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最好的时候,咪蒙公众号头条广告是80万一条。这个价格,在咪蒙的四川老家,拿下一套商品房,绰绰有余。
这样的广告,咪蒙当时一年能接100多条,这还不算上其他位置以及其他形式的收入。
如果老家有新开盘的小区,咪老师完全有底气站在沙盘边,指着C位的楼王,轻描淡写来一句:这栋楼,我全要了。
贩卖焦虑的生意,就是这么爽。
你在深夜辗转反侧,她在梦里喜笑颜开。
后来,作为自媒体人的咪蒙消失了,但被她发扬光大的贩卖焦虑的玩法,如同被魔法反噬失去真身的伏地魔,潜入深夜,以无形之驱,随时准备集结。
最近的一场集结,大概就是热播剧《小舍得》。这部由柠萌影业、爱奇艺共同出品的都市剧,紧扣了教育内卷、原生家庭、鸡娃、婆媳、二婚这些热门话题——
瞧瞧这些关键词,如果咪蒙老师的账号还健在,哪个不是“十万加”选题?
《小舍得》的意图可是太明显了。
第一集中就有个名场面。南家家庭聚会,两位五年级的小朋友被迫表演才艺。漂亮可爱的欢欢献唱一首,学霸子悠则被妈妈要求背诵圆周率数字1000位。
嗯,确认过眼神,是在豆瓣小组里被吐槽无数次的剧情。
第五集开头,“鸡娃”妈妈田雨岚坐在家长群C位,优雅端着下午茶,
喝下去的是茶水,吐出来的是焦虑——
“以我个人的经验,一到三年级是攻英语,四五年级攻奥数”;
“像翰林(注:剧中顶级私立中学)这样的,小升初面谈的时候,新概念英语至少要读到二,三千单词量那是毛毛雨”;
“三笔四口和全能五星已经成为历史了,口语证书也被禁了,但是总得有证书证明孩子们的英语能力呀,KET也就是个入门,PET在手,才算有了进入战场的资格。如果你有FCE在手,那就可以横着走”;
补充说明一下,FCE,相当于大学英语六级水平,在座各位,不知道都谁有?
如此扑面而来的窒息感,正在鸡娃路上,或者关注“海淀鸡娃”公众号矩阵的用户们,肯定会感慨一句:
人间真实。
毕竟,类似的台词和观点,早就在这些公众号里出现过无数遍了——我的朋友袁女士,孩子才2岁,已经被公众号们科普了KET、PET等名词。
好的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差的艺术,只会照搬生活。比如春晚小品就是好例子,经典作品会自己制造流行词,而糟糕的作品们,只会把当年网络流行词切碎了,烩成一锅杀猪菜。
《小舍得》显然不在意这些,它要的只是流量和热度。
它甚至搬来了公众号加粗提亮的做法,
把台词里的金句统统提炼出来,专门弹窗,吸引讨论。
焦虑的贩卖,从来都离不开金句。这套操作,咪蒙当年可玩得太溜了。
有一点,影视圈很像时尚圈:流行总在没完没了地变。
煤老板占风头的那些年,屏幕上总出现些面容模糊的女配角;互联网资本刚入场的时候,流量明星们是各家厮杀的重点;现如今,热搜才是王道。
这些出生于互联网世界,而今影视剧台词中频频出现的金句,存在的意义从来就不是塑造人物推动剧情。
当它们只为热搜而生,编剧们需要完成的,便是一道1+1=2这样的小学数学题。
在制作方看来,下一道题才是关键:(1+1)*N=?其中的倍数N,就是互联网宣发的影响力,它可以是从0到无穷大的任何数字。
不好意思啊,可能是《小舍得》后遗症,总想解数学题。
说白了其实就是,
以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宣发渠道,对影视剧的数据影响太大了。
远的不多说,从《三十而已》、《都挺好》到《小欢喜》、《小舍得》,有多少人是先在短视频平台刷到片段,再移步长视频平台去观看的?
为了流量,制片方要么自己包装短视频cut,要么默许创作者当搬运工,对经典片段进行剪辑加工。去年的《三十而已》里,原配顾佳打脸小三的场景,就是名场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