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情保卫战》中看到这么一段故事:
一个全职太太,总觉得婚姻生活让人憋屈,外出旅游本想过下二人世界,检查宾馆床单是否干净的时候老公声音拔高,一气之下离开,一个人在宾馆待了八天,可是还是得回去,没有办法只好隐忍。这位全职太太诉说十年婚姻,遇到问题都是自己隐忍或者妥协,内心很委屈,外出工作老公又不让。而老公也觉得憋屈,有事没事总是不停地讲理,为什么温柔的女人变了模样?两人的婚姻里有了分歧就说离婚,两人开车到了民政局,妻子说你下车啊,老公说你下车啊,两人呆了两三个小时也没有下车,因为内心是不想离的。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更多的类似的冲突,过一段时间就要吵一架,吵架的原由很简单,也许是买了乱花了钱,也许是饭做的太咸,也许是买的礼物不合心意,也许是某天没有照顾到自己,反正吵架的理由千百种,随便一个理由就可以吵得天翻地覆。但往往我们会说夫妻没有隔夜仇,“床头吵架床尾合”,两个人吵得痛哭流涕或者是怒气冲天,结果还得老老实实过日子,那为什么还要吵呢?
第一,只是夫妻之间的情趣。
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闹不痛快。
有一些人习惯于吵吵闹闹,觉得这样家里才热闹,
过日子太过平淡,总觉得没有意思,所以无聊的时候就吵一吵。这样的吵闹的妥协,往往是双方的相互谦让,无伤大雅,生活越吵,感情越好。
第二是为了争夺权力。
两个人一起过日子,总免不了柴米油盐的磕磕绊绊,在这些磕磕绊绊之中,慢慢地形成两人的互动模式,这种互动模式中往往有权力的影子。比如谁今天做饭洗碗,工资由谁来管,放假了应该去看谁家的妈......如果不能友好解决,那就得吵架,看谁能吵过谁。往往是赢的一方占有优势地位,掌握话语权,而最终妥协的那一位在这个方面的权力感就会明显降低。之后的生活中可能就是按第一次冲突之后的结果行事,因为如果想要反抗,曾经弱势的那一方就必须要更加强硬的姿态,才能将权力重新夺回来,有时候吵吵闹闹,不是为了争权夺利,不过是心有不甘。这种原由一般在结婚之时,或者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会比较常见。常常要改变对方的人,权力欲望很有可能在谈朋友的时候就会显现出来。
第三表明立场。
这样的原由的吵架一般情况下不会进行人身攻击,只是因为没有办法平心静气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所以只好用提高音量、吸引对方注意,然后才能将观点表达出去。其意思是我的思想和观点就是这样,即使你不同意,那我也要说出去。当我们需要大声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的时候,说明对方经常性地忽视了我们的感受和看法,或者让我们觉得我们的看法并不重要。这种被无视、被忽视的感觉会让我们觉得委屈和愤怒,所以才会用吼的方式表达立场,其实也在表明我们的情绪。磨合期的男女朋友经常因为意见不合而争吵,而吵过之后彼此明了,实际上是加深了解的契机。一吵架就分手,是因为不知道磨合期就是要了解差异,学会求同存异,这样的爱情才能长久。
第四是为了试探底线。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我除了要把情绪发泄出来,其实还是在看,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你是无动于衷,还是轻描淡写,还是......我得先像猫爪子一样撩一撩你,看看你会怎么样。比如有一位女士,想要买包包的时候,就故意找茬生气,和老公吵的不可开交,吵完之后买个包包,两个人就可以和好。刚开始是三百的,后来是五百的,再后来是八百的,然后是一千两千的,不给就吵,吵的没有办法的时候老公就得妥协,因为不然一哭二闹三上吊。这一种争吵后的妥协往往是妥协的人要步步后退,争吵的人步步紧逼,就是看对方会怎么样。这样的吵架,每一次都是上一次的延伸和升级,甚至到以分手威胁的地步。
这种原由在婚姻生活中时常发生,特别是喜欢得寸进尺的人,惯用这种伎俩,常常闹得家无宁日。为了息事宁人,对手往往会偃旗息鼓,原则一破再破,底线一退再退。但是却往往发现,即使自己再退让,家依然无宁日可言,因为对方没有试到那个底线究竟在哪里,所以总会不停地踩雷区。直到委屈求全的一方忍无可忍。
还有一种应该不能算到里面,因为这种吵架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
只是想水到渠成地分手
。没有吵闹,感觉感情还挺好,冷不丁提出分手对方肯定会说自己是个神经病,所以没事找事开吵,吵到两个人筋疲力竭,然后以性格不合为借口,分手就成为必然,分也会分的彻底。这种情况下一旦提出分手,无论什么原因都不会妥协。
中国人经常讲“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我们总是要劝慰婚姻中的男女,适当降低对对方的期望,有什么事情忍一忍就过去了,但是那个底线究竟在什么地方?要忍到什么时候才是尽头?为了生活而妥协是否会慢慢地失去自己原本的模样?如果坚持自我,是不是婚姻真的无法维持下去?还是如果坚持,对方会变得不一样?经常会听到有人责备争吵后妥协的一方:你就是太惯着TA了,TA的坏脾气都是你给惯出来的;不要惯着TA,最后吃苦受累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