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卢泓言
我曾经在微信里拉黑了几个人,觉得他们对我的批评实在狂妄偏激,后来有一天忽然想通了,又取消了拉黑。
回忆从前,常有后悔做了各种各样的傻事。比如20年前没有珍惜那个女同学,后来肠子都悔青了。又想未来,20年之后的我如何看待现在的我呢?必定也是觉得做了各种的傻事。这两个我,必定对很多事有相反的看法。这样一来,如果我会拉黑那些与我有种种不合的别人,无法与他们共处,那我会不会拉黑20年之前或者之后的自己呢?
回头去想那些傻事,如果再来一回,自己会做得不同吗?在那个时间,那个境缘下,那时的我,做出来的那个选择几乎是必然的。对或者错,只是后来人或者旁观者的评判。当时我必然会这样做,然后感受到苦,悔,觉察到缺陷,然后成长。我深深的理解20年前的自己,充满怜悯,而不是指责或者愤怒。我对20年后的那个未知的自己充满期待,充满敬畏。我想全心全意的陪伴他们,而不是拉黑。
许单单年前去格力拜访董明珠。有两件事令他震动。格力是产业链封闭的体系,什么都自己做,像苹果也是封闭体系,这样反而能把质量控制好。现代商业的大潮流是开放,却有部分公司因为封闭反而做的更强大。对于董明珠,许单单很难想象,若干年前国美苏宁看起来已经垄断了家电渠道,她是怎么敢下决心从国美苏宁退出来,自建渠道。逆潮流而动,这个决定实在太难太冒险了。
可能,在许单单看来难以想象的事,对当时的董明珠而言是水到渠成的。很多人顺应潮流,成了。有人完全相反的做法,也成了。因为各自的个性、经历、资源禀赋、所在的小环境各不相同。
现在网上很多的对撕,把跟自己观点不同的人骂得一文不值,水火不容。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在外面,在于自己心中的定见,以为这个定见就是全部的真相。有两个成语,坐井观天,盲人摸象。青蛙看到的天是真实的天,盲人摸到的象腿也是真实的象腿,但它们不是全部。把自己的局部当成全部,对别人的局部横加指责,就错了,作茧自缚。
接下来讲更多的例子。很多是以前讲过的老例子,不妨再看一遍。在不同时间看同一个东西,感觉可能非常不同。在不同的时间遇到同一个他或者她,结局也会完全不同。
西方发源的奥林匹克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东方的黄老智慧则是慢下来、向低处去、柔弱胜刚强。东方的修身运动比如太极、瑜伽、禅坐等,跟奥林匹克赛场上的猛烈竞技有天壤之别。后来,东方人也爱上了激烈的运动。瑜伽和禅坐在西方也开始受欢迎。
1是存在的。-1也是存在的。1和-1合起来是0,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可生育力无穷,可以生出1和-1,2和-2…… 0是它们共同的母亲。那位投资Facebook、在大选前逆潮流而动力挺川普的硅谷大神Peter Thiel就用自己的经历讲述过这个道理。
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教会了硅谷创业者四条教训。
1、做增量发展。不该去设定宏伟目标,它们会带来泡沫。任何一个声称他有能力做伟大事情的人都是可疑的,任何一个想去改变世界的人都应该谦卑。小且增量型的发展才是一条安全前进的路。
2、保持精益和灵活。精益,lean,也就是“不规划”。你不应该知道公司会做什么,计划是自大且不灵活的。你应该试错,迭代,去把创业看做是一种可知论的尝试。
3、提高竞争力。不要试图开创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你拥有一个公司的唯一途径是去找那些已存在的客户。
4、专注于产品而不是销售。做一个产品时,最基本考虑的是技术而不是销售。唯一可持续的增长是“病毒式传播”。
你是不是觉得这四条都非常有道理并且付诸实践?不过Thiel却更认同如下四条与之相悖的观点:
1、大胆尝试比无足轻重更重要。
2、糟糕的计划好过没计划。
3、竞争的市场会破坏利润。
4、销售与产品同等重要。
你是不是觉得这四条听起来也非常有道理?Thiel从1跳到-1。告诉我们,-1其实更有道理。他的原话是:“可能我的脑子里时常会有一个后台程序,我会努力想:‘好吧,把你说的反过来会怎样?’然后我就会尝试反过来想。这种方法居然总是很有效。”
但聪颖的Thiel并没止于-1。若止于-1,这跟迷恋于1没本质的不同。他紧接着否定了自己,他提醒我们要时刻小心。下面看他的总结陈词:
为了创造下一代公司,我们必须摒弃那些所谓的从灾难之后学到的“教训”。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相反的想法就自动是对的。你不能通过教条式的反对一些事来逃离疯狂。最相反的事并不是远离喧嚣,而是你自己要想清楚,该做什么。
Thiel并没被-1牵着鼻子走,他认为-1跟1同样是教条。除了保持清醒和怀疑,我们没什么定见可以依赖。这可能就是“归零”的心态。把定见都破除后的轻灵。
下面这个说法来自王兴。
我有很多教训可以跟大家分享,但没有哪一个是完全能适用的。不管是我自己的教训,还是别人的总结,几乎每一个看似正确的建议,总能找到很多反例。
对创业公司来讲,速度、成长非常重要。硅谷有句格言,keep growing,fuck everything else。只要你能高速增长,所有问题都至少在短期内能被容忍、被掩盖。可能很多问题当时是个问题,但你长大10倍后就不是问题了,或者不需要解决它就自然消失了。创业公司一定不能停,没什么问题值得你停下来或者慢下来去解决,不然只会更严重,迅速爆发到整个公司。
但也有反例。所有事都有反例。你长得太快,就因为长得太快而自己控制不住,出了问题。
2010年下半年,团购市场极其疯狂,无数钱砸进来,无数团队一轮一轮融资,到处挖人然后烧钱,有一段时间拉手和窝窝团跑得比美团快,非常高速的成长,但2011年底,基本迅速的垮掉了。并不是说美团做了什么事令它们出了问题,是它们自己跑太快了。窝窝团挖人时就说,我们确定好了几月几号上市,它所有计划都按这个做的,当环境变差,公司不能适应,就迅速出问题。
很多建议说专注重要。雷军说创业七字诀是,专注、极致、口碑、快。专注排第一。创业比拼的是个人、团队、所有资源,就像刀锋一样,越专注越有力量。尤其创业公司,资源都相对有限,专注非常必要。
但也有反例。专注是事情聚焦,不要一下做很多事。但若你把自己的业务范围设得太小,有时就会固步自封,最后你发现在格局上完全输掉了。不管多么努力都不可能赢。
比如电商早几年,淘宝做得厉害,资本雄厚,做对了很多事,也做错了很多,但最重要的事是它选择了做大平台。回头看,2003年左右开始起来的那些公司,若专注做一个垂直电商,基本上是没胜出希望的。在策略上一开始就输了。
这可能是王兴屡败屡战十多年换来的,一个没有定见的状态。所有金科玉律的背面都可能也是对的。
雷军说,顺势而为。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森则说,另辟蹊径,逆流而上。也可以反过来感受一下。沃森说,另辟蹊径,逆流而上。雷军则说,顺势而为。
施皮格尔在创立Snapchat之初时认为,人们可以在Facebook上分享一些表面的感受,而这只是在用户高兴、自信和享受生活的时候可以向公众分享,但用户也需要在悲哀、失望或者疯狂的时候有表现的窗口。施瓦辛格说,他不可能像李小龙那样跳起来把人踢倒,但可以把人推起来摔到墙上。
一个人做成功一件事后,或者仅仅是有过一些经历之后,常常就会有很多经验或者感悟拿出来讲,这算是定见。定见越多,越自信,越有条条框框。只有当他破除了这些定见,看到了它的偶然性,不是必然性,看到它是局部,不是整体,看到了与定见相反的一面的生命力。就从1和-1进入到了0。有生于无。
一个人理解定见、长出定见的过程可能就是“为学日益”,一个人破除定见、归于无见的过程可能就是“为道日损”。增长的,拿到手的,可能会成为烦恼和障碍,把它们放下了,智慧现前。大部分的见解的产生,有其具体的时间,当事人,以及境缘。当时间、人、境缘变化了,见解也就可能不适用了。
过河要用到船,等乘船过了河,就要把船丢掉,才能继续行程。坚持定见的人,等于是把船扛在头上而去翻山越岭。若是船太重,寸步不能行。自己把自己障碍住了。
破除定见之难,在于放下之难。自己的青春血汗换来的定见,这里面是对自己的迷恋。破除定见,就好像是否定了自己。衣服穿久了,跟皮肤长在一起,脱下来是要流血的。手里捏个锤子,看满世界都是钉子。放下手里这把锤子,就看到了世界的本来面目。
那些跟我们经历不同的人,意见不同的人,都是可能帮助我们破除定见的恩人。不要总想着拿锤子打他们,拉黑他们。而是尝试着理解他们,陪伴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