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东灵通知识产权
东灵通知识产权,专注知识产权服务15年!荣膺中华商标协会副会长单位,商标申请量全国前三!致力于商标·版权·维权诉讼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咨询热线010-59117401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IPRdaily  ·  2024.12.23启动运行!国知局批准设立 ... ·  3 天前  
IPRdaily  ·  明日15:00直播!Qthena重塑知识产权 ... ·  4 天前  
知识产权界  ·  中国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东灵通知识产权

无人超市,新零售站上风口!

东灵通知识产权  · 公众号  · 知识产权  · 2017-08-02 18:00

正文

2017年方过半,创投圈的 “风口”已经是换了一波又一波,共享单车接连交出了几份尸检报告, 共享充电宝的 “故事”也已销声匿迹。终于,资本与媒体迅速迅速的嗅到了下一风口 “无人便利店”,今年的淘宝造物节“淘咖啡”使其成为被热议、追捧的新主角。


早在去年年底,亚马逊首先宣布推出名叫 Amazon Go的概念店,用户扫描进店,自动结款,免去排队、支付的操作,为 “无人零售”这个概念开启了联想的大门。而从今年六月底开始,先是 “F5未来商店”获得了3000万元的A+轮融资,紧接着,“缤果盒子”宣布已完成A轮融资,金额超1亿元;传统零售品牌娃哈哈大笔一挥,和深兰科技签了份 “3年10万台,10年百万台”的单子,联手蚂蚁金服推出take go无人店,这也使得阿里在造物节上晒出的 “淘咖啡”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


 


资本的介入,巨头布局,也使得“无人便利店”成为下一个追随的IP。 


但“无人便利店”会是一个真风口吗?


无人便利店之所以让人兴奋,原因无外乎两点:其一是在租金、人力成本的方面的优势,其二是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购物体验。



现有的无人便利店项目可以简单粗暴地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Amazon GO 、take go为代表的全智能型,  一类是以消费者自主取代收银员的半智能型。


亚马逊的Amazon GO ,打出了 “just walk out”的slogan,理想状态是顾客在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进门后,拿上挑选好的商品便可直接出门,离开商店,顾客会收到账单,而费用已经从其Amazon账户上划走。整个过程中无需排队结账。


而国内无人便利店项目目前主流的方式是,在扫码进门,选好心仪的商品后,需要将商品集中放置到收银台检测区,再进行扫码支付,继而离店。


“租金、人力成本的大幅增长”被看作是“无人便利店”诞生的驱动因素,因此,可以看到,关于“无人便利店”的讨论集中在了能不能大幅地节约成本,提升店面坪效上来。


缤果盒子的CEO陈子林给出了这样的一个数据:


一个15平方米的缤果盒子,能提供超过800个SKU , 这与40平方米的传统便利店所能承载的SKU相当,原因是缤果盒子里不设传统便利店所有的仓储备货空间,而一般便利店需要至少4人维持运营,而缤果盒子,只需4个人就能维持40家店的运营,租金能节省大半, “运营成本却不到传统便利店的15%”。


但是,真的如此美好吗?


更低的投入成本?更高的效率?


更赚钱自然是压缩成本的最终目的,在一些无人便利店创业者看来,似乎只要尽可能地让一定空间里挤进尽可能丰富的货品,加施之智能识别、支付手段,就能轻松达成。然而,资深零售人超市老万却算了另外一笔帐:



就坪效来看,无人便利店并没有优于诸如7-11之类的日系便利店,而目前20万一个的便利店盒子(20平大小)的投入成本也远远高出了一家90平的普通便利店。虽然无人便利店在资金、人力成本方面确实能占据些优势,但即使是4个人能维运40家店,或者按另一说法,2个人能维持7家店的运营,其硬件上的巨大投入,从很大程度上几乎毫不费力地能够覆盖掉费心费力想要剩下来的租金、人力成本,从提升效率上来看,较于7-11等连锁便利店也并没有明显的改善。


更便捷的消费体验?


显然,亚马逊提供的是更为流畅的购物体验,在扫码进门之后,你甚至无需再掏出手机,安心选购商品即可,但是相对来说,其对于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更多产品选择的,集合型读取电子价签进行结算的方式,依旧需要用户进行 “支付”这个操作,这就意味着在结算台一定会有一定程度的顾客滞留的情况出现。


更关键的是,为了追求 “租金的便宜”,现有的封闭式的无人便利店面积都不大。国内盒子们一般只有15平到20平,除去货品占据的面积,能够容纳的人数本身已经是非常有限了,顾客能否快速地流通对于体验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吸引用户、提高客单价, “无人便利店”里有需要尽可能多的 SKU,而这又增加了用户在选择上的时间成本,如若高峰期碰到一位 “选择困难症”的朋友,店面内走不动身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想要不排队?不存在的。你看,即使是面积高达167平米的Amazon go目前能够完美运营的条件也是:店内少于20人,或者当他们移动缓慢时。


然而,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


 “无人便利店”要想真正做到便利,高密度的铺点是必须的,换句话说就是必须规模化。现有的 “无人便利店”项目,一个“店铺”的投入成本从2万到20万不等,当 “盒子”的规模化生产得以成立的时候,其生产成本也是会随之降低的。


然而,规模化不仅仅是对项目硬件设施生产的供应链提出了非常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对店内销售商品的供应链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后者,不仅仅是依靠资本就能得到很好解决。


缤果盒子的背后依托着传统零售商大润发,Take go背后有娃哈哈、阿里,没有“靠山”的“草根”创业者很难仅凭资本的支持进行迅速的扩张。而反过来说,手中不具备零售资源的风投机构,若是只给项目提供钱本身,意义也是不大的,除此之外,产品技术方面的研发费用也会是一笔巨大的花销。


阿里:用技术赋能线下实体店,做 “水电煤”


真正点燃无人便利店这个话题的无疑是阿里


在月初的阿里造物节上, “淘咖啡”一举亮相,于此同时,阿里CEO张勇在大会上称,希望能 “利用我们的大数据、利用我们的新技术、利用我们制造端的改革和升级,利用我们创新的金融手段,能够完成我们人、货、场的重构”,做大家的 “水电煤”。


在电商时代,阿里为商户打造线上平台,而当线上流量成本优势式微时,天花板将阿里转逼至线下。 “提供基础设施”是阿里近来在不断强调的——一如为用户提供在线交易平台的淘宝,在抛出了 “新零售”概念之后,阿里想做的会是用一套新的技术去赋能线下的实体店。


“淘咖啡”相关负责人应宏对媒体表示,“未来在技术和成本可控的前提下,这套技术将展开更多的授权合作,在商业领域进行复制和扩张。”这或许意味着,在未来不太可能看到阿里真的自主推出连锁的无人 “淘咖啡”,7月初在杭州亮相的 “淘咖啡”只是阿里一套可以应用于线下实体店的各类技术集中展示的样板间,而之后,它更可能也更有优势的,其实是去为诸多的线下实体零售商去提供成套的技术解决方案。


最终的呈现形式也不一定是所谓 “无人便利店”的模样,而是在某些可能的零售环节实现去人工化。


比如大型超市里的无人收银台,比如传统便利店的无人结算归,或者是作为商场关门后用户即时购物需求在时间上的补充,甚至订货、防损等环节的自动化,同时通过对于线下用户行为数据的获取,反溯到线上,进而影响到后端的决策。“淘咖啡”只是阿里这一套线下零售技术落地的一种方式但却并非唯一方式,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京东的新通路翻盘百万便利店的逻辑是如出一辙的。


仅管阿里试水的“淘咖啡”被业内人士评价为技术上没硬货的概念噱头,不过是人脸识别+RFID技术的打包,但是已经从亚马逊挖来了Amazon Go项目负责人的阿里,在技术上的提升也是可期的。而包括一众诸如缤果盒子、 F5未来商店的创业项目,在资本的推动下也会迅速地进行技术的更新迭代。


但在技术更新迭代面前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电子商务在专利方面比较特殊,由于各国对“商业方法”是否可以授予专利权规定不一,所以需要根据专利申请递交的国家专利相关法律的规定来判断。


留言区


请问您是如何看待“无人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