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以确定地说,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将会面临一个少子化的未来。
2、如果人们仅有一个孩子,就会在他身上寄托全部的希望,过分加大对他的教育投入,造成全民望子成龙的盛况。
3、为了有一个富足,有尊严的老年生活,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财富积累。
本文原刊功夫财经
很多人只是关注当下的事情,而很少去思考未来。例如最近小黄车退押金的事就很火,排队已经排到了
1000
多万名,无数人为此发微博发微信调侃吐槽。实际上这种事情,在历史长河中算不上什么大事。人们往往乐意去关注这些紧急,但不那么重要的事情。而那些对我们的未来真正重要的事情,因为它看上去并不那么紧急,所以一直被忽略。
人口就是这些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可以确定地说,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将会面临一个少子化的未来。这个现象是如何造成的,并不是我今天的讨论范围。我今天只想谈一谈未来会发生什么。面对一个少子化的未来,普通人该如何应对?
中国劳动人口的减少要早于老龄化很多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17
年主要经济社会数据显示,
16
至
59
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
90199
万人,比上年减少了
548
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64.9%
。这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第六年下降。
劳动人口的减少,在某种程度上会推动一些社会形态和商业模式的改变。例如中国拥有的全球最强大的物流业,就建立在大量密集的劳动人口的基础上。劳动人口减少,成本上升,会对物流业形成很大的冲击,例如体现在人口非稠密地区的运费上涨等方面。中国同样十分强大的制造业、建筑业等,也将会受到影响。制造成本和建筑成本的上升,将会改变一些经济基本面。
少子化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心理的变化。例如当人们有三五个孩子的时候,一方面人们不知道哪个孩子会出人头地,所以可以先观察一些年,再根据情况因材施教,重点扶持。另一方面,普通的家庭如果有很多孩子,也无法负担给每个孩子都投入天量的教育资源。但是如果人们仅仅有一个孩子,就会在他身上寄托全部的希望,会过分加大对他的教育投入,造成全民打鸡血,所有人都望子成龙的空前盛况。而这些变化,在劳动人口绝对数量减少的同时,也引发了劳动人口结构的一些变化。
中国的大学报考人数在
2007
年达到顶峰:
1010
万人,而当年的大学录取率在
56%
。从那一年开始,中国大学报考人数总体所有下降,在
2018
年达到
975
万人,但是
2018
年的大学录取率却已超过
80%
,个别地区超过
90%
。这意味着在劳动人口数量减少,大学报考人数下降的同时,反而有更多的人,而不是更少的人去读大学了。而且录取标准如此宽松,高考落榜反而变成少见的了。
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但是社会并不能给他们提供白领工作。这造成了蓝领收入高,白领收入低的现象。目前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大学毕业生能找到每月到手五千的工作,是很普遍的。而送快递等蓝领工作的工资,已经接近甚至超过每月一万元。据我所知,有些大学生找不到所谓的白领工作,只能去做房产中介、幼教、健身教练等实际上不需要本科训练就能掌握的工作,这实际上是对他们大学四年的人力资源的一种很大的浪费。
而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就开始在考研或者出国留学上花心思。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毕业生,考研多年也毫无成果,硕士留学归来却也找不到比本科生更好的工作。即使他们上了硕士或者博士,也并不能就此打个翻身仗,而是要面临找不到更好的岗位,在同样的岗位上与年纪更轻的本科生竞争的尴尬局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体系使得我们的劳动人口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冷静反思我们的教育投资,是不是能够收到好的结果。我们中间的很多人拼尽全力,让孩子上一个一般的大学,是不是就能够实现望子成龙的梦想?而那些非常一般的家庭,如果不能给孩子在大城市里铺好锦绣的前程,是不是可以让孩子首先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少子化首先意味着我们现在工作的人,在未来的养老方面,会面临一些变化。中国劳动人口的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