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波(中央纪委驻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组副组长)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将“战略上藐视”和“战术上重视”有机结合,言出纪随、说到做到,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净化政治生态夯实了基础。
以上率下,把管党治党责任压到“最后一公里”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五年来,我们党开启的全面从严治党新格局,建构了从党中央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到省区市党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组(党委)直至基层党支部的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体系。不论是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参加双重组织生活、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还是教育约束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等要求,都是从中央政治局委员管起、从高级领导干部严起。在党中央的示范引领下,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更加明确具体,形成自上而下的压力传导机制。而且,通过强有力问责督促各级党组织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在“真问责、真追责”的新气象下,从党中央到最基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既挂帅又出征,使正风反腐和从严问责落到实处。
以小见大,寻求党心民心的“最大公约数”
这种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成为五年来管党治党的重要经验,其成功范例比比皆是。例如,从治“裸官”入手,防治领导干部“先裸后贪”,随时准备外逃等风险;狠刹“吃喝风”,关键是厘清公款、公权边界以及公私关系;抓个人有关事项报告,针对的是对党忠诚老实的深层次问题;对胆敢向扶贫资金财物“动奶酪”的严惩不贷,是要确保中央政策落地生根。全面从严治党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必须做到紧紧扭住反对“四风”,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只有找到党心民心交汇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党内外监督合力“最大值”,才能取信于民、增信于党,让群众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带来的深刻变化。
以惩促治,释放党内法规制度蕴含的刚性力量
全面从严治党既需要“打虎”的硬本事,也要有“建笼”的软实力。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方法策略,科学把握“惩与治”“标与本”“林与木”“破与立”的关系,既以零容忍的雷霆之势减存量、遏增量,又以全方位的创新制度明规矩、严法纪,让“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成为全党共识,释放出了“制度笼子”的刚性力量和依规治党的制度优势。五年来,在问题线索初核数、党员干部特别是中管干部被处分人数攀升的同时,以“治理+制度”为特色的工作格局持续深化,党内新规形成“制度群”,从“不敢腐”向“不能腐”的转变持续加速。
以“虚”带实,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的监督功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上了网民意就上了网,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在网络“集体凝视”中,党员干部不诚不信不廉不洁的政治成本呈几何级增长,形成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勤廉倒逼”。虚拟世界中的互联网新媒体监督作用“不虚”,对促进管党治党工作意义重大。展望未来,在大数据时代,对党员干部来说,必须适应“监督无处不在”的网络化生存环境,必须在办公室内外、八小时内外全天候地保持对人民监督和党纪国法的敬畏。应当看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只要方向准了、方法对了,一定能行稳致远,达成目标。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9月27日第5版,原标题为《科学有效的战术运用——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几点思考(下)》,文章有删节)
总监制/徐遥 责编/刘文韬 编辑/王碧薇 制作/唐明涛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