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工银投行
中国工商银行投资银行部主办。关注工银投行,通晓业界动态,掌握宏观经济趋势、资本市场波动、行业发展前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工银投行

详解 | 半导体硅片行业壁垒极高,国内产业进入国产替代关键期

工银投行  · 公众号  ·  · 2023-11-28 17:3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核心要点

硅片是半导体产业上游的重要原材料,约占全部半导体原材料价值的四成左右。 目前,8英寸和12英寸硅片是最主流的硅片产品,需求仍将持续向大尺寸迁移。 半导体硅片行业壁垒包括: 技术壁垒、关键材料与设备壁垒、客户认证壁垒、资金与规模壁垒、人才壁垒。


2020年后,半导体硅片进入景气周期,市场规模创历史新高,2022年达到138亿美元。中国大陆晶圆产能快速扩张,驱动国内硅片需求增加,2022年大陆市场规模达到138亿人民币。全球半导体硅片市场是寡头垄断格局,前五大厂商占据86.6%市场份额。


中国大陆硅片厂商处于实现国产替代的关键阶段,部分头部企业已经初步显现。在当前地缘政治下,半导体硅片供应本土化趋势更为明显。目前,国内多条8英寸/12英寸产线已经陆续投产,正处于产能爬坡、客户认证阶段。

1. 半导体硅片产品分类及行业壁垒

硅片是半导体产业上游的重要原材料,通过对硅片进行光刻、刻蚀等加工,可以制造绝大部分半导体产品。同时,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硅片是占比最大的原材料,约占全部原材料价值的四成左右,其后分别是电子气体13%、光掩模12%、光刻胶12%、CMP材料7%、湿法化学品6%、靶材2%。

半导体硅片纯度要求较高,标准为11个9以上(99.999999999%),对晶体缺陷、表面平整度、光滑度、表现洁净度以及杂质污染均有极高的要求。半导体硅片制造流程复杂、涉及工序环节较多,最上游的电子级多晶硅材料需要经过拉晶、研磨、抛光、清洗等一系列技术门槛极高的提纯和加工工艺。最后,制造出的半导体硅片晶圆将用于半导体制造。


从尺寸角度分类,半导体硅片产品可以按直径分为4英寸、6英寸、8英寸、12英寸等规格。硅片尺寸越大,制造工艺难度越大,但单位芯片成本更低,一般应用于更为先进的半导体制程。8英寸硅片主要用于生产各类MCU、模拟芯片、传感器、功率芯片、射频芯片等;12英寸硅片主要用于28-90nm成熟工艺和28nm以下先进工艺,生产大多数高性能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


目前,8英寸和12英寸硅片是最主流的硅片产品,也是最主要的需求增长点。2021年,12英寸硅片出货面积占比71%,8英寸硅片占比23%,小尺寸占比6%左右。从趋势上看,小尺寸硅片在分立器件制造上具有较大成本优势,未来需求保持稳定;8/12英寸硅片的性价比随着工艺成熟而提升,产业仍将持续向大尺寸迁移,12英寸硅片渗透率将继续提高。

从制造工艺分类,半导体硅片可以分为研磨片、抛光片、退火片、外延片、SOI片。其中,研磨片是多晶硅材料一系列加工工艺最先得到的硅片,常用于制造分立器件;抛光片是在研磨片的基础上经过抛光制造而成,既可以直接应用于半导体制造,也可以作为衬底用于生产退火片、外延片、SOI片等。不同类型硅片一般应用于不同芯片产品的生产,但也存在重叠的应用范围。

半导体硅片龙头企业具有较为明显的先发优势与规模效应,行业壁垒较高:

一是技术壁垒 。半导体硅片在尺寸、纯度、洁净度等多个指标上的要求极高,各项技术专业程度较高,各环节工艺需要长期积累。尤其是随着工艺制程和硅片尺寸不断演进,对性能指标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是关键材料与设备壁垒 。电子级多晶是硅片上游最重要原材料,占配套材料成本的25%。全球能够生产电子级多晶硅的厂商仅有德国、韩国、美国等少数几家,目前国内仍依赖海外厂商,但国内厂商已经突破高纯度量产制备技术,国产化率不断提高。硅片生产设备中最关键的是单晶炉和抛光设备,长期被美国、日本、韩国、德国厂商垄断,国产设备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其中,单晶炉一般是硅片厂商自主研发或者独家供应,国内厂商购买设备难度较大。

三是客户认证壁垒 。半导体制造厂商对硅片质量要求严格,对供应商选择非常谨慎,且具有较高的粘性。硅片厂商进入下游客户供应商需要经过较多环节与时间,一般需要经过测试、试生产、评估、下坡批量供应等,通常需要3-5年。

四是资金与规模壁垒 。半导体硅片制造工艺复杂、生产设备价值较高,规模化生产建设所需投资较大。例如,一条10万片/月产能的8英寸产线投资额7亿元,一条30万片/月产能的12英寸产线投资额高达46亿元。由于前期建设投资大,硅片厂商前期利润低、经营压力大,需要形成一定规模后才能盈利。

五是人才壁垒 。半导体硅片的研发生产涉及物理、热力学、化学、量子力学等多学科领域,需要具备综合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半导体硅片的各项生产工艺知识需要长期积累,对经验丰富的人才同样需求较大。

2. 全球市场格局与国内企业发展情况


半导体硅片是半导体产业的上游关键原材料,其市场规模直接受到半导体产业景气程度的影响,同样具有一定周期性。2018年5G、物联网、智能汽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半导体需求爆发,半导体硅片销售收入首次突破百亿美元。2020年后,疫情冲击下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半导体产业需求旺盛,带动半导体硅片进入景气周期,市场规模连续创历史新高,2022年达到138亿美元。


中国大陆作为全球最大半导体消费市场,晶圆产能不断扩张。据统计,近三年全球新增的晶圆产能中,有超过四分之一都来自中国大陆。晶圆厂的扩产以及产能利用率的持续高企,驱动国内半导体硅片需求大幅增加。2021年,中国大陆半导体硅片市场达到1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39%,首次突破百亿大关,2022年达到138亿。

在市场竞争格局中,由于半导体硅片行业在技术、资本、规模等方面具有的极高壁垒,全球半导体硅片市场基本形成寡头垄断格局,前三大厂商合计占有全球市场的63.8%,前五大厂商占据86.6%。其中,日本信越化学(ShinEtsu)市场占比为27.5%,日本胜高(SUMCO)市占率21.5%,中国台湾的环球晶圆市占率14.8%,德国世创电子市占率11.5%,韩国SK Siltron市占率达到11.3%,法国Soitec市占率5.7%,中国大陆厂商沪硅产业市占率为2.2%。

回顾全球硅片龙头企业发展史,通过并购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路径。由于半导体硅片生产具有极强的规模效应,并购可以快速实现产能扩张。同时,厂商可以提高市场集中度,提升产业链的议价能力,以维持盈利能力。

中国大陆硅片厂商处于实现国产替代的关键阶段,部分头部企业已经初步显现,竞争格局更加激烈。在当前地缘政治与国际贸易环境下,半导体硅片作为半导体关键原材料,供应本土化趋势更为明显。例如,2020年中国台湾硅片厂商环球晶圆计划收购德国硅片厂商世创电子,但最终在2022年被德国政府阻止。因此,中国大陆半导体制造企业逐步选择国内硅片供应商,硅片国产化空间广阔。2020年开始,国内厂商开始大规模建设8英寸和12英寸半导体产线,目前多条产线已经陆续投产,正处于产能爬坡、客户认证阶段。

相关链接






深度 | 集成电路产业链全景分析及国内产业展望

详解 | 国内工业软件市场空间巨大,CAE软件国产化发展加速

深度 | 全球市场长期前景向好,国内产业发展初见成效---半导体存储系列之市场与产业研究

深度 | 产品与技术类型多样,我国有望成为产业重心---半导体存储系列之技术与产业研究

详解 | 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商快速发展,收并购成为行业扩张重要手段

深度 | 周期视角下行业特征与趋势——2022年度半导体行业回顾与展望

详解 | 大模型解决人工智能产业瓶颈,有望成为关键基础设施

详解 | 美国对日本半导体产业打压历程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深度 | 需求与政策驱动市场爆发,国内企业迎来发展黄金期—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分析

深度 | 产业需求持续旺盛,国产替代正在进行——功率半导体产业分析

重 要 说 明


本报告所涉及资料、数据均来自于公开披露资料,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报告中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工商银行的观点,所构成具体的操作建议,仅供参考。本报告阅读者据此所进行的相关操作,风险自担。本报告仅供参阅,不得用于盈利性商业目的。未经许可,任何机构、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报告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进行复制、翻印或将其向其他人分发。



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工银投行



业务动态+研究观点

长按二维码可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