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辉老师研究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的铁陨石在太空落入大气层时金属在微重力下重熔再结晶的形态与特性,并利用SEM和EDS进行检测分析。
李肇辉老师团队在1992年在全国第三届微束分析学术会议等会议上发布了关于太空FeNi金属重熔再结晶的机理研究成果,并在期刊上发表了关于金属熔体凝固的论文。
1994年,李肇辉老师与刘永康教授筹备在广州举行第一届中日双边微束分析学术讨论会。会议涵盖微束分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设备进展,中日双方均有代表出席。会议筹备中涉及到场地、住宿、餐饮、接待等问题,最终在学校逸夫科学馆举行,会议规模约五十位。会议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出版了论文集。
会议中安排了翻译朴教授进行中日语言翻译,确保了沟通的顺畅。另外,会议还安排了拍照和每位发言人的彩照拍摄,使得会议记录更加生动。会议还确定了第二届中日双边微束分析学术讨论会将于1996年在日本举行。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李肇辉老师是我们电镜室的常客,他的课题是研究铁陨石在太空落入大气层时金属在微重力下重熔再结晶的形态与特性。我们曾多次利用SEM和EDS检测分析,大家相互也很熟悉了,他把我列入他们课题组成员。
我们于1992年全国第三届微束分析学术会议和之后的国际陨石学等会议上发表研究成果,题目是“关于太空FeNi金属重熔再结晶的机理研究”,并收入论文集。1994年中国科学(B辑)期刊第24卷第3期发表了“太空(FeNi)金属熔体凝固的时空图像和结晶机理研究”一文(P.331--P.336)。其中基于电镜观察,首次发现在金属凝固体表面均匀分布四个同心环结构,在每个同心环顶部均有直径从大到小的生长台阶(Growth step)堆积和增长,形成枝晶,这就是结晶的生长方式,构成金属熔体在微重力下凝固的基本时空图像。
1994年初李肇辉老师同他们所的刘永康教授来电镜室找我。告知当年九月份在广州将举行第一届中日双边微束分析学术讨论会。会议内容涵盖两国微束分析领域(主要包括:EPMA、SIMS、 AEM、 EDS、XPS、STEM)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设备进展。
刘教授早就闻其名,他是中国电镜学会微束协会与微束分析标委会的负责人,是这次会议中方的首席发起人。主办方包括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广东电镜学会、广东岩矿地化学会,由科学院广州地化所和华南理工大学主办。日方由日本科学振兴会微束分析委员会发起,包括东京、早稻田、名古屋、大阪几所大学和新制铁、科技材料所等28位代表出席。
会议地点尚未最后确定,刘教授希望在我校召开,会议规模约五十位,吃住都在我校解决,这样时间利用率高。我校邵逸夫科学馆刚刚建成启用,见照片,会议室装修和音响是国内一流。吃饭就在科学馆不远的西湖厅,都可以保证满意,但是学校没有一间上档次的宾馆可以接待,唯一的就是校门口的学术交流中心招待所。我带领他们实地考察。招待所房间够大,但没有热水供应,甚至没有足够的衣架、浴衣和盥洗用具。我建议安排代表到广州市内宾馆。但刘教授认为招待所就近,代表不用每天接送。他执意在华工,并对交流中心主任提出按外面宾馆要求整改,还有半年时光,来得及。
主任很为难,他说首先要办涉外接待许可证,其次没有直接收取外汇资格。既然如此,我提出每个房间安装煤气热水器,保证随时有热水供应,起居用具一律更新,每日房租按原来规定的三倍加收,刘教授同意,所有费用按人民币结算。测试中心办公室主任老陈负责财务,他说可以使用我们多年上交的测试服务费,会后与会务组结算。会务组由刘教授、日方志水龙一教授,我和军医大电镜室主任朴英杰教授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