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无法忘记那位掀开历史大幕的改革先行者邓小平。
邓小平,作为中国近百年来难得一见的最具探索精神、最具改革勇气、最具政治魄力、最具世界眼光的伟大政治家,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和中国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的巨大贡献。最终他以气势恢宏的历史大手笔,将我们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从闭关锁国、一度挣扎在崩溃的边缘,引领上了一条充满勃勃生机、散发着青春活力,有着美好前景的发展道路。
对于这样一位前国家领导人,我们没有理由不表示我们内心的崇敬!
说起邓小平一生最主要的历史功勋,相对早年投身解放事业革命经历,人们更容易记住两点:
第一、忍辱负重,拨乱反正,终结大陆阶级斗争学说,坚持走人民和解道路,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成功避免了国家政治生活中内部左右派的政治分裂,最广泛地团结和带领人民走上了建设国家的正确道路。
“四人帮”倒台,标志着罪孽深重的文革时代结束了。那时,曾经遭受过政治迫害的很多干部群众,一度要求彻底清算文革罪行,其中不乏个人复仇主义,主张政治反清算,甚至有人主张炸掉毛泽东纪念堂,进行历史报复。在此情况下,邓小平虽然自身也曾遭受过不公正的历史待遇,却没有自陷迷思,而是以与外国名记进行两场平静谈话的方式,清楚传达了自己对文革的结论性看法。那两场谈话,充满着宽容精神和清醒的反思,对于平息当时国内纷争,结束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际历史恩怨,使人民重新团结起来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大陆改革开放,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稳定局面。
或许今天有人会说,正是因为邓小平对对文革罪行清算的不彻底,才导致后来左派人士一再干扰改革进程,阻挠政治体制改革。
可是,我们别忘了,邓小平本人当时所处的艰难处境和政治环境。在这一点上,邓小平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克制坚忍并且已被历史证明是十分正确的。
其实,就邓小平自身而言,对于毛泽东本人文革中的所作所为,未尝没有个人的私怨。
但作为一位大政治家,最为难得的是政治清醒和自我克制。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自己所作的重大政治决策,既不被一时的舆论导向所左右,也不受自我内心欲念的控制,从而真正做到对历史负责。说到底,这种宽容,是需要一种博大的政治胸怀。
邓小平无疑具备这种胸怀。
第二、改革开放,结束近百年的闭关锁国政策,真正使中国睁眼看世界,认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使十多亿人民知耻而后勇,从而激发全民族斗志,勇敢探索,开辟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积极投身中国现代建设事业当中来。
今天,当我们再次回首邓小平带领我们从
1978
至
1992
年所走过的十四年,我们都清楚,这十四年间,邓小平所作出的每一个重大决策,几乎都面临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和挑战,是极为不易的。然而,邓小平却以他那过人的政治胆识和超群的政治智慧,始终用世界级眼光和创新性思维,极具探索意味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政治跳远,终于奠定了后来的改革开放基本格局。
最为难得的是,邓小平临老尤勇的政治激情和负责到底的历史责任,使他在从政治前台已经平稳地走到幕后后的第三个春天,再一次以气势磅礴、锐意进取的南巡,为自己永逝后的中国留下了一抹的明亮的霞光。
从此,邓小平正式告别政治舞台,以平民老人的身份走进历史。
1997
年
2
月
19
日,这位被举国上下尊称为邓公的老人,悄然远足。
邓公的历史功勋自然不止这两点,他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八字外交方针,他的“一国两制”的统一模式,以及诸多用以指导我们坚持走市场经济道路的理性声音,无疑仍然值得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去继续建设我们国家,使之最终完成全面复兴的历史性责任。
当然,古今中外,任何政治家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邓公执政十四年间,同样也犯有不少错误和过失。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基于维护党内团结的考虑,受制于党内左派,未能及时利用自身巨大政治声望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致使后来此项改革停滞不前,无人再敢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