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村由“乡村振兴”走向“特色小镇”的11条经验
经过4年的探索与实践,司徒村从乡村振兴走向特色小镇的模式,由1村的高速发展,联动周边6村,共建山西省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示范区,推动所在地区乡镇联创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司徒小镇成为行业标杆,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笔者将其概括为“司徒小镇的11条经验”。
1、创意一个好名称,编拟一段好故事
通过在地文化“9头18匠”煤铁故事的传承,通过创新文化“5000年老山西人文”的嫁接,通过时尚文化“情景剧沉浸式互动演出”的创造,实现司徒村从“乡村振兴”到“特色小镇”的发展,司徒小镇的风生水起,成为备受欢迎的旅游消费目的地。
2、谋划一个新产业,对接一群新业态
不论是“特色小镇”,还是“乡村振兴”,必须产业先行。产业的发展必须是“产业系+业态群”,才能够成为一种经济模式,才是当地政府谋划的关键点。
3、搭建一个大平台,招引一批创业者
吸引更多的、更好的创业型公司和人才来到司徒村,才是“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选择一个好区位,借助一个好环境
要想“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并重,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必不可少。区位优势是“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选址的比较优势;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选址的成本优势。
5、获取一项好政策,构建一条资本链
产业主导、产业先行、产业维系,必须要拿到当地政府的政策突破点、政策优势点、政策覆盖点,同时形成债股并行、渠道畅通的“投资-收益-退出”机制,才是“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成功的关键路径。
6、打磨一批好房子,形成一种新生活
建立主题化生活方式的吸引力,才是“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构建的重要任务。建筑风貌与房屋规制的变化创新,社区服务与生活系统的周到细致,会成为创新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7、年度一场大节事,四季一群小活动
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特色小镇”,要想成为知名度高、消费点多、价值链长、收益额丰的运营经典,必须把活动创意策划与落地执行一起重视,每一年都有具有国内、省内、市内重大影响力的节事策划,同时伴随着连续不断的四季活动、特色活动、行业活动、营地活动、学术活动、专题活动、专项活动等,从而实现活动不断、精彩连连、网红出现、传播经典。
8、市民一串好配套,村民一列好服务
既然“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是城乡统筹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互动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系统工程,那针对市民、村民的服务体系要清晰明白。因为从国家政策来看,市民与村民之间是可以实现互同互融的,可以实现交互身份的,可以实现共享共建的。尤其是城镇化的国家规范中,农民城镇化或市民化的过程中,可以保留村民一切已经拥有的福利政策,在县域经济体系的“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尤为重要和关键。
9、对标一个新职业,对应一种新生活
市民下乡、村民进城是普遍现象,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与村集体组织成员,都要在这个全新的社会系统中,承担应有的责任、享有应有的待遇,在“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的发展环节中找寻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构建起新型的生活方式。
10、围合一个大空间,营造一处好环境
按照国家标准,“特色小镇”需要规划一个3平方公里左右的独立发展空间,来进行产业的发展,环境的营造。“乡村振兴”的发展,也需要多村共建共享,从而实现一体化发展。总而言之,空间与环境的选择、谋划和推进,将成为“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独具风貌的布局方式。
11、组建一个党组织,选择一个领头人
强化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领头人的示范引领效应,是国家与行业发展的“中国式经验”,也是我们民族发展、持续、兴旺的基本规律。为此,必须建立健全“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的党建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管理作用,成为一种“以实践促实效,以实战促实用”的新模式。与此同时,发挥能人经济、乡绅经济、典型经济、示范经济、榜样经济、技术经济等,以龙头带动示范发展,也会成为“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