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nowYourself
深夜友好型公号。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胡慎之  ·  你的内心深处,有什么未解开的心结 ·  2 天前  
壹心理  ·  你什么情绪,就什么命,很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KnowYourself

你为什么会陷入迷恋?| 旧文回顾:关于“痴迷”的科学

KnowYourself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1-09 23:56

正文



痴迷,Obsession,起源于一个拉丁语动词,“obsidere”,意思是“坐在…的里面,或充满”。当我们痴迷于一个人的时候,那个人就会占满我们的大脑,Ta成为了我们每天每夜关注的唯一的事情。


现代心理学辞典中这样解释痴迷: Obsession是指一种持续不断的想法、状态、冲动,并最终会带来恐惧、压力和不适感。 在浪漫和性相关的语境中, 痴迷的状态包括了一种接近于强迫的需要——需要反复想着某一个特定的人、情景或行为。即便这个人自己想要停下这些念头,ta也无法控制住自己。 痴迷会让生活失去平衡。 随着痴迷程度的加深,生活会越来越不平衡。关系会被痴迷毁掉,其他方面的价值感会失去。这个人的现实生活会被那么一两件事情全部消耗掉。


我们并不陌生痴迷发生后个体的表现。当一个人迷恋上另一个人,Ta会感受到强烈的嫉妒、失去的恐惧、过分的猜疑。Ta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社交网络上搜索关于对方的蛛丝马迹,可能不计时间与金钱的成本,不顾距离遥远只为见上对方一面,Ta甚至可能不惜做出自毁的行为只为引起对方的注意。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行为是出自强烈的爱和在意么?当我们这样对待别人的时候,到底在发生什么?当别人这样对待我们的时候,我们应当感动么?痴迷/迷恋就是我们今天要谈论的话题。



痴迷与成瘾


心理学家Helen Fisher博士提出,痴迷的状态会点亮我们大脑中的“脑内奖赏系统(Reward System)”,这个系统关联着渴望、寻找、按捺不住的需要、兴奋、注意力的焦点、动力和占有欲等。 我们大脑在痴迷中的这种反应,和毒品依赖者渴望海洛因时的反应是一样的。


当我们想到成瘾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想起用针具注射或用管子吸食药品/毒品的人。但其实成瘾离我们并没有那么遥远。


“成瘾的本质,” 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主任Joseph Frascella说, “是在明知道会有不好后果的情况下,不断重复的行为,是对于明知道对自己有害的东西的持续渴望。” 并不是只有毒品药品等化学物品才能造成成瘾,购物、吃东西、性(自慰或性爱)、赌博等等都有可能造成成瘾。Frascella说, “成瘾是人性深处的东西。举个例子,从人类文明开始的时候,毒品就出现了。在我看来,人类的本性就会去尝试那些能给他们带来好的感受的东西。” 事实上, “几乎所有能够给个体带来强烈快感的事物都可能造成成瘾”。 “爱”的感觉当然也有可能造成成瘾。


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人们在“痴迷”中的状态,我们就会发现,“痴迷”和“没有完全得到”的状态是联系在一起的。 人们在两个阶段中最容易出现“痴迷”:在追求的过程中,和感受到自己可能会失去时。 研究显示,人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大脑,活跃方式和吸毒阶段中的人很像。


当我们在痴迷中时,我们会尝试控制自己不要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比如无休无止的发送短信,跑到对方家门口去等等,这就像是那些使用毒品的人控制自己不要进行下一次吸食一样。 但是这种控制会让我们感到空虚,甚至坐立不安。 最终我们无法忍耐,还是做了那些明知道可能会带来糟糕后果的事情,但那一瞬间却感到极大的释放和满足。 这种状态就是成瘾。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瘾,一个人有多大的概率成瘾,已经被研究证明和一定的生理基础相关。大脑负责认知功能的分析区域(analytical areas of the brain)和负责冲动控制的前额叶皮质区(prefrontal cortex)功能较弱被发现和成瘾有关联。


相应的,我们也不能想象,有一些人的生理基础和大脑发育状况,也部分决定了他们会比其他人更容易陷入痴迷的状态。


痴迷与认知


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 痴迷的状态接近于一种成瘾。那么除了生理基础之外,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成瘾?是我们所迷恋的那个人,或者所迷恋的那件事情本身么?相关学者认为,痴迷的状态与个体的认知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1. “全或无”(All or Nothing)


“全或无”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不良思维定式。有这种思维定式的人,在考虑事情时,会把可能性一分为二:ta爱我还是不爱我?这件事对还是不对?“全或无”思维方式的人,喜欢使用“从不”、“绝不”、“所有”、“全部”这一类绝对的词语。

而痴迷的状态正是“全或无”的思维模式的行为表现。当一个人对某个人或者某件事陷入痴迷之后,ta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这个单一的点上,ta对这个人或这件事的渴望达到极端的状态,生活中所有其他的方面似乎都消失了。同时,对于和这个人或这件事相关的因素,ta的判断也是极端的。ta的思维没有弹性,很小的细节也会让ta做出终极的结论。“有一次没有及时回消息,一定有问题”,“电话没接,绝对是不想理我了”,等等。


痴迷这种“全或无”的思维模式之所以对一些人来说如此具有吸引力,是因为 它让人们产生一种“我只要解决了这一件事,我的生活就会很好”的错觉。 这种思维模式让人错误地认为生活变得更加容易管理。 尽管他们持续地感受到幻想中并不存在的压力、愤怒、焦虑、和其他负面情绪,但他们还是存在“避免了多线程任务”的错觉。



2. 幻想


在痴迷状态形成、维持和发展的过程中,是我们的幻想饲养了它。


如果你自己观察身边处于痴迷中的人,或者回顾自己可能有过的痴迷的阶段,你会发现, 在痴迷中的人,对于现实的感知力往往偏低。 他们眼里的现实世界可能是被部分强化的,也可能是有所忽略的。虽然每个人都会有筛选性地选择事实, 对痴迷中的他们来说,头脑中自己补充诠释的信息,总是远比现实中实际接收的信息要多得多。 在其他人眼里看来是一次蝴蝶的振翅,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完成一场巨型海啸了。


过多地依赖幻想,甚至无法自知,和人格特点、创伤经历等都有关系,我们在关于 “不良适应的白日梦” 的文章中有详细讨论。


痴迷与自恋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明白, 痴迷是基于一些不良认知模式形成的接近于成瘾的不良状态。 那么,这种成瘾可以证明我们对对方的爱么?


爱固然是一个很难被标准化的概念。在这里我们讨论的爱,是基于尊重、平等等健康的价值取向的。


痴迷中的人,似乎已经为自己所痴迷的对象付出了全部的生活、所有的精力。在痴迷者的感受中,对方对自己是如此重要,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无法超越。但假如我们仔细思考痴迷者的状态,我们不难发现,在ta可以为自己所痴迷的对象“付出一切”的同时,ta唯独不会做一件事:考虑对方的感受,尊重对方的边界,相信对方的判断。


当你不管不顾地联系对方的时候,当你不停地诉说不在乎对方是否想要知道的时候,当你在互联网上人肉对方、不管对方是否想要把这些信息暴露给你的时候,你只是在满足你自己的需要而已。这些行为既不能让对方快乐,其实也不能让你自己获得更长期、更稳定的快乐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