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天才捕手》电影剧照,本片由A. Scott Berg所著《麦克斯·珀金斯:天才们的编辑》改编
做書按:这是一篇值得所有想入行成为编辑的朋友、刚入行成为编辑的朋友收藏下来反复品读的文章。又及:文末是今明两天世界读书日活动的介绍和报名链接,本次活动免费,欢迎大伙儿来浪~
作者/小戒
来源/出版人杂志(publishiers)
编辑,历来是给人做嫁衣的。典故出处在唐朝秦韬玉的《贫女》诗:“苦为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说明这个职业的本质,就是为他人做奉献的,是默默无闻的,是站在名作家背后的人。
当然,也有名编辑,而且是名人编辑,那就是今年微信朋友圈里特别火的一篇文章《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的编辑生涯》,里面提到:肯尼迪总统死后,杰奎琳做了5 年寡妇,然后于1968 年下嫁希腊船王亚里斯多德·奥纳西斯。1975 年,奥纳西斯去世,她再次成了寡妇。这段不幸的婚姻留给46岁的她2600万美元,从此她可以衣食无忧了,由于孩子们也长大了,她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于是她决定找份可以实现抱负的工作。1975 年9 月她去了维京出版社,开始了近20 年的编辑生涯。杰奎琳在出版业的职业生涯分为两个阶段:1975—1978 年,在维京出版社;1978—1994年,在双日出版社。
已经去世的美国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的自传《太空步》,在 1988 年的美国畅销书榜前十名中,位列第十,这是双日出版社当年的唯一收获。这本书,是由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策划并编辑的。
从第一夫人到卓有成就的名编,杰奎琳的低调蜕变告诉我们,做编辑至少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衣食无忧,没有太大的挣钱压力;二是热爱,这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是文化行业,你喜欢它。就像杰奎琳一样,“她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于是她决定找份可以实现抱负的工作。”这一份职业,第一夫人一做就是20年。可想而知,她有多热爱这份工作。
言归正传。编辑,既然选择进入做嫁衣行业,就要对手上的货色有个基本认识。譬如,这嫁衣的整体风格,以及布料、裁剪、针线、色彩搭配等。窃以为,想要把一块普通的布料——作者提供的粗糙的书稿,加工制作成一件光彩照人的嫁衣——封面、内文、宣传点皆精彩的成书,具体说来,至少需要经过以下五步的磨练:为人作嫁心态好(编辑的心态很重要,不欺下,不媚上),量体裁衣(对书稿风格的基本断定),描龙绣凤(段落调整,字词句和标点以及体例错误的修改),画龙点睛(封面版式打磨到贴切传神地步),最后,是鲜衣怒马任我行(从做书过程中提炼精华,使编辑自己获益匪浅)。
这五步,可简称为“嫁衣结成五步法”。
一、 为人作嫁心淡定
二、 量体裁衣成风格
三、 描龙绣凤细雕琢
四、 画龙点睛磨封面
五、 鲜衣怒马任我行
一、 为人作嫁心淡定
做编辑的,知识学养最为关键,出版毕竟是文化行业,缺乏文化底蕴,没有两把刷子,还真做不成编辑,或者已经成为编辑,也行路不远。但最重要的,窃认为还是心态。编辑的心态很重要,不能因为自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就自怨自艾,否定自己的工作价值。要知道,没有编辑做嫁衣裳的一针一线,再有名气的作家,再有价值的书稿,也只能是书稿,或曰一堆纸,不能成为流通市面的畅销书。
编辑的心态很重要,还在于,在面对初次出书的作者时,要有耐心和宽容。初次出书的习作者,或者行文运字不熟练,或者写作逻辑不顺通,或者对出版流程不了解,这都很正常。若编辑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耐心和宽容,双方沟通起来就顺畅多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至简,万事万物皆从无中来。没有人天生就是某方面的行家,写作是这样,编辑工作同样如此。
对待名人、名作家的书稿,编辑的态度应该是不卑不亢的。书稿有错误就指出来,不能因为作者是权威,是名人,编辑就自觉低人一等,不敢质疑,不敢争辩。权威不可拍,名气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面对错误时的畏缩和屈从。无原则的服从和盲信别人,才是编辑最大的心魔。
为人作嫁心淡定,做编辑,面对书稿和作者,不欺下,不媚上,才是合格的编辑迈出的第一步。
二、 量体裁衣成风格
裁缝在做成一件嫁衣之前,要对布料有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面料不同,风格不定。书稿,在编辑眼里,犹如裁缝手中不断摩挲着的面料。想要成就什么风格,在裁缝拿起剪刀动手之前,大体已有定论。正所谓“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书稿的风格,多姿多彩。平淡的,如季羡林的随笔散文;庄重的,如黄仁宇的大历史书;隐晦的,如鲁迅的小说和杂文;诘屈聱牙的,如某些古文书,或某些专业书;诙谐的,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李承鹏的小说等;偏学术的,如某些博士论文等。还有一些翻译作品,作者为外国人,他的行文风格,以及翻译的水平,也使得其作品跟本土作家的有所区别。因此,编辑在拿到某本书稿之时,最好是先大略翻一翻,熟悉一下文本的风格,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对书稿的风格有基本的判定后,才好着手开展下面的编辑工作。
书稿风格不同,开本、版式、体例、封面等也就不同。一般来说,书稿风格的断定有基本的常识,或曰有某些规律可循。
小说类的书稿,重故事情节,定位于轻阅读;字数较多,为便于控制定价,每页容纳的字数也多,因此,字里行间不用太疏朗;为便于携带阅读,大多采用32开的开本。如金庸的系列小说,有出版社就把它做成口袋本形式,轻松携带,随时阅读。
散文随笔类的书稿,着重情感体验,定位于细品味;全书的字数不是很多,相应地,每页字数也不多,版式可疏朗些,有些为了读者阅读方便,还特意将字号做大一些,行间距稍宽些;为体现庄重,大多采用16开的开本。如《老子的帮助》,是前文化部部长、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蒙的哲理思辨之作,考虑到它的读者群以中老年人居多,因此在设计版式时,尽量做到疏朗、简洁,不花哨,体现端庄明理的风格。
学术类的书稿,重在逻辑推理,论述严密,有着严格的学术规范。大多体例严谨、严格,脚注、尾注、参考书目、引用资料、索引等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因此,做风格定位、版式设计、封面设计时,都要体现出郑重其事和规范严谨的特点。如商务印书馆的品牌之作《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面对普通书稿时,一般情况下的常识性处理。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若有其特别出彩之处,也无不可。
三、 描龙绣凤细雕琢
既然是做嫁衣,无论是西式的婚纱,还是中式的喜服,除了最初的设计理念定位外,最为人注目和称赞的就是嫁衣的精致细节了。有“中国高级定制第一人”之称的设计师郭培,曾为刘诗诗、杨颖等明星制作嫁衣——褂皇,郭培说:“高定的完美就在手工艺细节。”可见,细节决定成败。
如果说,刺绣、缝制等手工艺细节体现了嫁衣的珍贵价值,那么,对书稿的精雕细琢,则体现了编辑的学养价值,以及职业水平。
具体来说,对书稿的细节加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篇章、段落的调整
有诗云,“擒贼先擒王”,目录是整部书稿的结构之眼所在,因此编辑对篇章段落的调整,首先应从目录着手。目录是书刊上列出的篇章名目,放在正文前,读者通过目录就可以对本书稿的内容梗概和篇章结构有所了解,并可以通过目录所注明的页码迅速查到所需要的部分。对书稿加工的第一步,应该是从目录着手,看书稿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否成体系。有遇到逻辑混乱、杂乱无序的,要及时调整目录中相应篇章的顺序。
调整篇章、段落时,有两个问题要注意:一是初写者,为了凑够字数,说一些意义重复的段落话语,或者重复一个举例说明,这些都要及时归类并做删减,保留重要的即可。二是某些名家的文集,或许是作者粗心,文集中前后出现重复的文章,有的仅仅换了名字,内容相同的文章一再出现。这些都要归类确认。
2
字词句的修改
字词句的修改分为以下九大类情况。
一、用词不准
1. 时值禽流感肆虐,我们都不敢吃任何禽类,噤若寒蝉。(噤若寒蝉,像寒秋的蝉不再鸣叫,形容不敢做声。用在此处不合适,可改为: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等。)
2.就在这时,班廷发明胰岛素的消息传到了他们耳中。(发明,指创造出新事物或新方法。此处应改为发现)
3.我们被眼前的景观惊呆了——成片的开阔地都是红色的海洋,一棵棵红彤彤的木棉花满树满树地盛开,鲜艳夺目,壮观极了。(改为:一朵朵)
二、指代不明
1.我临床的山西贺大姐,他的老公,看样子,也是当地有头有脸的干部,不爱多言。(改为:她)《抗癌:第一时间的抉择》
2.她的女人满脸慈悲,满脸关爱,满脸同情,永远端着水,随时准备给丈夫润口,永远端着盆,以防他要呕吐。(改为:他)
3.晚上仪式开始,我跟窦总坐前台,有人来采访我。窦校长讲话,大家观看,有人甚至用摄像机拍摄。我找到窦校长汇合,跟窦总托运,有刀和液体,重物都托运。(窦总与窦校长,称呼要统一,汇合改为会合)
三、逻辑不通
1.“不是”中的“不”,拼音中注音为四声,但在此处朗读时要读四声。(第二个“四声”改为“一声”)
2.传说闻太师被姜子牙打死的绝龙岭,他死后的魂魄飞回商都朝歌,谴责了商纣王的罪状。(改为:在)
3.朱明和自己常自言自语:我朱明和这样孝敬父母,“可谓荣亲至矣!”《桃花扇底看前朝》(删除“和自己”)
四、知识性错误
1.除了闻仲、梅伯、比干、杨任,还有微子、萁子,等等。(改为:箕子)
2.柳开,宋太祖开宝六年(1973)进士。(改为:973)
3.兄子胡儿曰:“撤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随风起。”(改为:撒盐,因风起)
总结
对待知识性错误,没有终南捷径可走,唯有多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说编辑是杂家,掌握的知识庞杂,即是一方面。不是所有的编辑都是杂家,尤其是新手编辑;不是所有的编辑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打通古今,学贯中西。那碰到书稿中隐含的知识性差错,怎么办?质疑。质疑之后,查阅工具书,及其他一切可用资料。直到核实了这个知识点是否正确为止。常用的工具书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编辑首先是个杂家,利用一切机会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做到审稿断稿心中有数,修改有据;其次,编辑还是个怀疑论者,不迷信权威,怀疑自己不确定的知识点,进而促进自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最后,编辑还应是勤劳的小蜜蜂,善于利用工具书、可靠资料,从大家的书稿中采集知识,酿成属于自己的经验的学养之蜜。
五、多字、少字、错字问题
1.起初购买时,周围还是一片沙漠,售价70万美元,占地四分之一亩,三年后,价值攀升到200到250万美元之间。(200改成200万)
2.就这样,我把这份情愫放在心里,我想到寒假时,也会是我与向康皆大欢喜欢的日子。(去掉“欢”)
3.刘备对诸葛亮那么信任,到了临终托孤,还说对诸葛亮了一句压力山大的话:您若看小刘禅不顶用,您就取而代之吧。(改为:对诸葛亮说了)
总结:
出现多字、少字、倒字,是编辑审稿不仔细的缘故,这是低级错误,若看稿仔细,这类错误完全可以避免。
出现别字、错字,或者简体字误用为繁体字等,则属编辑看稿经验的问题。有些错字、别字很明显,编辑第一次没看出来,可以谅解;第二次没看出来,可理解;第三次以致多次不注意此类错误,则是编辑的经验和责任心问题。编辑应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将错误消灭到最低限度。
宋代欧阳修在著名的小品文《卖油翁》中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其中传达的寓意,无非表明:所有的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编辑虽然从事的是知识含量相当高的工作,但一些基本的工作技巧和常识,通过反复训练,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无他,唯勤奋有心尔。
六、地的得问题
1.每次我去夜店,都会一个人走上高台,旁若无人的跳起来。(改成:地)
2.飞机也是颤颤悠悠,感觉随时会解体似地爬升到了4000米的高空,那时我的嘴唇已经开始发白。(改成:似的)
3.例如今天摸头18次,插裤兜28次,讲的太快,就在他手上写个“慢”。(“的”改成“得”)
总结:
“的、地、得、底”的区分。先说“底”。“底”在五四时期至三十年代用于领属关系,如“他底母亲”“人们底生活”,多见于鲁迅等三十年代左右的作家作品,现已不用。但在编辑鲁迅等人的文章时,为保留原文风格,有的出版社还继续用“底”。
“地”,一般用来修饰状语后面的动词,即“状语+地+动词”结构,如“飞快地跑了起来”“他生气地扭过头去”等。“得”,一般用来修饰形容词和动词,即“动词+得+补语”,如“他做得漂亮”“小孩子可爱得很”等。“的”,一般用来修饰名词,见于偏正结构短语,如“宽阔的大河”“可歌可泣的事迹”等。
简单地说,用“的”还是“地”,要看后面是名词,还是动词、形容词。用“地”还是“得”,要看后面是动词、形容词做谓语,还是做补语。
特殊情况是:
“非常的难过”“十分的惊讶”“如何的牵挂”“出奇的安静”,现在学术界多次讨论的意见不统一,有的学者主张用“地”,有的学者主张用“的”。根据在无定论情况下,其他场合一律用“的”的原则,现在我们一律采用“的”,即殊途同归一个“的”。当然,用“地”也不会算错。
七、做作问题
1.抽打完了,他说:做为一州行政长官,有教育各级行政干部的职责。(改为:作为)
2.许进让按照农夫死的那天的饭菜,重作一份鱼汤米饭。(改为:做)
如果你不挑,那就我作主,好不好?(改为:做主。做主,指对某项事情负完全责任而做出决定。)
3.和汉摇头:“我作不了主。”(改为:做不了主)
总结:
“做”“作”两字在语言运用中常常含混不清,但还是有些基本规律可循的:表示抽象语义的多用“作”,比如作弊、作孽、作壁上观、作废、作死、作恶多端、作为等;表示具体语义的多用“做”,比如做工、做生日、做手脚、做文章、做针线、做贼心虚等。
八、数字的修改
1.负责海外业务的副总裁40出头,有国际企业工作数年的背景,英文很好,人也透着洋气,衣着光鲜。(改为:四十)
2.在距丽江古城6千米的西北面,有一片古老的村落。(改为:6000米)
3.胸前挂着间有红玛瑙、绿玉、墨玉等一百零四个白海螺串珠,脚上蹬着黑皮半统靴。(改为:一百〇四,半筒靴。注意:汉字数字〇的字形)
4.我问他:“在普通医院。这个方子每服药多少钱?”他回答:“大约一百多元。”(删除“大约”)
总结:
汉语数字的一些容易出错的用法:相邻的两个数字表示概数,不能使用阿拉伯数字,如“3、5天”“70、80年代”等都是错误的或不规范的;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必须使用汉字数字,如“十几人”“三百几十天”等;年号纪年用汉语数字,如“康熙五十九年”等,日本的年号也一样,不能写成“昭和61年”;中华民国纪年用汉语数字,不能写成“民国31年”等;台版图书中的民国纪年要保留的,需要加引号;阴历年月日,要用汉语数字,如“阴历八月十五”“正月十五”等。
概数、约数的使用要避免表意重复,出现多余成分。如“来人五十来岁上下”等。
非科技出版物中的数值一般可以“万”“亿”作为单位。如257,000,000,可以写成25,700万,或者2.57亿,但一般不写作2亿5千7百万。
九、标点的修改
1.起床吧,让你搞得睡不好觉……。快点吧,赶紧吃早饭去。(删除句号)
2.你看,这日子过得好快!那会你才十二、三岁,你的英语在班上数第一,我还给你教了些法语,是吧?(改为:十二三)
3.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认为,顾问是一群高度自觉,不需要、也不能用条条框框进行管理的人。(顿号改为逗号)
4.Carrie点开发件人的介绍,发现对方是出租车司机、保安、甚至离退休老干部。(顿号改为逗号)
5.女王让王储“在伟大的拿破仑”墓前下跪。(改为:在“)
6.此外,中国著名的纳西学家、美术史家、原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丽江研究东巴文化时,曾多次到玉湖村,与村民结下了深厚友谊。(改为:台湾“故宫博物院”。对台湾的某些与我们名称相同的大学和文化事业机构,如“清华大学”“故宫博物馆”等,应加引号。)
总结:
一些容易出错的标点符号用法如下:
省略号前后,不应保留顿号、逗号、分号。一般来说,省略号前是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允许保留。如“谁会来?来做什么?……”。
省略号与“等”“等等”“之类”不能并用。如:“他家里的冰箱、洗衣机、电视……等等,都不见了。”这里应删除“等等”。
冒号和比号的混用情况。冒号位于字的下标,比号的位置居中。如,地图比例尺应该为比号,1﹕500000;时分秒之间的间隔号应用冒号,10:30。
3
体例的统一
体例的统一,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 结构:正文是书稿的主要组成部分。篇、章、节及节以下的小标题应符合其相应的内容。正文中的层次结构要清楚,体例要清楚准确。
(二) 标题:目录和正文书稿中的标题,应完全一致,在审稿时要注意正文书稿标题的级别,如第一级标题、第二级标题、第三级标题等。通读和核红时,注意目录、正文标题和页眉的完全一致。
(三)人名、地名:人名除约定俗成已被社会公众认可的外,原则上应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统一,地名按《外国地名译名手册》统一。
(四)注释:
1.应注意全书规格体例的统一。
2.检查注解的序号是否和正文中所注的完全相符。
3.非作者注释,应在注文完了的句号后写上:“——译者注”或“——编者注”字样,以示区别。
四、画龙点睛磨封面
封面,是书的一张脸。笼统意义上的封面,包括腰封、护封、封面、封底,前后勒口、函套等。封面对于一本书的重要意义,不亚于佩饰,如西式婚纱的水晶、钻石、珍珠和头纱,中式喜服的盘扣、流苏和霞帔,对于嫁衣的意义。两者皆起到画龙点睛、引人注目的作用。如无此物,嫁衣不为嫁衣,书不能称为书。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编辑对好封面的追求,有着本能的孜孜以求精神。图书封面最担当得起“打磨”二字。中国每年出书品种达到30多万种,想要在如此琳琅满目、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书店里,让你做的书脱颖而出,一下子被别人认出来,并且愿意停下脚步来翻阅一下。这其实很难。因此,大家都越发重视图书的封面。有的编辑说,为了打磨出一个满意的、出彩的、与众不同的封面,可以让设计师修改50 多次。
虽说封面设计是设计师和编辑智慧碰撞的火花结晶,带有每个设计师的风格痕迹,但与对图书的风格定位一样,大体来说,封面设计也有基本的规律要遵循。
一、封面与内文相匹配。若一个封面和内容不匹配,人们会说不搭调,名不副实,或者总感觉封面哪里不对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以说,封面是对内文的外在理解和体现。这是对一个合格封面的基本要求。
二、封面是对内文的提升。封面不仅仅是对内容的体现,也是对内容的提升,要让读者理解这本书的境界有所提高,即不仅传达出书面上的意思,也能传神出书内没提到,但大家可意会到的内涵。
出版界每年都会评选出“中国最美的书”。譬如,2016年当选“中国最美的书”的《花朵里开花》。书籍设计方是杨林青工作室,台海出版社出版。评委会给出的入选理由是:配图形式特别,契合文字内容。色彩从白色逐渐向粉色氤氲,引领读者在不知不觉间步入花开的世界,在内心留下美好的感觉。
另一本获选的2016年“中国最美的书”——《给孩子的汉字王国》,书籍设计者是鲁明静,中信出版社出版。评委点评:因为是给孩子看的书,知识性、可读性与舒适性结合紧密,并贯穿了全书的设计。开本采用5:3的黄金比例,护封的书脊压上了两道印痕,使其与书本十分贴合。排版、布局疏密有致;大部分图正文均为黑色,而每个被讲解的文字其象形图形又采用了棕色,打破了沉闷感,突出了要点。“编辑设计”的理念使阅读的层次感清晰明了,文字的象形性来源介绍得非常清楚。设计与内容的配合称得上相得益彰。
三、封面不是一蹴而成,而是不断打磨出来的。封面设计要有磨出绣花针的精神,方能起到画龙点睛、惊鸿一瞥的效果。有些设计师没有自己的风格,设计出来的封面,好像适合所有的图书,虽则没有出错,但也丧失了每本书的独特性。封面,不仅是书的脸面,也是编辑和设计师的脸面。你的脸,就是你的生活和思想,请慎重对待之。
五、鲜衣怒马任我行
只有用最完美的材质、工艺去实现,才能完成一件充满情感、具有独特风格、带给客人惊喜的定制嫁衣。编辑亦如此,只有用最专业的视角去审视,用最认真的态度去处理书稿,才能给作者和读者呈现一本接近完美的精神食粮——书。
嫁衣惊艳出场,颇受好评。作为编辑,工作是否就结束了呢?从程序上看,也许你的工作已告一段落,但从内心来讲,真的就一切都结束了吗?不,经过这一轮又一轮的磨练,除了作者,编辑作为此书最亲近的人,为它付出最多汗水,从这本书以及书的出版过程中,获得的远远超过工作本身所的工资和待遇。
嫁衣是为他人做的,也是能为自己所用的,只要你是个有心的编辑。编辑一本书,不仅是工作需要、职业使然,也能让编辑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为自己将来也有一件光彩照人的嫁衣——写出漂亮的文章,做好储备。彼时,即可鲜衣怒马任我行,何不快哉?
前文我们说到杰奎琳·肯尼迪曾经做过20年的编辑,完成了从第一夫人到名编身份的转换;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从编辑之路走上作家之路,且为著名作家的,不在少数。
譬如鲁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学习,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其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
譬如茅盾,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譬如贾平凹,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这几位著名作家,都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毋庸置疑,早年的编辑工作经历对他们走上文坛有着潜移默化、不可磨灭的影响。
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编辑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读书,而且是专职读书的工作。读书,编书,写书,不仅充实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了修养,也改变了自身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何其幸哉!
小戒写于2017年2月14日星期二
原题名为:嫁衣结成记——写给新编辑的话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出版人杂志
[publishers]
随性读书,认真写字,严肃活泼,偶尔脱线
做書授权转载
世界读书日活动,来做書我们不读“书”👇
▼阅读嘉年华报名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