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花儿街参考
这里是一个贪财好色的地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玑-无极领域  ·  封号潜规则 与 ... ·  昨天  
视觉志  ·  真美,可惜快要结束了 ·  2 天前  
天玑-无极领域  ·  《如何用AI割韭菜?》迎合凡人的劣根性。大部 ... ·  3 天前  
视觉志  ·  10天,65亿:哪吒难产,盆满钵满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花儿街参考

纪录片那么香,你为什么就不爱看?

花儿街参考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0-12-29 22:16

正文

花儿街 参考 · 出品



作者 | 林默



1


在南极洲冰封的海面之下,海洋生命历经数千年的岁月变迁,物种纷繁多样。

海葵看起来或许很像植物,其实却是不折不扣的动物。它们四处伸展触手,捕食水流中漂浮的可食物质。

然而扎根海底的它们也是其他捕食者眼中的佳肴,比如水母。

当一种直径大约一米的远洋水母降至海底,准备吞食弱小的海葵,会上演怎样一幕?

水母察觉到了猎物,但是水母捕猎不成,却被海葵反杀,海葵们捕获了一只大怪物。


一分多钟的镜头,呈现出鬼畜般的厮杀,震惊了我和弹幕后面的各位。

这段视频来自BBC高分自然类纪录片《七个世界 一个星球》,豆瓣9.7分的封神之作,我偶尔刷到过一次,感觉就是“太牛叉了”。

第二天会再打开吗?

哦!风犬少年和鎏金岁月,似乎更需要我一点。

我是很少能自驱完整地看完一部国外的纪录片的,甚至连打开一部都有些心理障碍,虽然我知道,看纪录片对我好,但是我也知道早睡对我好。

7集的《七个世界 一个星球》,我是在一个大叔翻录的视频推动下看完的。

比如上面那一段水母猎杀海葵的,只见他站在电视边,晃动着双手特别嗨地说:“这段鬼畜的镜头我女儿也是反复看了很多遍。”

紧接着,他就在这个鬼畜视频前开始一本正经地科普起来:水母被海葵吃掉的场景里有个隐藏的梗——海葵和水母是同一大类的动物……你如果把它们反过来,海葵和水母像极了彼此……

镜头来到了南美大陆,亚马孙河流域一些河岸特别热闹,绯红金刚鹦鹉飞过100公里,只为到此一游。



这里的泥土含有大量的珍贵矿物质,比周围森林中要丰富40倍。超过12种鹦鹉忙着抢占地盘。它们严守规则,先后享用。



浆果和坚果给鹦鹉们提供了食物来源,但却因为远离大海,缺乏盐分摄取,幼鸟的大脑和骨骼得不到良好的发育。鹦鹉父母们必须找到解决办法——寻找可取食的泥土。

在感慨自然界的繁育,也如同现代人类的社会一样,充满艰辛和繁复之外,也疑惑:鹦鹉为什么要吃土?缺少盐分喝点海水它不咸吗?

毕竟,我们也都是双十一剁完手之后才要吃土的。

那个站在电视边上的人又笑着说了:“因为土是好东西,没事儿都得吃点土。”

他解释,在鹦鹉吃的食物里多少含有微量毒素。吃土可以帮助它们排毒。另外野外的泥土含有多种矿物质,吃土还能补充矿物质。

这个为画面“捧哏”解说大叔,是一个微博科普大咖,叫“瘦驼”。

他就着播放的内容侃侃而谈的样子,像极了在看当年收集的那些电影导演解说版DVD里的场景。



2


《七个世界 一个星球》讲述的是七大洲上鲜为人知的动物故事。


七集的纪录片,瘦驼录了20多个番外解说的版本。

切入点也是特立独行,在澳洲篇里不无遗憾的说片子没有提到袋熊立方体的便便,表示当科学家当动物学家必备技能是会“捡屎”......亚洲篇里担心跟自己一样塌鼻梁的川金丝猴下雨时候鼻孔会不会呛水等等。

去年《七个世界 一个星球》上映后,他跟朋友聊天才意识到,很多人是看不懂或者看不进去自然纪录片的。

就像解读经典或者体育比赛转播,瘦驼认为,看自然纪录片其实也需要一个解说。“你可以在观看正片之前看,或者看完了之后听听我唠叨。希望能让更多人爱上这些优秀的纪录片。”

腾讯视频曾公布一组数据显示,纪录片频道28岁以下的用户占比已经达到70%,90后、00后已经成为纪录片的主力受众。

这个时代也给所有想要吸取知识的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为了满足科普、教育的衍生需求,视频网站在本土化方面,开始为纪录片定制中文配音,制作精简迷你版。更有像瘦驼一样的“纪录片推荐官”,尝试纪录片陪看解说模式。



3


学生物的王冬是个身高188cm的山东大汉,在现实世界里,最多不过是个大个子的生物老师。然而,化名“瘦驼”现身网络世界,他就成了自带幽默属性的科普“网红”。



十年前,瘦驼注册了微博,自此几乎每天,他都要被@成百上千次,被问各种问题:新鲜的牛肉有可能会“跳动”吗?人在真空中会爆炸吗?大水母怎么打不过小海葵?为啥感觉嫦娥五号轨道器宽视场相机拍摄的组合体分画面清晰度还没有美国人上世纪高?……

瘦驼也不嫌麻烦,翻到牌子的问题都会认真解答。他从这些问题里看到了多年前渴求的自己。

早在上学时,瘦驼便是个真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经常问得老师无从作答。彼时没有网络,他便从能接触到的摄影、军事、航空类杂志上汲取知识。

1997年第一次触网,为他打开了知识新世界大门。大学期间,科普迷聚集的BBS和国内引进美国科学读物,让他对于科普有了新的认知——不是高高在上,可以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同时也萌生了一种本能的表达和倾诉欲望。

因此,毕业后去滨州医学院当老师的他开始写博客,开始主要是科技新闻评论或是国外科研的翻译。

2008年4月,科学松鼠会成立,网站以群体博客的方式发布大量的科学短文,逐渐成为民间最有影响力的科普团体,瘦驼便是主力之一。

2010年11月,果壳上线网页版时,瘦驼还是一名生物老师,科普写作排在家常便饭与柴米油盐之后。儿子的出生让他开始焦虑“一眼能望到40年以后”的生活,于是下狠心放弃了当时的铁饭碗,正式成为“瘦驼”全职做起了科普。

十年过去了,如今的他是微博十大科普大V,粉丝数量超过610万。说是“网红”,不过是爱说,敢说,不拒绝各种跨界出镜进行科学普及。


这背后其实是他十年如一日的对科学的热爱和坚持。

首先,瘦驼有个科学“明星梦”。

娱乐圈有明星,科学圈为什么没有?瘦驼觉得,我国很多人有潜质成为科学传播界的明星,每个人也都潜在地会成为一个科普作家。只要你说得足够好,总有可能让大家听到。

其次,冷静科学分析时下的热点话题和事件,瘦驼懂得贴合大众的科普刚需。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件,瘦驼写了《如何在踩踏事故中幸存以及如何避免踩踏事故发生》,从挤压受力面,致死原因等方面,告诉公众如何避免悲剧发生。

2016年1月9日,《星球大战》第七部《原力觉醒》热映。有人问,“里面的X翼战机太帅了啊啊啊,现实生活中能不能造出这样的X翼战机啊?”三个小时后,瘦驼以“确实,X翼战机是星战系列里最帅的一件机器……而且现实世界中早有人造过X翼战机。”开启了一篇科普长文。

此图下方裁去N千字


2017年6月27日中午,一班由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出港的航班,在登机时一名老年乘客往发动机扔了一把硬币,导致航班延误,所有乘客下飞机,重新检查飞机。当天,瘦驼就《撒币进发动机要赔多少钱》细细盘算了下。

#瘦驼聊航空#这个微博上频繁出现的标签,连接的是他持续跟进航空领域各种细枝末节。这个月,他还与火箭气动总体设计师陈亮在直播间对话,深度解析长征八号是怎样炼成的。


再者,好的科普人除了爱钻研,还得能广纳博引、深入浅出,将深奥化为通俗易懂。

美剧《生活大爆炸》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剧中的科学家不是工具人而富有个性。做科普亦然,本就懵懂的未知,能加工成大家喜欢的东西很是考验作者能力。

不管写作的某个科学命题多么艰深、尖端、难以理解,瘦驼都会在文章当中架一个桥,这个桥是跟大家的日常生活、日常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如此才能将深奥化为通俗易懂,读者能觉得“噢,我也是这样的”,才会接着往下了解。

在合作的科学综艺里,为了迎合一些观众对综艺节目的欣赏喜好,瘦驼在文案的写作上缩短理论时间增加一些靠近综艺的元素。比如在2017年的《加油!向未来》里,他及其团队会准备很多资料甚至科学家的八卦,精简后呈现在节目里。



回到开头的纪录片,在给看官解答鹦鹉吃土为哪般时,从雏鸟摄取盐分有助骨骼发育,讲到人类是唯一靠出汗来降温的生物,延伸到古代齐国“兴盐铁之力”,如何靠盐发展起来,以及古代盐官是做什么的,甚至发散到了我们止泻药蒙脱石散也是一种土,直言“土是好东西,吃土不是花钱多,土还是很必要的”。

最后,内功过硬需要更多的演武场。瘦驼从不拒绝新技术、新方式、新跨界。

微博、自媒体、直播平台都成为科普媒介。作为一个器材党,瘦驼会尽量地想办法,比如用一些高速摄影、延时摄影、高清摄影、显微摄影,以及直播,再到短视频,追求把一些问题解释得更清楚,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4


近十年间,屠呦呦、刘慈欣、郝景芳以及一些科学界杰出人士逐渐成为被追捧对象,释放出的是国人科学兴趣重燃的信号,“长大要当科学家”也有可能重新登上小朋友的梦想清单。

但在全球范围来看,国民的科学素养目前处于中等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科普最重要的是在大众的注意力竞争中抢夺入口,否则所有工作都是无用功。

全世界的电视同行都在摸索兼顾科学与电视特性,且不牺牲掉任何一方的节目,因此,科学家与节目制作人必须寻找交集。

科学家接地气之后,便为科普类的节目提供了更多的智囊团,他们越来越多出现在《加油!向未来》、《王牌谍中谍》、《最强大脑》等节目中。

《舌尖上的中国2》可能是美食纪录片里科学范儿拿捏得最好的,毕竟出现了诸如“豆花就是大豆蛋白质重新组合的凝胶”一些专业的解说词。

在一帮果壳网科普达人的监督下,美食“口水”片瞬间不水了。瘦驼他们和陈晓卿私交一直不错,直接吐槽成了家常便饭。双方的敬业和重视促成了的深度合作,也成就一部专业的美食纪录片。

但是,要提升科学素养,仅靠民间组织是不够的,需要国家层面的介入。

十年间,国家对于科普的投入也有据可查。《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19)》显示,2006—2017年,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指数年平均增速为8.08%。科技部发布的2018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显示,2018年科普经费投入平稳增长,科普场馆规模不断扩大;科普专职人员队伍结构优化,科普工作的内容和渠道更加多元化等,比如科普类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均呈现大福增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