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9期
物联网连接标准乱战
文 | 徐鹏 文字校对 | 徐鹏
万物互联的生活正成为现实,但要想将数以百亿计的设备有效连接起来的标准现在20多个,于是开始标准乱战:
连接标准多是必然
根据NetApp给出的一项数据显示,亚太地区预计到2020年将拥有86亿台物联网(IoT)设备,并到2025年成为全球5G网络规模最大的地区,5G连接数量将达到6.75亿。
这么大的连接数量发生在不同的交互场景中,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多标准多协议成为了必然
主流标准在渐变
起初,物联网是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为人所知的,这种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适用于短距离识别通信。
如今,NB-IoT(窄带物联网)成了物联网技术推广的代名词。
标准不一形成割裂
物联网的不同在于机器占据主导,终端设备可以自行感知、处理、响应从外界搜集来的数据,完全实现了自动化,这也是物联网离不开智能的原因。
但要想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数据交互产生真正的价值,就要对彼此的标准有效兼容,否则就会产生割裂,毕竟物联网的核心还是连接,之间的通信协议标准却有很多形成乱战。
标准在按需分工
标准虽多但各有分工,例如由ZigBee而来的IPv6版本6LoWPAN是一个低功耗的网络标准,LoRa是一种用于实现低功耗广域网的专用无线通信技术,与Sigfox是竞争关系,后者是专用的窄带低功耗的技术,Thread则是低功耗网络协议,由Nest Labs领导,隶属于谷歌,类似属性的还有Weave,这是谷歌和Nest为智能家居设计的软件层。
除此之外,还有微软、英特尔、高通、LG等联合贡献的开源项目IoTivity,瞄准的也是软件层。
大腕们都在参与
到2020年全球将有超过200亿的物联网设备产生联接,并且日均还会有约550万台设备加入到网络环境,届时有超过半数的商业系统内置物联网组件。
这么多的连接带来了产业商业需求,可以看到的是,无论是苹果、谷歌这样的软硬件厂商,还是芯片厂商,都在积极参与物联网标准的建设,而他们之间的互通兼容则成为了这个市场能否快速发展的前提。
如果这些大规模的物联网设备不能联通,那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所谓的商业模式和生态自然也无从谈起。
不统一导致安全风险
考虑到物联网的设备形态和功能千奇百怪,从终端、无线接入、网关,再到云平台,不少设备使用的操作系统也是不统一的,不是定制的就是非标准的,无形中为运维人员增加了负担,这也引发了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