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书法网
中国书法网(www.freehead.com)是中国成立最早,注册会员最多的专业性书法交流网站。 本站旨在为广大书画家、爱好者提供最新书坛新闻咨讯,学术成果、书画展览、书画印学习创作交流以及艺术品交易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交建  ·  奋进之春丨中交集团这些项目迎来重大进展③ ·  1小时前  
中国铁建  ·  中国铁建召开总部部门2024年度绩效考核现场 ... ·  5 小时前  
中国交建  ·  中交集团召开战略系统2025年重点工作部署会 ·  2 天前  
中国交建  ·  解锁工程加速度的“安全密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书法网

刘超:北宋文人士大夫日常书斋生活与尚意书风

中国书法网  · 公众号  ·  · 2019-12-12 20:00

正文


书斋最初只为读书而出现,选址一般在僻静清幽之地,避免外界纷扰。比如,屈原读于山洞,汉代司马相如则在一间石室。到魏晋时,文学、艺术进入了自觉期,加上玄学的发展,文士们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和解放,山水田园之乐融入书斋,此时早期书斋已经形成。进入唐朝,科举制度确立,文人阶层势力迅速崛起。文人们在宦途沉浮与荣辱过后,把心灵籍息于田园、山林茅舍之中。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书斋不再仅仅是读书的场所,还是文人人生理想和审美观的物化。



在宋代,随着科举制度的更加完善而培植出了庞大的文人士大夫阶层。这一时期,对于文人士大夫的界定,广义上说就是知识分子阶层,即所谓读书人,因为此时文人多与科举有密切联系;狭义上讲是指得以进入仕途的文人,即士大夫。正是由于这庞大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促进了由唐入宋审美思潮的转变,塑造出了一个如大江之水,潴而为湖,由动而变为静,由浑灏而变为澄清,由波涛汹涌而变为清波容与,形成了一个带有文人士大夫自我欣赏式的文人书斋美学思潮。“书斋文化是研究人与书关系的一个新视角,在社会大背景中、在人的精神世界里,研究人与书广泛的社会关系。”【1】本文试以北宋文人士大夫书斋生活为视角探析其与尚意书风之关联。


北宋欧阳修书法墨迹欣赏《灼艾帖》行楷书

纸本丨纵25cm,横18cm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局部

一、 以欧阳修为中心的北宋文人士大夫书斋生活状况

宋代的书斋生活娱乐项目非常丰富。宋代词人周晋在其《清平乐》一词中关于书斋生活场景描写道:“ 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手寒不了残棋,篝香细勘唐碑。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2】 其中出提到读书、考据金石外,还有品香、插花、弈棋、饮酒、作诗、观梅、赏雪等活动。此时的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并不局限于读书,诸凡金石、琴、棋、酒、茶、书、画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莫不注入其闲雅自适的审美情感。

庆历八年,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三人在书斋生活文房清供的雅玩中,开辟了题咏“砚屏”的先例。欧阳修从其属下张景山得到一块虢州紫石,因其纹理美观独自把玩之余乘兴写下《紫石屏歌》,之后请人为砚屏作画自己又作《月石砚屏歌序》并将画与诗文寄给好友苏舜钦。欧阳修在《月石砚屏歌序》中对紫石之美生动描述道:“ 小版一石,中有月形,石色紫而月白,月中有树而森森然,其文墨而枝叶老劲,虽世之工画者不能为,盖奇物也。…其月满,而旁微有不满处,正如十三四时。其树横生而一枝出,皆其实如此,不敢增损,贵可信也。”【3】 如此看来,也不过就是一块带有圆白月形的紫色石头而已,而欧阳修使其置于书案却能自醉于津津把玩的闲雅乐趣之中。此时,好友苏舜钦亦作《永叔月石屏图》长歌,梅尧臣读罢欧、苏二人诗文后也作《读月石屏诗》相和。嘉佑元年,欧阳修还为吴充学士的一块石屏撰写了《吴学士石屏歌》。后来,苏轼、黄庭坚相继也作了不少砚屏咏题题材的诗文,其中黄氏还开创了在砚屏之上镌刻铭文的先例。文房清供雅玩已广泛成为北宋文人士大夫日常书斋生活的娱乐事项。试想,米芾流传下来的著名尺牍墨迹《珊瑚贴》,帖中书到“珊瑚一枝”,兴奋至极加重笔墨,并画出一珊瑚笔架来,这不就是文人士大夫们书斋闲雅自适的审美融入书法、绘画审美观念的最佳佐证!



官宦仕途戏剧性的起伏,影响了这一代文人的心理,他们退而慰藉于书斋生活和文房趣味为特征的闲雅自适的审美情趣中。欧阳修在其出知滁、扬、颖等州,在野 11 年间,在关心民瘼、国家社稷之时,情系个人精神、心灵的归属,适意于文人书斋式的高雅脱俗的休闲审美之中。这不仅仅表现在欧阳修与其生活同时代的文人士大夫身上,同时表现在整个北宋文人士大夫阶层。

可以说自欧阳修始,这种书斋审美情趣深深烙印在大起大落仕途生活的文人士大夫心灵世界中,欧阳修的生活际遇和审美情趣取向就是北宋文人之缩影。

二、 欧阳修书斋生活对其书学观的塑造

欧阳修将生活与艺术和审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这一审美观念扩展到整个士大夫阶层的日常书斋生活。欧阳修在其自号“六一居士”的缘由解释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4 】把“酒一壶”、“棋一局”生活中的常事和诗书、金石鉴藏联系起来并置身其中。北宋文人士大夫从此更多地将审美观照的目光投向日常书斋生活,把美的追求与书斋生活琴、棋、书、画等审美情趣结合起来,从日常生活中去体味和欣赏美。

北宋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审美情趣是融汇于高雅文化氛围下书斋生活的审美。这种审美安谧恬淡,富有休闲之韵味,恰似文人士大夫阶层在经历仕途颠荡后,寻求精神心灵的皈依,欧阳修在《赠无为军李道士二首》关于听乐有这样的审美观:“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白日愁云阴。”【 5 】论画则有“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6 】这里的“不以耳听”、“画意不画形”正是心领神会高成次的审美感受能力的体验,这种体验来源于书斋生活的审美韵味,是文人士大夫生活阅历的历练和高雅的文化素养的结合。这种审美观同样影响了欧阳修的学书观和书法审美观。


欧阳修跋《集古录》

纵27.2厘米,横171.2厘米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欧阳修的书学观多见于《试书》与《集古录跋尾》。在《试书》中的数则:

苏子美尝言:窗明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知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视有余。

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

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然患少假,岂其于乐处常不足耶 。【 7

可以看出,欧阳修把书法当作娱情遣性、日常书斋雅趣的精神生活活动,是一种超越功利的书法心态,“不必取悦于当时之人,垂名于后世,要于自适而已。”【 8 】这种书法学习是文人士大夫日常书斋休闲式——“学书为乐”的学书观。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有关金石赏鉴载:“右《大像碑》,宇文氏之事迹无足采,唯其字画不俗,亦有取焉,玩物以忘忧者。”【 9 】“碑无撰书人名氏,而笔画遒美,玩之忘倦。”【 10 】其中存有明确的观赏性乐趣的功用。同时,欧阳修对宋初书坛墨守成法而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书。”【 11 】反对一味摹古,学书自适的同时也要有创新精神,即文人士大夫主体审美精神的外在表现。欧阳修的书学观来源于日常书斋生活文化之中,是艺术化的生活陶冶了生活中的艺术,进而与士大夫文人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观念融为一体。欧阳修在评论颜真卿书法时说:“余谓颜鲁公以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故虽其残缺不忍弃之。”【 12 】对书家道德修养的重视无不受其“士大夫”精神所熏染。

欧阳修在北宋政治及文坛上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书学思想来源于自身书斋生活的体验,这种书斋体验中形成的书学观对整个北宋书坛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北宋尚意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都不同程度受益于欧阳修的影响。


欧阳修行书《局事帖》纸本

23.6×9.8cm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 欧阳修的书斋生活审美观、书学观对尚意书家的影响

嘉祐二年( 1057 ),苏轼二十一岁与其弟苏辙同登进士第,欧阳修时年五十一,权知礼部贡举,是当时的主考官。可谓苏轼出之于欧阳修门下,后成为欧阳修的得意门生。熙宁五年( 1072 )闰七月,在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中:“昔吾先君怀宝遁世,非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又六年为兹。”【 13 】,可以看出苏轼与恩师的感情之深。苏轼作为欧阳修的高足,不仅在为官品德与诗文革新的立场是一致的,在书法学习与审美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苏轼在《题鲁公帖》云:“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 吾观鲁公书,未曾不相见其风采。非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虑杞而叱希烈也。”【 14 】正是对欧阳修“爱其书兼取其为人”书学思想的继承。还有苏轼学书反对刻意书写,一味求工,说“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15 】,其鼓吹创新,张扬个性的思想与欧阳修在书法学习的反对成法思想相呼应。同时苏轼在《记与君謨论书》中: “作字要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然患少暇,岂于其所常乐不足也。” 16 】,直接秉承了欧阳修《试笔》中的:“ 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于静中坐,自是一乐事。然患少暇,岂其乐处常不足也。” ,【 17 】静中作字得至乐的思想。从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作品看,其点画线条粗细疾涩,一气呵成,行间错落,疏密相成,综观全篇,具有汪洋恣肆的气魄,恰符合于欧阳修“不计工拙”的书学观。欧阳修在北宋书坛陈习旧规、步履维艰的的情况下,提出书法学习的新见解,开辟出文人士大夫日常书斋审美情趣的书学观。苏轼继欧阳修之后,对恩师的书学思想加以提炼并身体力行投入书法创作实践中,开启了北宋“尚意”书风的面貌。

北宋尚意书家黄庭坚、米芾在不同程度都受到欧阳修书学思想的影响。黄庭坚云:“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18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19 】,以及倡导“韵胜”的书法美学观无不来自于欧阳修书学观。黄氏书法变古出新,创造了横向趋势、劲挺峭拔、长枪大戟、一任自由的抒发个人情怀的书法风貌,正符合于欧阳文忠公书法创新观念。米芾强调:“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 20 】这种率真“不计工拙”同样来源于欧阳修。米氏学书初“集古字”,广采博览,由唐入晋不断转换,用笔“八面出锋”,形成“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恣意挥洒的书风,也是欧阳修的书学观的体现。

苏、黄、米三家均倡导闲雅自适的意趣,然而三家书法风貌又具有各自的面目。苏字行书结体方扁,左低右高,撇捺重而有波磔,大小参差,神气横溢。黄字行书点画起伏跌宕,如千里阵云,结体內紧外松,如长枪大戟。米字行书点画或圆浑,或劲利,结体左右倾斜,摇曳多姿,时有上松下紧,憨态天真。苏、黄、米书法面目的差异,正是文人士大夫日常书斋生活体验相异,个体审美情趣相异的反映。可以说北宋尚意书风之“意”表达出了书家各自的审美情趣,来源于个体日常书斋生活独特的审美体验,正是书斋文人意趣下独立主体精神的呈现。


欧阳修  楷书  致端明侍读尺牍

25.9×53.4cm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四、 结语

宋初以“崇文抑武”之策立国,加上科举取士制度的大力实施,培植出了庞大的文人士大夫阶层,起伏不定的极具戏剧性的仕途生活遭际,影响了这一代文人的心理,进而形成了以书斋生活和文房趣味为特征的高雅的日常审美情趣。欧阳修是北宋中期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对整个北宋文人士大夫书斋生活闲雅自适之风的盛行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在书法学习审美的时风转变中起到了开北宋尚意书法理论之先河。欧阳修的“学书为乐”、“不计工拙”的书法观来源于自身书斋生活审美的体验,这种审美体验贯穿于整个北宋文人之中,同时直接影响了苏、黄、米三家的书法审美和书法创作实践。所以说,以欧阳修为中心的文人书斋生活对北宋尚意书风的形成起到了引导作用。

欧阳修书法《谱图序稿》

纸本丨纵30.5厘米,横66.2厘丨辽宁省博物馆藏

注释


【1】李秀莲《中国书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2003 年,第 4 期,第 12 页。

【2】 吕书坤《分类新编全宋词》第6册,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2796页。

【3】 《欧阳修全集》《月石砚屏歌序》,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474页。

4 】《欧阳修全集》《六一居士传》,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页。

5 】《欧阳修全集》《《赠无为军李道士二首》,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25页。

6 】《欧阳修全集》《盘车图》,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42页。

7 8 】【 9 】【 10 】【 11 】【 12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307 309 327 309 355 348 页。

13 】《欧阳修全集》卷 137 《后周大像碑》,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145页。

14 】《欧阳修全集》卷 138 《隋蒙州普光寺碑》,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149页。

15 】《欧阳修全集》卷 141 《唐颜真卿残碑二》,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176页。

16 】《苏轼文集》《祭欧阳文忠公文》,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639 页。

17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