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侧重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史、政治经济史,中共党史;历史学新书、新刊、论文;中央地方文献资源;以及很少有我们找不到的电子书。总之,专业是中国近现代史当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厦门日报  ·  8死82伤!一地购物中心屋顶突然坍塌 ·  昨天  
厦门日报  ·  美国白宫突然宣布:本周完成! ·  昨天  
厦门日报  ·  雷军发视频秀 SU7 Ultra ... ·  2 天前  
Python开发者  ·  成人玩偶 + ... ·  4 天前  
厦门日报  ·  DeepSeek,重磅宣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一周新书(4.8-4.14)|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 公众号  ·  · 2019-04-14 23:14

正文

新书01: 《甲午战争与东亚近代历史进程: 甲午战争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


作者:郭阳 王记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4月

定价: 881.00

开 本:16开

ISBN:9787520137393

内容简介

201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甲午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长期以来,各界对其的关注与探讨早已超过军事领域的范畴。作为甲午战争主要地点的山东省威海市,一直以来,其社科学界对甲午战争研究的热度始终不减。三年前,由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主办的“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主题研讨会在威海召开。作为会议主要成果,形成了160余万字的会议论文。2018年,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正式立项,希望将会议纪念文集集结出版,以推广威海市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本书为3卷本,汇集了中国及周边国家学者的观点,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宏观层面和人物、战事等微观层面对甲午战争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有史有论,见解独到,内容丰富,对进一步了解甲午战争及其影响大有裨益,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主编郭阳,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院长,副研究馆员;

主编王记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副院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近代史,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史。


新书02: 王锐: 《自国自心 — 章太炎与中国传统思想的更生》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年

字数:230千字

ISBN: 9787100171212

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思想文化领域出现巨大的变革。作为近代著名的“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在清末民初,广涉东西学说,根植历史国情,对中国传统思想与学说进行全面而富有原创性的阐释,希望能使后者在近代重新焕发活力,成为未来中国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章太炎在近代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思想面临极大危机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中西印著作的研读与思考,提出治学应从“自国自心”出发,既不可固步自封,率由旧章;亦不能自弃立场,舍己从人。他的思想遗产,在今天值得充分的挖掘、阐扬。


作者简介


王锐,祖籍河北秦皇岛市,1987年生于广西南宁市。本科、硕士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师从姜义华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史。著有《章太炎晚年学术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14)与《新旧之辨:章太炎学行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两本著作。在《开放时代》《史学理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新书03: 《「抗日」中国の起源―五四運動と日本》


「抗日」中国の起源―五四運動と日本

武藤 秀太郎【著】

出版社: 筑摩書房

出版时间:2019/02

サイズ B6判/ページ数 289p/高さ 19cm

商品コード 9784480016799

NDC分類 222.072

Cコード C0322

本书简介


ナショナリズムの中核に強烈な「抗日」感情をもつ国・中国。その起点は五四運動にあるが、それは単なる排外主義運動ではなかった。陳独秀、李大〓(しょう)、魯迅など、五四運動を主導した知識人は、いずれも日本への留学経験があり、大正デモクラシーに学ぶ意欲をもつ「知日」派でもあったからだ。建国の原点に位置づけられる五四運動は、「抗日」と「知日」の一見相反する対日感情をあわせもち、その後の中国のジレンマの原型をなしていた―。二〇一九年に百周年を迎える五四運動。中国を規定するこの歴史的事件を、あらたな角度から分析することで、中国の複雑な対日感情の構造をあざやかに透写する。

作者简介


武藤秀太郎[ムトウシュウタロウ]
1974年生まれ。専門は社会思想史。早稲田大学政治経済学部卒業。総合研究大学院大学文化科学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学術博士。現在、新潟大学経済学部准教授(本データはこの書籍が刊行された当時に掲載されていたものです)
※書籍に掲載されている著者及び編者、訳者、監修者、イラストレーターなどの紹介情報です。

新书04:

Popular Japanese Perceptions of Mao’s China


That Distant Country Next Door: Popular Japanese Perceptions of Mao’s China

出版时间: May, 2019

出版社: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Erik Esselstrom

Hardback: $68.00

ISBN-13: 9780824876562

248 pages | 20 b&w illustrations


本书简介

Japan’s road to war in China in the 1930s–1940s is well known, as are the legacies of that conflict in the diplomatic disputes, territorial rows, and educational policy battles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since the 1980s. Less understood is the nature of Japan-China relations in the intervening decades. How did a popular Japanese perception of China that facilitated imperial aggression become one that embraced restoring friendly diplomatic ties and cultivating mutually benefi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s? Exploring everyday Japanese impress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end of the U.S. Occupation in 1952 to normalization of Japan-China relations in 1972, this book analyzes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RC in Japanese print media and visual culture in connection with four topics: the 1954 visit to Japan by Minister of Health Li Dequan, China’s atomic weapons testing in 1964–1967, the Red Guard movement of the early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and the culture of continental “rediscovery” in 1971–1972.

作者简介


Erik Esselstrom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ast Asian history and he has been a member of the UVM faculty since 2004. His primary interests in both research and teaching focus on moder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elations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and Esselstrom’s current book project, tentatively titled That Distant Country Next Door: Popular Japanese Perceptions of Mao’s China,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Chinese society during the 1950s and 1960s was represented in popular Japanese visual and print media.  His first book, Crossing Empire's Edge: Foreign Ministry Police and Japanese Expansionism in Northeast Asia, was published in 2009 as the inaugural volume of the 'World of East Asia' ser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and he has also published research articles in Modern Asian Studies, Radical History Review, Intellig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The Asia-Pacific Journal, Jinbun Gakuho (in Japanese), The 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 and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Professor Esselstrom has worked collaboratively with Japanese, Chinese, and Korean scholars at the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Humanities of Kyoto University and at Waseda University in Tokyo. Most recently, he taught and conducted research in 2012 as a visiting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Hitotsubashi University in Japan, and he also spent the summer of 2015 in Tokyo on a Japan Foundation Japanese Studies Research Fellowship.

新书05: 《北京: 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1400—1900)》


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1400-1900)

作者:韩书瑞 Susan Naquin

定价:149.00

出版社:人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3-28

ISBN:978-7-300-23827-2

本书简介

本书作者韩书瑞教授从七十年代开始致力于清代民间宗教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乾隆朝王伦清水教和嘉庆朝京畿八卦教起义两部著作。此后她将注意力转到清代北京民间宗教活动上,2000年推出这部篇幅宏大、内容详尽的以清代北京宗教寺庙和民间日常宗教活动为主题的著作。在作者眼中,民间宗教活动是清代平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平民生活和国家/社会关系的理想场所。在本书中,韩书瑞强调民间宗教有很强的思想功能,充当了国家正统理念以外的民间信仰的源泉。除去思想功能,寺庙的经济功能也不能忽视,以寺庙为中心的集市庙会和进香活动,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商品往来。寺庙也是平民的日常交际的场所,方便了男女交往、社会上层和下层人群的沟通以及跨行业社会往来。从明清至民国,北京民间宗教活动的兴衰和寺庙的存废也是国家/社会关系演变的窗口。从总体角度上看,国家实力逐渐强大,国家推行的世俗化运动最终削弱了寺庙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寺庙充当了超乎于国家控制的一个民间场域。韩书瑞的这部著作,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以清代民间宗教为题的著作。由于作者引用文献资料广泛,这部书也成了了解清代平民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


韩书瑞(Susan Naquin),1944年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历史学教授。长期致力于清史研究,成就卓著,著有《千年末世之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 Millenarian Rebellion in China: The Eight Trigrams Uprising of 1813)、《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Shantung Rebellion: The Wang Lun Uprising of 1774)、《十八世纪中国社会》(Chinese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等。

译者 :孔祥文,女,辽宁大连人,历史学博士,文化和旅游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华文史网编辑。长期从事清史研究工作,翻译并出版《甲午战争——一个意大利人的记述》、参与审校《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新书06: 茅海建《历史的叙述方式》


作者: 茅海建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理想国
出版年: 2019-4
定价: 54.00
ISBN: 9787542666390

内容简介


历史的真实是什么?历史学所追求的,只是揭露和批判吗?历史学家对真实负有怎样的责任,如何叙述历史事实?

本书为茅海建教授近年学术随笔、演讲等结集而成,大体分为四部分,包括与历史观察和思索结合的游记(西伯利亚铁路、张库大道、贝加尔湖、满洲里,越南),近代中外交流与关系的关键时刻与转变(马嘎尔尼使团、甲午战后中日博弈、乾隆时期的澳门角色),康有为思想晦暗不明之处,晚清思想革命以及辛亥革命的反思,史学研究反思与回忆故人、故事等。

伴着驼铃从张家口到库伦,随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行,实地踏勘让历史的魅力更加饱满。从马戛尔尼、谢清高,赴日清使刘学询和庆宽,为什么时间没有磨平知识与认知的差距?从甲午到日俄战争,中、日、俄三国东北亚利益争夺与力量博弈从未间断,后来的二战与朝鲜战争,主线在哪里?历史并未远去。晚清思想革命与变革并非一蹴而就,其推动者除激进的维新派和在野的新派士人还另有其人。辛亥革命一百年,抛开历史定见,明晰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革命中各派势力的消长与动作、思想与现实的差异、历史的徘徊,应该做什么样的反思?对师长的怀念,对学生的期待,回忆终生挚友交往点滴,同道学友的砥砺支持,追求的还是思想比生命跟绵长。

作者简介

茅海建, 澳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1995)、《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1995)、《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1998)、《戊戌变法史事考》(2005)、《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2009)、《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2011)、《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2014)、《依然如旧的月色》(2014)。


新书07: 《日中戦爭はなぜ起きたのか: 近代化をめぐる共鳴と衝突》


標題:日中戦爭はなぜ起きたのか:近代化をめぐる共鳴と衝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