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峙客运站不仅是进出虾峙岛的主要门户,它还象征着人与海洋,传统与未来之间的连接。在这一兼具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场地,这个项目要在尊重既有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空间的更新赋予这片场地新的活力。客运渡口在作为功能性的交通设施之外,它既是岛民日常生活的交汇点和社区广场,也是游客踏入这座岛屿的探索起点,一个开放、自由的公共场所。
位于长江口南侧、杭州湾外缘东海洋面的舟山群岛,是由1390个岛屿构成的独特地理单元,它以丰富的自然景观、佛教文化和海洋文化著称。自2010年舟山群岛被列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来,它确立了将自身塑造为国际知名的海洋度假胜地的发展目标,而岛际客运网络的建设成为提升旅游吸引力的关键一环。2018年舟山市普陀区启动了一个包括本岛沈家门半升洞、和桃花岛、虾峙岛、白沙岛三个离岛在内的客运码头改造和升级计划,旨在提升这些区域的交通便捷和服务质量。
虾峙岛位于舟山群岛的南部,桃花岛与六横岛之间,陆域面积17平方公里,户籍居民两万余人,常驻居民只有七千余人,中老年人为主。虾峙得名于其独特的虾形岛屿轮廓,呈西北-东南走向,湾岬岙门众多,渔业繁盛,其与桃花岛之间的虾峙门水道是进出宁波舟山港的重要航道。虾峙岛多山,最西端收于一座海拔50米的小山丘,山脚北、西、南三面环绕纵深不等的小块海积平原形成一个突出的半岛,其上聚集了栅棚、沙峧、龙眼等众多村落,成为岛上最大的居住社区。半岛西北海岸面朝岛屿棋布的内海,并由近处的马鞍山、外馒头岛和暗馒礁三座小岛拱卫,自然形成了一处海上仙境般的避风港。轮渡客运站所在的栅棚码头位于这段海岸最北端一个外凸的地形奇点,紧邻南侧栅棚村,地处外侧Z字形海塘和内侧S形大弯的海岸公路所夹的一块三角形场地,一路之隔是山脚下废弃已久、曾经作为鱼粉厂使用的原虾峙电厂。
现状客运站始建于1990年代,陆域站房主体位于站场中部,是一栋五开间单跨钢筋混凝土框架二层坡顶小楼,楼板为预制板,2014年在其南侧贴临扩建了一个单层候船室;水域部分原本在东北角海塘突出部设有栈桥通向1000吨趸船浮码头。这个海塘突出部以东的虾峙西北海岸在2011-2014年间形成了一个用于发展临港工业的大片围填海区,拉平直的新海塘让原本的地形奇点趋于消失。这次站场更新升级在东侧紧邻的围填海区扩展了一片场地用于客运停车场和客滚车辆待渡场,并增设了另一专门用于客滚船的1000吨趸船及配套栈桥,并对客运站房、站前广场等站场设施进行同步提升。目前运营与舟山本岛沈家门墩头码头和六横大岙、台门码头间的客运航线,以及和宁波北仑峙头码头间的客滚航线。
虾峙客运站不仅是进出虾峙岛的主要门户,它还象征着人与海洋,传统与未来之间的连接。在这一兼具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场地,这个项目要在尊重既有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空间的更新赋予这片场地新的活力。客运渡口在作为功能性的交通设施之外,它既是岛民日常生活的交汇点和社区广场,也是游客踏入这座岛屿的探索起点,一个开放、自由的公共场所。
在设计之初,我们先对原客运渡口周边做了整体调研和初步策划,希望对客运站和电厂这两处进行联动改造和提升,不仅提升客运站场的营运能力及空间品质,还计划将旧电厂改造成海洋文化研习中心,形成兼具交通和交流功能的新型基础设施综合体。这个改造计划围绕海岛的自然风光、传统渔业和本地民俗文化,旨在为游客提供深入体验当地文化的机会,同时帮助保护和发展海洋文化相关的产业,促进年轻人回乡创业,给当地社区带来新的活力。
客运站最初被构想为一个紧邻海堤前沿原突出部、平面形状大致为梯形的钢木结构大凉棚。凉棚由垂直于海堤的六跨形式相同的筒形屋顶构成,跨度由西到东随平面进深递增而递增。而筒形屋顶的渐变形式是对于这一位于山海之间的渡口场地的回应:屋顶由面山一侧的山形尖坡逐渐过渡到面海一侧半圆拱形,一个对于“渡”的形式提示。同时,凉棚的东侧边界也是对于曾经作为地形奇点的场地历史中已经消失的那段内折海塘的提示。凉棚下四个错落分布的大小体量分别作为候船、安检检票、售票问讯管理、公厕寄存宿舍后勤使用,其中后勤体量是原位保留的原客运站主体的一层并加以二层改建而来。凉棚下剩余的大量灰空间容纳了上下船通道、室外候船、休憩、公交候车等的灵活使用,并对社区居民全时开放。
虽然电厂改造计划无法同步启动,但我们的前期调研为客运站的实施设计提供了新的视野。前期方案的开放性、对场地特征的敏感回应、以及形式主题成为业主方与我们的共识,但是需要缩减建设规模以便控制造价,同时兼顾海边环境中结构的耐候性与安全性,主体结构考虑变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实施方案中依然将站场视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并释放海岸线,这成为整个场地策略的核心;并用两条在场地上互成犄角、大小相配、由山形渐变到拱形的混凝土筒壳结构来覆盖形成两个体量:东侧垂直于海堤、正对码头老栈桥的较大体量中布置候船厅及售票问讯管理空间,面海的候船厅双层通高,与面向站前广场的售票问讯处之间流出一条东西向架空通道作为候船厅入口前的缓冲区,通道及候船厅入口上方布置二层挑台作为贵宾区,并与售票上方的管理办公空间联通,东侧面向停车场留出一条完整的通高侧廊作为下船通道和公交候车空间;西侧较小的筒壳覆盖住卸去屋顶之后的原有客运站两层高主体,在南北山墙方向留出门廊空间,底层布置公共卫生间、母婴室、寄存处及机电后勤用房,二层容纳五间值班宿舍,并通过南侧山墙外增设的室外楼梯独立出入。两个筒壳之间面向站前广场呈八字开口,并用一条弧形轻钢拱顶连廊相联系。这一双筒壳布局方式延续了概念方案中对于场地地形变迁痕迹的提示以及对于场地建造历史的保留,原客运站建筑得以被可持续再利用,而大筒壳的东边界依然作为已经消失的那段内折海塘的提示。同时,通过两个体量的布局界定出三个具有个性的室外公共空间:面向道路的开放的集散广场、沿海岸线的漫步路径,以及介于两个体量之间的休憩庭院。这一总体布局不仅为岛民和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空间选择,满足不同的出行、社交和休闲需求,更是力图传递基础设施开放、友好的形象以及人文关怀。
设计试图深入探讨并转译客运渡口作为连接海洋与岛屿的纽带所承载的日常行为及其象征意义。通过一大一小两个筒壳结构,我们旨在建立一个从海洋到岛屿、从船舶到村庄的联系。这两个结构朝向大海时展现出柔和的半圆拱形,而面向岛屿山丘则呈现为坚实的三角形双坡顶,象征着从海洋的辽阔无垠到岛屿的安全庇护的转变与过渡。这一对于“渡”的概念的物化,不仅体现了对上岛与离岛动态的解读,更激发了对于归属与远行、定居与探索的深层思考。
筒壳结构采用变截面剪力墙支撑的混凝土筒壳。大筒壳跨度16.5米长度45米,壳体最薄处270mm,根部500mm;小筒壳跨度11.1米长度30米,壳体最薄处180mm,根部400mm。在筒壳结构变截面剪力墙支撑的侧面,各开了两个大小错位的椭圆拱大洞口,为内部空间带来了侧向的开放与充沛的自然光线,形成仅6个“柱墩”支撑起的巨大覆盖。
在材质的选择上,我们有意为筒壳的内外两个面赋予两种质感。筒壳内腔采用纯净的清水混凝土呼应结构的本真之美;筒壳外表面覆盖天青色釉面圆砖,具有鱼鳞般的光泽,是对海岛渔业文化的映射。在南侧山丘上俯瞰建筑与大海,釉面砖的光泽又与波光粼粼的海面有着极为相似的丝绸般的细腻质感,也强化了新建的客运站在这片特殊场地上的锚固感。
项目实施中最为关键,也是最具挑战的是筒壳结构的混凝土浇筑工程。业主请到一支国内一流的清水混凝土施工团队来完成这项挑战。施工方具有专业的深化设计能力,运用BIM技术实现设计与施工的精准对接,完成筒壳的三维建模、清水效果分析、异形模板配模以及现场的施工控制。通过数字模型控制螺栓孔排布、模板分缝分布,并选择相应的实施方案。以较大的那个筒壳结构为例,利用三维模型将45米长的筒壳长向切分为20段,垂直向切分为三段,对每一段内外两个异形曲面进行定制化模板设计。模板由钢格栅背楞板与覆膜多层板组合而成,全定制的高强度异形钢格栅板起到精确定型作用,覆膜多层板则作为清水混凝土表层模板使用。施工现场通过BIM技术辅助,对钢格栅板进行精准定位调节,并由脚手架支撑下的钢格栅板防止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变形。
虾峙客运站于2021年6月完工交付,标志岛民通勤与游客登岛有了“山海之渡”与“海岛客厅”的门户新体验。2023年其门前的海岸公路“栅河线”荣获全省“十大最美农村路”称号,进一步证明了海岛在自然和人文景观上的独特魅力。乘船上岛,是跨越山海的舒缓与放空;船近虾峙,转向中掠过“瑶池三山”般的拱卫三岛,抵达“山海之渡”上岛,带着对自然的敬畏和谦卑,开启一场心灵之旅。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虾峙客运站
建筑师:周 蔚 + 张 斌 / 致正建筑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周 蔚,张 斌
项目建筑师:金燕琳
设计团队:徐 跃、卢 宇(实习)、尤梦梵(实习)、许文昊(实习)、宋 帅(实习)
结构顾问: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 张 准、陈学剑、张冲冲
混凝土筒壳结构深化设计: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 孙克兵 周兰清 高文佳
泛光设计:浙江歌银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施工图设计: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舟山市普陀区虾峙岛栅棚码头
建设单位:舟山普陀交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总包:舟山市嘉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混凝土筒壳结构施工分包: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8.03-2018.11
建造时间:2020.03-2021.06
基地面积:12,626 m2
占地面积:1,168 m2
建筑面积:1,567 m2
结构形式:变截面剪力墙支撑的钢筋混凝土异形筒壳(板壳拱壳拓扑渐变)结构,局部框架结构
建筑层数:地上2层
主要用途:候船厅,售票,问讯,小卖,管理办公,值班宿舍,公共卫生间,母婴室,寄存,机电后勤,连廊,户外停车场
主要用材:清水混凝土,釉面陶瓷,氟碳喷涂型钢,氟碳喷涂型铝及铝板,平板玻璃,烧毛花岗石板,地砖,涂料,木材
工程造价:约4,100万元人民币
摄 影 师:杨 敏
版权©www.gooood.cn,欢迎转发,禁止以gooood编辑版本进行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