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主编温静
速递传媒信息,对接行业需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主编温静  ·  主编温静丨今天发生了什么? ·  17 小时前  
求是网  ·  2025年第3期《红旗文稿》发刊 ·  2 天前  
纪法指引  ·  【镜鉴】陆勇,主动投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主编温静

严肃新闻正在流失、深度思考正在稀缺,“消失的新闻业”最需要警惕

主编温静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7-01 23:45

正文


传媒内参导 人们哀叹传统媒体的式微,并不仅仅是担心 “报”死了或是“纸”死了这么简单。人们对硬新闻的漠不关心,对娱乐的过度追捧,对错误的麻木不仁,才是这个时代面临的更为迫切的问题。


作者:李康乐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最近有两条关于媒体的信息走红,一是报“死”还是纸“死”的争论,二是流行的“刚刚体”。这些都显现出当下传统媒体的矛盾心理。

想保持传统媒体时代庙堂之高的傲娇,又有渴望大众关注而不得放低身段的江湖诉求,传统媒体人的焦虑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更令人担忧的是,不管报与纸如何变化,我们心目中的新闻还存在吗?

正在死去的究竟是什么?


每隔一段时间,有关传统媒体退隐江湖的传言就会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似乎报纸“死期”已定,走向衰落而一路挽歌。


有关报纸“死期”的最经典论调莫过于“ 2044 之说”。这个说法,源自 2005 年菲利普·迈耶《正在消失的报纸: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书中运用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图—— 1972 2002 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分布图和日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

通过对信心分布图的分析,他预测: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触到 0 点。通过对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的分析,他预测:如果用一把直尺将图中的线顺势延长,那么到 2043 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零。于是便有了 2044 年报纸将消失的论调。

国内最早引发对报业未来担心的是2005年《京华时报》吴海民提出的著名的“报业拐点论”。随后,每有报纸关张,唱衰报纸的论调都会被再次翻炒。


有一种观点认为,死的是纸,活的是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朱夏炎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认为, 今后纸媒这种传播形式必定会不断萎缩乃至消亡,可报纸的灵魂 ——报道,以及报道体现出的思想和观点,肯定会以新的载体来表达。概括地说,就是“死的是纸,活的是报”。


另一种观点认为, 死的是报,活的是纸。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传播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国权认为,死的是报,这里的报是指报社,或者说是作为个体的单位,纸指的是报纸这种媒介形态。他认为, 死的只可能是那些不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市场触觉迟钝,转型不成功的报社。而报纸,则由于拥有一些特质,如:随性、最让人轻松;权威,让人觉得可靠;筛选,让人节约时间,等等,在未来的传媒市场中仍然有着很大需求。

当然,也有很多人力挺报纸的生命力。虽然国内报业哀鸿遍野,但是依然有一些报纸逆势上扬,积极相时而动,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抓住行业发展的脉动,披荆斩棘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变革的新闻业,不死的新闻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有关报和纸谁死谁活的两种观点之间其实并不存在根本分歧。死的都是那些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旧有形式,抱残守缺必然被时代所淘汰,但是报纸所承载的主要核心价值——新闻、观点,报纸所拥有的重要品质——权威性、公信力,并不会消失。

它们会以另外的载体、崭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就像水变成蒸汽、冰变成水。不同的形态,其实是同样的物质。

从电波取代烽火狼烟,电视冲击无线电波,到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哀鸿遍野,传媒技术的高歌猛进总伴随着退出历史舞台的不舍与哀愁。

其实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信息化的进程,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进步不言而喻。之所以对传统媒体不舍,对于何时死、如何死如此在意,反映的恐怕是传统媒体人在新媒体冲击下的职业迷茫与身份焦虑。

然而,世界并不会因此而停滞,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舞台之争,终究不过是一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权力游戏。


报可能会死亡,纸也可能会消失。但是,新闻和真相永远不会消失。无论媒介图景如何改变,对高品质新闻的需求都会一直存在。

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杰·罗森曾说:“想象一下这样的世界:有‘新闻’,但没有‘新闻业’,也没有‘新闻记者’这种职业。对于人类文明而言,‘新闻’本身比‘新闻业’可是更加古老,更加基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