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早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无论是政府+互联网、还是各类智能无人化服务,都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然而数字化并没有给所有人带来日常生活的便利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弱势群体、偏远落后地区群体确实会存在着困扰,这样的困扰值得我们重视与反思。
造成这类困扰的原因是结构性的,一是部分偏远地区交通不变、5G、互联网终端等基础设施落后、互联网普及程度偏低而个人受教育水平有限。二是数字化技术发展普遍以高效为导向,数字化企业从成本与效益出发,往往会以青年人或有学习能力人群为服务目标,而这些使用门槛往往使得数字化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不会考虑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三是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追求数字化、高科技等“标签”,社会部分地区会以其作为政府绩效考核标准,从而使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也存在普遍性、共享性等方面的缺失。四是部分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自身面对科技发展与数字化浪潮不愿过多学习、止步不前,甘于“躺平”。
解决弱势群众的急难愁盼是民生领域发展的重要一环。如果这种情况无法得到改善,不仅是特殊群体的生活困扰,更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导致社会主义发展成果全体人民共享的方针受阻。因此,为了实现“数字化”发展层面的共同富裕,可以从一下几点着手。一是通过宏观政策、转移支付等手段推进偏远落后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教育等方面的“数字化”进程。二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互联网企业开展适老化互联网产品研发和推广。三是从绩效目标下达、考核验收和资金支持等层面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进行普遍性和适老化的要求,尤其要杜绝“办事必线上”的极端数字化政务服务要求,开拓更多的特殊人群绿色通道、长者引导等个性化服务。四是以社区、村社为单位,开展数字化实操的公益课程,招募志愿者进行教学与服务,提升特殊群体自身适应数字化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