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各高铁车站素来是铁路春运工作的重要区域和繁忙枢纽。2025年春节前后,深圳人员大迁徙再度开启。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深圳北站完善了夜间行车管理机制。节前1月21—22日、24—27日,节后2月3—4日、14——15日,通宵增开夜班“红眼列车”。
深圳北站负责行车组织的运转主任刘利恒已是第5年参加春运工作。去年开始,深圳北站尝试节假日开行夜班高铁,为旅客出行提供更多选择。刘利恒也开启了他的通宵高铁行车组织工作。
夜色未落,刘利恒便早早来到行车控制室(以下简称行控室)了解夜间调度的准备情况。“随着今年一季度调图和春运调图的实施,深圳北站每日接发列车合计达1000多趟,涉及5个不同方向,行车作业压力巨大。尤其是夜晚这样特殊的时间段,运输组织的任何一点差池都可能引发列车大面积延误,影响无数家庭的团聚。”他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因此,深圳北站推行‘新老搭配、以战代训’的人员配置策略。让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与新入职的员工搭档,确保关键岗位上能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王麒凯是一位在深圳北站工作了十几年的老职工,春运开始后他主动请缨值守夜班岗位。与他搭档的新同事刚“上阵”不久就遇上一次“红眼列车”途中延点事件。最终,两人沉着冷静配合完成应急处置流程,确保晚点列车安全正点始发。“这种代际传承与实战淬炼相结合的培养机制,能够提高新员工的独立顶岗能力,并增强整个团队的协作和应急处理能力,在整个铁路系统被广泛应用。”王麒凯说。
为了确保春运连续通宵开行动车组的安全,深圳北站客运、售票、安检和行车等部门都加派人员力量,同时做好现场作业的监督和应急培训。深夜1点,刘利恒还在紧盯电脑屏幕,他解释道:“我们需要对前一天大客流高峰时段按‘红、黄、绿三线’进行关键环节监控回放分析,优化接发列车股道运用,为深圳北站客运站台、列车给水吸污等岗位提供信息共享。”
据悉,春节前期,车站还组织了一系列安全培训和案例分析会。春运时,车站各级干部都要在职工较疲劳的几个重点时间段开展现场巡视和视频监控,确保每一个操作都符合安全标准。在刘利恒看来,通过这种事前培训与全过程监控相结合的方式,近年来行车调度人员的标准化作业达标率显著提升,违规操作率大幅下降。
高铁站日常运行通常包括客运服务和行车组织两方面,对于深圳北站这样的高铁枢纽中心,要确保高铁运输准点、安全,行车组织是关键。刘利恒提到的“红、黄、绿”三线卡控管理措施由深圳北站运转车间首创,在春运期间发挥重要作用。车站值班员通过每日对行车日志的深度分析,结合列车到发频次、设备状态及天气因素,利用不同“色卡”动态划分风险等级时段,并对应施行策略。
身为深圳北站行车控制室盯岗员,邓优的“战场”是蓝色荧光屏上大大小小的数字按钮。进入19时至20时列车密集运行期的“红色时段”后,邓优与车间值班干部对高铁进出入车站精细调度、严密监控,全方位统筹协调各项作业流程。“有时候就好像‘弹奏钢琴’一样,需要大脑、手指的高度协调才能完成。”邓优介绍说。
夜班结束已然清晨,邓优交班走出行控室后都会习惯性地远远眺望车站站台片刻,有时候能望见晨光中他的妻子引导早班旅客的身影。邓优的妻子是深圳北站一名客运员。春运期间,两人一个白班,一个夜班,再思念也难相见。“工作时手机不能使用,所以每到间隙休息我会守着对讲机等待妻子声音的出现,但我只能静听不能说话。”邓优笑称,“虽然对讲机频率加密,但我们制服胸前的职工名牌却共享着同频共振的心跳。”
除夕夜,当深圳北站玻璃穹顶亮起跨年灯光秀时,邓优夫妻二人隔着数个站台朝着彼此的方向挥手而笑。他们认为这就是属于铁路人自己的“罗曼蒂克”。
版面欣赏
《中国城市报》(2025年02月10日 第 04-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