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我国四大名著,红楼一梦赋歌岁月风华,西游参经讲述道法自然,三国演义刻画英雄史诗,水浒梁山尽绘江湖世故。少年读水浒,读的是好汉聚义的故事;青年看水浒,看的是杀伐行道的热闹;中年再品水浒,品的则是“江湖”管理的门道和世故。
水浒的江湖兴于梁山。历经三任领导,“梁山集团”从初创期的地方民营小企,逐步发展壮大为全国知名企业,再到后期被大型央企兼并收购,企业发展落得了归宿,但公司人才的招募、汇聚、离散、凋零却令人感叹唏嘘。很多国有建筑企业在行业中出身好、品牌响、地位高,但也或多或少的面临着人才结构失调、人资管理吃力的困境,倒也无妨看看“梁山集团”管理“江湖”团队的门道,取精用宏,寻找一套适合自身的团队管理体系。
▌1.
王伦时期:小富即安,消极保守固步不前
整体来看,王伦对“梁山集团”的经营和人才管理是失败的。尽管凭借入行早的先发优势,王伦在行业竞争态势尚未固化的时候,率先占据梁山抢占了区域市场,但由于缺乏战略眼光和品牌意识,“梁山集团”在创立的头几年一直维持着小富即安的状态,企业人才凋敝,结构也基本没有改变。
却说初创期的企业求稳,立足本地、保守经营本无可厚非,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市场竞争加速行业格局变化,同时也助推了人才交流。
先有“公务员”林冲下海投梁山,后有新生代“创业者”晁盖携队伍谈加盟,但王伦治下的“梁山集团”,一无容人之雅量,二无识时务之变通,自始至终未建立起人才的引进通道和管理体系,以致人才寥寥,面对优秀团队的强势入驻,被“兼并重组”也在情理之中。
▌2.
晁盖时期:战略引领,奠定人才优势
区别于王伦的偏安一隅,晁盖野心勃勃、志向远大,眼里盯的是大生意,心里谋划的是大战略。凭借着一股初生牛犊的胆识,晁盖结识、集聚了一群死党成立了创业队伍,同心聚力地打拼多年后成功控股“梁山集团”。
完成领导更替后的“梁山集团”很快便拿出了新时期的发展规划:
整点仓廒,修理寨栅,打造军器,训练士兵,提升集团在本土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开拓祝家庄、青州、曾头市等周边区域,为实现全国化布局储备资源和经验。
战略既定,人才先行。
一方面,快速扩张的“梁山集团”在行业内成功打响了品牌;另一方面,作为集团领导人的晁盖一向待人以诚,以信为本,企业发展前景和领导个人魅力吸引了大量人才慕名而来,一时间梁山人才济济,声势浩大,梁山泊一百单八将的核心人才队伍也基本成型。
▌3.
宋江时期:规范管理,夯实团队凝聚力
可惜天不假年,晁盖功未成、身先灭。宋江顺势接手“梁山集团”,看似实至名归、风光无限,但实质上行业发展已显露出“国进民退”的势头,几大“国有企业”和“梁山集团”围绕区域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基于对行业局势和企业实力的分析,尽管宋江在掌舵“梁山集团”后转变了整体规划,但仍延续着主动扩张的发展思路,同时以凝聚团队、壮大实力为目标,践行三大举措:
一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登位伊始便将“聚义厅”改成 “忠义堂”,高举“替天行道”的大旗;
二是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引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端人才;
三是推进组织体系建设,
明确人员座次、调整“部门”设置,逐步建立起严密规范的组织体系。
在宋江的一手经营下,“梁山集团”不断推进组织正规化建设,随着集团组织改革和人员调整方案的最终落地,公司形成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人才队伍,一时盛况空前。“梁山集团”的行业声势和地位也不断提升,公司实力足以和同期的“国有企业”一决高下。
▌4.
后梁山时期:权力操控,团队效能不再
尽管宋江时期的“梁山集团”实力空前,但囿于既定的战略方向,宋江最终仍是选择了兼并重组的道路,接受“国企”并购。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行业其他竞争对手相继退场,
“国有梁山集团”被全面整编:
一是主要领导人被集中在总部,完全脱离公司业务和员工;二是所有员工被重新任命,分散在各区域分公司,团队合力消散、个人价值堙灭。至此,“梁山集团”宣告破产。
回顾“梁山集团”的兴衰史,王伦败在人才观念守旧化,晁盖成于人才管理战略化,宋江兴于管理体系规范化,后梁山集团则止于人才效能分散化。从“梁山集团”的发展轨迹看,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以“梁山”为鉴,着眼于人才管理观念、人才战略,以及人才管理体系、管理效能等方面,当代建筑企业也存在不少共性问题。
一看管理观念,体现在与现代化发展需求间的不协调。
尽管企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改革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建筑业作为传统行业,观念的变革仍少见成效。多数从业者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仍停留在过往包工头、小承包商时期简单的劳动人事和绩效考核事务上,过多的着眼于基础性、程序化的行政事务,直接限制了企业对人力资源挖掘、配置、提升和持续优化等核心事项的资源配置。此外,从一部分管理者的认知来看,企业人才的发掘还是以简单的单方面引进为主,忽略对人才的后期培训和管理优化,便限制了内部人才发展提升空间,加剧人员流失。
二看人才战略,体现在人才储备与规划需求间的不平衡。
特别是在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当口,头部建企都将战略方向瞄向了技术要求更高、专业性更强、信息化和数字化应用更广泛的业务领域,然而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高水平技术员的匮乏,死死地卡住了不少企业转型的脖子。新时期的业务生态需要建企匹配一支数量足够、综合能力持续提升的专业人才队伍,但现状却是不少建筑企业的人员储备没有跟紧时代发展,驾着一辆专业素质不足、知识储备老旧等问题的“老爷车”,在面对新技术、新材料或新设备时,自然会力不从心,不得不放弃奔向远方的“野望”。
三看管理体系,体现在人才培训机制建设落实的不充分。
行业普适的培训方式包括各类理论学习、现场带教实操,以期提升人员综合素质,构建业务娴熟、精干高效的人才梯队。但是从部分建筑企业目前的实际教育与培训效果看,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并未形成完善的、能有助于员工完整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提升机制。同时,受制于施工项目异地驻场需求以及现场条件有限的客观因素,各类培训活动并不能做到全覆盖和全执行。久而久之,所谓的培训与教育活动便沦为完成上级要求、应付考核过关的“花架子”。
四看管理效能,体现在员工能力与岗位任职要求间的不匹配。
一方面是“低能高就”现象突出,或是历史遗留原因、或是家族式管理通病,“人情世故”式的人员安排往往能“吃”掉不少关键岗位,要么能力不够上不去,要么占着位置下不来,最终影响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另一方面是“高能低就”现象萌芽,不少建企出于业务发展需要,通过收购外部企业的方式高效获取执业资质,但往往由于不信任和排外思想作祟,不少被收购企业的成熟团队和员工被安排处理到边缘岗位,埋没人才的同时平添企业人力成本,却落了个双输的结局。
行业在发展,企业在进步,破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局难有标准答案,因此,找到自身的问题既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建筑企业唯有从自身问题出发,结合企业实际,融合以下“一变理念、二改模式、三推改革”的道法和实践,系统性地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革新与提升。
▌1.
变革管理理念,站在战略高度看人力资源管理
当前国内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整体相对较低,但行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时刻都要求建筑企业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
一方面,管理者要转变理念,
要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不低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新高度,逐步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流水线式、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取而代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公司业务规划,开展从人才盘点、人力资源规划到人才甄选、人才培训的全方位管理工作,以全面开发企业内的人力优势,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与更新;
另一方面,从业者也要转变理念,
要将个人职业规划与建筑行业发展趋势相关联,站在行业的高度审视自身能力,培养主动性与积极性,打造契合行业发展的个人竞争力。
▌2.
变革管理模式,动态化推动管理体系建设
所谓动态化,就是以实现对员工的全过程管理为目标,结合公司全局发展需求,
通过纵向阶段性辅助制定员工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横向动态评估其在企业人才团队中的价值与位置,
使员工的选拔录用、岗位轮转、培训考评、薪酬奖惩和退休保障等有机结合。此外,动态化的人力资源建设还应根据建筑行业特征和企业实际,合理划分业务模块和职能类别,并编制完整合理的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任职资格且动态更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和透明度,促进企业内部人岗匹配、人尽其才、才适其位。
▌3.
系统性持续变革,实现人力资源效能最大化
《华为基本法》指出“每当工作中出了问题,如果只是就事论事,而不从制度上寻找根源,那我们距离死亡就已经不远了”。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因素多、线条长、幅度大;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员工数量多、专业背景杂、素质差距大,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难度已然不低,推动管理变革更需要讲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