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即将过去,但2018年发生在HR领域内的诸多大事件还在持续散发巨大的影响力,并必将对2019年的人才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小编向HR朋友们征集了最能代表2018年人才管理领域内的十大关键字,回顾2018年我们都经历了哪些大事,也据此展望崭新的2019年。
今年的税费改革可以说是轰轰烈烈了:
增值税改革、个税起征点上调并扣除部分专项支出、五险一金统一由工商收取、社保费用调整等等,各种税费改革细则的出台成为全年HR最为关注的事件之一。
税费改革带来的深刻和大范围的影响在2019年将会更加明显,对于企业和HR来说,税费改革也意味着未来的企业将更加关注员工的增效和共生。
2018年9月27日,一篇《
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国企底层
》的文章刷爆朋友圈。起因是西安航天动力研究中心因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离职发出的一封公开信,信中痛陈张小平离职的巨大损失,引发大家对于离职的大范围讨论,一时间几乎所有的HR相关公众号都在从各个角度分析离职给企业带来的利弊。
除此之外,各个企业的高管也相继离职,陆奇从百度离职,引发了百度股价的大震动;马云宣布将卸任阿里巴巴CEO 、胡玮炜从摩拜离开,国际上InstagramCEO、百事公司CEO、大众CEO也相继离职。
2018年,互联网巨头的组织架构调整频繁:9 月,
腾讯公布企业组织架构进行大调整
,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平台与内容事业群,并将原七大事业群压减至六个。
同样也是9月,小米通过内部邮件的方式,宣布了
小米集团最新组织架构调整和人事任命,同时将电视部、生态链部等四个业务部重组成十个新的业务部。
11月,
阿里宣布最新一次面向未来的组织升级
:阿里云升级阿里云智能,加强技术、智能互联网的投入和建设;天猫自我升级和裂变为大天猫,为未来5年到10年的发展奠定组织基础和充实领导力量,全力打造阿里商业操作系统。
随着组织边界不断打破,人才的构成和诉求日益多元化,未来企业将如何建立差异化人才管理机制,让我们拭目以待。
据美通社对2018年帮助中国企业发布的近两万篇企业新闻稿件的数据显示,
这一年,人工智能已经不仅仅是科技行业的概念,几乎各行业都有企业在拥抱“人工智能”,借此希望品牌重新崛起,产品重新迭代,
而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能力,也为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更多颠覆性创新的可能。
作为一家人力资源科技公司,北森也率先在AI和大数据领域进行了布局,尤其是
智能简历处理、人岗匹配、智能人脉、流程加速等多个场景实现了智能化应用
,提高HR的工作效能和产出。
未来,人工智能还将在交互面试、员工培训、员工调研等方面协助HR实现更便捷更高效的人才管理。
2018年招聘抢人大战愈演愈烈,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达到了惊人的820万,再创历年新高,就业形势前所未有的严峻,然而HR却还是普遍反映招不到人:
数据显示,
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人才缺口超过500万
,“坑多萝卜少”的现状让企业展开了校园人才争夺战;
电子信息及互联网等IT行业、机械制造业、房地产建筑业
对毕业生的需求旺盛,
物联网、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
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急需高端人才。
种种数据表明:2019年的HR招聘工作还将面临很大的挑战,新一年的招聘如何抢到人才,你想好了吗?
2018年,人才管理的精细化运营趋势愈发明显,头部企业的动作频繁:提升员工体验、调整组织结构、转变招聘策略、进行人员优化等等,这些都表明了企业对于人才精细化运营的决心。
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国企业已经进入到“
三期叠加
”
——
能力升级的攻坚期、动能转化的挤压期、穿越周期的分化期。
中国产业结构改革和企业处于转型关键期,更需要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同时还需要提升员工的个人效能,才能顺利度过寒冬。展望2019年,企业对于人才管理的精细化运营必将有更多的尝试。
2018年,越来越多企业正在考虑采用具有诸多优势的云计算人力资源(HR)软件系统。
基于云的HR软件系统相比传统的本地部署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而且更加灵活,员工体验更好,更易于推动业务创新。
从全球来看,HR SaaS从一开始的以“事”为核心的基础人事管理已经走向以“人”为核心的一体化人才管理软件。
包括人事管理、薪酬假勤、人才测评、招聘、绩效、调查、继任、学习发展等多个模块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贯穿员工全生命周期,帮助企业洞察人才和组织,促进人才和组织的良性循环,保证企业战略的达成。
在2018年9月发布的“中国云计算创新企业榜”中,HR领域共4家企业上榜,北森名列榜首,在技术、产品、服务、生态、规模、场景理解等各个维度得分领先。北森未来也将持续创新,继续领跑HR云科技赛道,加大技术投入,为企业提供更好支持。
新一线城市崛起,人才从一线城市流动至新一线城市趋势明显。南京、武汉、成都、西安、长沙等新一线、二线城市放出“送户口”、“送房补”、“免费租借办公区”等大招吸引人才,力求控制人口规模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分别出台针对高端和相关产业的人才引进办法。
人才争夺“大战”的战火蔓延至20多个城市。
而效果也是明显的,诸多报告显示,新一线城市的人才流入率均有明显提升,而一线城市的排名则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