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专业视角的规划资讯传播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地学·人居·生态 | ⑥京津冀地学环境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公众号  ·  · 2018-11-14 17:30

正文

地学·人居·生态

在2018年8月第十四期地景沙龙“人居·地学·生态”上,许多地学界的老专家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沙龙交流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借此总结了会上专家的发言,并与地学所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汇集整理,以系列文章的形式展示出来,以期引起大家的讨论,推动学科间交流。


文 / 吕金波 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北京 102206


北京是古代唯一先有规划后建城的城市,要想保住北京的首都地位,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使规划中的人居环境显著受控于地学环境。 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地处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结合部,地貌单元分为西山、北山和平原,构成“北京湾”的地貌特征,这是京津冀的地学环境。 北京是按照《周礼·考工记》建立的城市,以紫禁城为中心,由南向北依次分布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三大殿、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鼓楼、钟楼,称为“中轴线”,这是京津冀的人居环境。地学环境控制着人居环境,人居环境顺应地学环境规划,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 京津冀的地学环境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是连绵不断的群山,被燕山山脉和太行山余脉环抱。东南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西部是太行山脉,北部是燕山山脉,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湾,人们称之为“北京湾”。 “北京湾”所围绕的平原即为华北平原。 京津冀水系有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属于海河流域。

海河流域图

北京湾、河北湾、中原湾(据单之蔷)


// 京津冀的人居环境


北京是按照《周礼·考工记》建立的城市,紫禁城之左为宗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右为社稷(现为中山公园),前为朝,后为市,体现中正有序的思想。以紫禁城为中心,由南向北依次分布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三大殿、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鼓楼、钟楼,称为“中轴线”,后来发展成“两轴两带多中心”的规划布局。 古代的副中心是承德(古称热河),今天正在建设的副中心是通州和雄安新区。

明代北京城

北京空间格局规划示意图

(2016-2035年)


地学环境控制着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只有顺应地学环境规划,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01

形势分析


京津冀中心的北京是中国地质工作的摇篮,1863年9月美国人R. Pumpelly第一个到西山调查地质,提出“震旦方向” 的概念[1],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了“震旦系”地层名称[2],1920年中国人叶良辅等13人编纂了中国的第一部地质学专著《北京西山地质志》[3],随后地质工作相继在全国展开。

《北京西山地质志》主要作者在兵马司胡同15号院合影

前排3位为指导老师(左起):翁文灏、章鸿钊、丁文江


20世纪, 由于工业化对矿产资源的强大需求,地质工作主要围绕矿产资源勘查展开,由此带来了矿业的繁荣 ,一座座矿山拔地而起,建立了一大批以采矿为业的新兴工业城市,带动和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 地质学本身也得到了深化与发展

华北平原矿产资源


21世纪,对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的研究成为主题。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城市灾害防治、资源开发、废物处置和环境保护等有关的地质问题日益严重,已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地质环境研究是当今全球地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和2015年7月北京市委、市政府通过的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副中心(通州),北京将建成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02

地学环境


太行山和燕山构成地学环境的“北京湾”。


太行山是我国地质工作的摇篮,盛产煤、石灰岩、大理岩资源、以岩溶景观和火山岩景观为美学特征的旅游资源。 为了建立美好的人居环境,不但要摸清煤、石灰岩和大理岩资源的储量,还要研究开采这些资源给京津冀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开展环境容量的研究,合理布局。开发地质自然景观,以自然景观旅游带动太行山经济的发展。

煤炭形成过程(图片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石灰岩

大理岩


燕山以开采铁矿和多金属矿为主,现在水库众多。 为了建立美好的人居环境,应该开展各流域的环境地质调查,查清各种自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的污染途径,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案,为京津冀人民的饮水安全提供保障。


京津冀平原是由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共同塑造的,为了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应该开展水工环地质调查和监测。 水资源的贫乏严重制约着京津冀经济的发展,应利用水文地质知识,查清京津冀的水资源状况, 从水资源布局方面为京津冀的发展提出规划


立足京津冀水资源的实际情况,设法解决水资源紧缺这—不利因素,寻找地下水库,开展应急水源地调查和深层岩溶地下水的调查,增强京津冀的供水能力,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 保证为京津冀人民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稳定供水 。调查地热及浅层地温分布的深度和范围,为首都提供无污染的能源,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重视垃圾场选址工作,改变目前被动应付的权宜局面,是京津冀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


03

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京津冀人居环境面临7大地质环境问题,即:地质灾害防治、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水资源开发、地下水环境治理、地热资源开发、浅层地温能利用和资源利用问题。


// 地质灾害防治问题


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地震,最大的难题是预报, 1997年5月21日中国地震局流体学科曾对张北地震提出过预测建议,结果,1997年5月25日在张家口西南发生Ms4.2级地震,1998年1月10日11时52分张北发生Ms6.2级地震[4],看来科学尝试地震预报是需要推进的。 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山区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煤矿采空区的地面塌陷,平原的地裂缝和地面沉降。 有针对性的防治地质灾害是人居环境治理的内容之一。


//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问题


京津冀的城市建设发展非常迅速,这种发展不仅表现为平面范围的不断扩展,还体现在向地上和地下空间的发展上。 特别是地下空间的利用深度的不断加深。 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注意地下空间的开发,特别是城市繁华地区要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增加建筑容量,疏散地面人流,改善购物环境,提高大地利用效率。” 从地学角度划分适于开发地下空间的范围和深度,既要发展地下多层空间系统,又不影响地质环境,为京津冀的城市建设服务


// 水资源开发问题


京津冀地表水资源不足,地下水资源限采, 必须设法“开源节流” 。利用水文地质学监测平原区不同深度的第四系地下水,科学应急开发平原区深层岩溶水。

图片来源:互动百科


// 地下水环境治理问题


地下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由于城市生活、工业垃圾与人口俱增引发了—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尤其是浅层地下水质超标日趋增长, 需要进行地下水环境调查,科学提出地下水环境治理方案

地下水污染(图片来源:大众日报)


// 地热资源开发问题


京津冀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发展有地域优势。地热资源是—种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目前京津冀地热资源的规模、分布范围、形成条件、贮存状况和开发潜力主要依据市场化地热井资料,难以为合理开发规划提供有力依据, 需要政府投资按照地质单元调查地热资源,提供科学的地热资源开发报告


// 浅层地温能利用问题


目前京津冀浅层地温能利用较少考虑地质条件,存在潜在的环境问题, 需要在考虑京津冀城市发展布局,热泵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开展浅层地温能资源地质勘查


首先广泛收集已有的相关资料,然后野外调查浅层地温场和地下水流场。通过调查太阳能影响的土壤深度、京津冀平原不同地热地质单元大地热流值的上限深度、浅层地下水的水温、水位、水量、水质和渗透系数等,确定恒温带的深度。通过分析松散层厚度、岩土导热性、恒温带温度、回灌条件、含水层累计厚度、地下水水质等要素, 将京津冀平原划分综合评定适宜性等级,分出水源热泵适宜区、地源热泵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等浅层地温能地质单元,为北京城市规划服务


04

规划中的人居环境

应该显著受控于地学环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