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知中君的小伙伴:食帖(ID.witheating)
“什么?央视新作?是来和《风味人间》battle 的吗?”
(并没有引战的意思)食帖君入了《风味人间》的坑之后,觉得一周更一集的频率真的好难熬……
正好在第一集提到“鲜味”的时候,看到有人悄咪咪安利这部专门讲鲜味的最新纪录片《鲜味的秘密》,食帖君决定拿来一探究竟。
毕竟“鲜”这个形容词,在很多人的理解里还是非常“暧昧”的。
一碗汤烹制的好,我们常常会感叹“好鲜”;最新鲜的水产蒸制而出,不加任何佐料,反而会被夸赞“鲜味十足”;时令菌菇,山中新笋,哪怕是做配角,也能提升一道料理的“鲜气”……
可是“鲜味”到底是什么?
味蕾,布满了味觉受器细胞,是人体所有感官中传递效率最快的。是它让我们感受到食物中的“五味”:
甜,主要来自碳水化合物,能够为人体提供最直接的能量。
咸,是因为味蕾感受到了食物中的矿物质和盐分。
酸,能够促进食欲。
苦,是食物中的生物碱在发挥作用,而苦味食物不少是有毒的,因此苦味倒也算是一种警示。
辣,并非真正的“味觉”,它是辣椒素刺激到神经所产生的灼痛感,被称之为“辣”。
因此,“鲜”才是真正的第五味,它隐藏在不同食物的多层次风味中。2000 年科学家首次发现存在于味蕾上的鲜味受器细胞,由此,“鲜味”被正式确定为第五味。
尽管 2000 年才得到科学界的官方认证,但是人类对于鲜的探索和应用却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想要品尝到鲜味,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食用本身自带鲜味的食物;二是通过一些手法,来激发深藏在不同食物中的鲜味。
本身自带鲜味的食物,会让很多人想起“海鲜”,东京筑地市场每日清晨的金枪鱼拍卖,充分体现了人们对鲜味的执着追求。
但是从天然食材中直接尝到的鲜味,通常很难让人得到充分满足,需要动用一些手段,来刺激平凡食物中的鲜味。
鱼羊结合即为“鲜”,这也是原始人时期的祖先对于鲜味的最初认识。从依靠海洋捕捞为生,到畜牧业逐步发展,人类对于鲜味的认识逐渐加深,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追逐鲜味,是对食物中蛋白质的本能需求。
鱼羊鲜料理
鲜味来源于食物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不管是最原始的烤还是煮,都能促进蛋白质分解,释放出游离氨基酸和多肽等小分子,或者使食物释出水溶性氨基酸,使食物发挥其鲜味。
烤羊肉
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不断探寻具有营养且利于繁衍的食物之后催生的认知:蛋白质就是生存最重要的物质,而熟的蛋白质更利于人类的消化吸收。
高汤
因此,“制造鲜味”的关键在于对蛋白质的掌控:高温烘烤,文火慢炖,风干晾晒,贮藏发酵,其实都是在用不同的手段控制蛋白质的分离和释放。
为了得到鲜味,人们有时候需要和时间赛跑,抓住食物最新鲜的时刻,捕捉鲜味。
有时候需要等待时间的作用,让食物缓缓发酵,充分激发鲜味的可能性。
脱壳的青蟹,一生需要脱壳十几次,而最鲜美的青蟹就是脱去旧壳、新壳还未长成的半小时内。
这是因为此时的软壳蟹体内会产生大量的水溶性蛋白,是最直接的鲜味成分,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尽管秋日的蟹肥美,却比不上脱壳青蟹的鲜。
爆炒软壳蟹
与此同理的还有世界顶级美食——鱼子酱。
俄罗斯是盛产高品质鱼子酱的主要国家之一,能产出高品质鱼子酱的鲟鱼平均寿命能达到 100 岁,至少需要 20 年才能产卵,而 60 岁以上的鲟鱼鱼卵才能成为世界顶级的鱼子酱。
鱼子酱之所以如此鲜美,是因为每一颗鱼子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里面富含水溶性新生蛋白,不像成熟蛋白质那样,水溶性新生蛋白不需要破壁就能体味到其中的鲜美。
但是这同时要求制作鱼子酱的人要足够“快”,才能保住这份极致的鲜味:在 15 分钟内完成 12 道工序,同时注意盐的用量,让谷氨酸钠在最精准的范围内为鲜味服务。
除了生鲜,山中“奇珍”要想保住其鲜味,也要求人们要抓住时机。比如野生竹荪。
野生竹荪富含鸟苷酸,本身并不具备鲜味,但是和富有鲜味氨基酸的食物一起烹饪会使鲜味相乘,放大数十倍。
“蔬菜之王芦笋”搭配“菌中皇后”竹荪
只是野生竹荪的采摘条件十分苛刻,需要在它长出来的短时间内快速采摘,不然就会自行腐化。
同时,采摘之后还要及时晾晒,不然竹荪也会腐烂,晾晒的时候菌体温度升高,还能刺激菌体内部产生游离氨基酸。
这些都是需要和时间赛跑,才能精确捕捉的鲜味。
但是鲜味仅仅存在于“新鲜”食物中吗?
法国蓝纹奶酪,是发酵食品中的鲜味精品,鲜是奶酪的灵魂。
蓝色的霉菌斑点生长在蓝纹奶酪的内部和表面,这是青霉菌的作用,它能促使牛奶内部的蛋白质水解,使凝固发酵后的奶酪产生鲜美味道。
蓝纹奶酪的成色如何,要看霉菌斑的生长状况,也要闻一闻,斑点处是否带有一股浓郁的蘑菇香味。
在中国,腊肉,也是烹饪中重要的鲜味来源。肉本身富含蛋白质,但是腌制过程能让盐的钠离子和肉类中的谷氨酸相结合,产生更易保存的鲜味。
腊肉的制作还需要风干晾晒,这时阳光的热力也能催化其中蛋白质的分解,从而释放出多肽和游离氨基酸。
而有一些食材的发酵,或许不是为了激发本身的鲜味,而是为了“调节”其他食材中的鲜味,比如湖北的泡菜。
长江流域的人们,擅长料理各种河鲜,但是“腥味”总是比“鲜味”先一步让人感到苦恼。
于是这里的人们将各种姜、蒜、辣椒用坛子腌制、发酵,让其中的植物蛋白分解成鲜味小分子,帮助去腥提鲜。
炖鱼
用于烹制河鲜的“酱”也是如此,酱酿制的时间越长便越好吃,用发酵之鲜激发食物之鲜,这是人们长久以来在实践中积累的智慧。
以上,都仅仅是我们能感受的鲜味美妙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一部美食纪录片能激发人的求知欲,并给予真材实料的科学知识,让人觉得非常难得。尽管很多观众也在吐槽它的叙事顺序和剪辑逻辑,但是不得不承认:
《鲜味的秘密》,真的很有“料”。
食帖君负责带你入坑,剩下的,看你了!
撰文 | 欧文@食帖
image | bilibili 截图
本文未经允许请勿转载,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C O N T A C T
[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及投简历请发邮件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幾米:有阴影的地方,必定有光,我的世界里都是你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
更多有关发酵食物的深度解读,
请翻阅食帖特集
《腐的品格!初心者的发酵料理书》。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购书页面。
点击【阅读原文】
入手《腐的品格!初心者的发酵料理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