣称“百步青年”。
不可否认,伴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智能,人变得越来越“懒”和“宅”,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进入“懒宅”时代。只要一部联网手机,就可以满足我们日常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的所有需求。
上门
O2O
的“横空出世”,泛娱乐产业的“高歌猛进”,让“懒宅族”迎来了“春天”。坐在家里,懒宅照样吃得丰富多彩,穿得有模有样,闻得了窗外事,玩得乐此不疲,物质与精神享受两不误。
“懒”经济:整体用户规模破亿
在年轻人群中快速渗透发展
“懒”人群指的是虽不出门,但用“手机”指挥千万商家上门为他服务的人群,主要为外送服务和上门服务。
根据《
QuestMobile2018
“懒宅经济”报告》,“懒”人群整体用户规模破亿,呈稳定增长趋势。其中,年轻用户表现尤其活跃,以外卖服务为例,截至
2018
年
8
月,
24
岁以下外卖服务
APP
用户规模同比增长超
1000
万,增长贡献度为
44%
。
“宅”经济:整体用户规模突破
8
亿
宅文化在向
30
岁以上人群蔓延
“宅”人群指的是深度爱好游戏、动漫、小说等内容,追求这类内容带来的精神享受超过对户外爱好的人群。宅文化的表现包括玩手机游戏、追更动漫
/
漫画、逛弹幕视频网站、刷弹幕等。
“宅”人群整体用户规模破
8
亿,呈稳定增长趋势,并不断向“大龄人群”渗透。
30
岁以上手机游戏
APP
用户规模同比增长超
1800
万,增长贡献度为
98%
。
30
岁以上电子书
APP
用户规模同比增长超过
1500
万,增长贡献度为
43%
。
“懒宅族”驱动了哪些数字经济大浪潮?
行动层面的“懒”和“宅”,用户懒得出门、懒得家务、懒得排队、懒得做饭、懒得取钱、懒得看字、甚至懒得做选择等等,越来越多这类需求,成为互联网一波波新浪潮诞生的重要驱动力。为了让懒宅们更宅,
APP
的功能越来越多,做的也越来越好。
>>电商
电商的兴起,已经让用户实现“足不出户,买遍全球”。有了淘宝、天猫、京东,为什么还要走出去逛商场?尤其是闪送模式的兴起,使得不少人,都懒得到小区门口买水果了。
>>O2O
近年来被大肆宣传的
O2O
上门服务,被媒体戏称为“懒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上门洗衣、上门送餐、上门做饭、上门取件、上门美甲等等随之催生,各种有关本地生活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O2O
创业者,又被称为是“懒癌制造家”。
>>视频
都说这是一个视觉化的时代,图像和视频会成为新时代的沟通语言。视觉语言越发流行,很重要的因素也是用户的“懒”。除了更直接的视觉冲击,用户在看图片和视频时,简单、便捷,用眼多,用脑少,几乎不用思考。看文字则不同,不经过考虑或者心不在焉,完全可能看完了还不知所云。
>>算法
当下的人工智能热潮,一定程度上,也是利用了人性弱点之中的懒惰,让机器和算法去尽量替代人类,让生活变得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不管是谷歌、微软、苹果、百度还是
Facebook
,这些巨头们都在研究一个叫“智能数字助理”的产品,相信不少人已经用上了
Google Now
、
Siri
、
Cortana
等服务,直接以语音或者图像的形式,与机器人交流。
>>机器人
未来,还会有更多围绕“懒宅经济”的相关产业的出现。人越来越懒,懒到不愿意开车,这时就出现了无人驾驶车辆的市场。人工智能的研究深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加强,无人驾驶汽车将在不久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奔着彻底解放双手的原则,越来越方便的人工智能产品一代代更新,“万物互联”物联网下的智能家居也会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用户变得越来越“懒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