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谈过法国电影的配额制度:
法国人为了保护本国电影,简直是绞尽了脑汁
为了扶持本国电影产业,法国有一套非常复杂的制度设计,配额制是一方面,用来限制强大的好莱坞电影,并强制电影院实施多样化排片,但配额制起的作用主要在放映环节,对创作产生的直接影响较小,因此后来又有了主要面向制片环节的补助制度。
补助制度出台于1948年,当时的法国电影产业从纳粹的侵略下刚刚挣脱出来,又面临好莱坞电影的倾销,制作成本飞涨,影院设施落伍。制片人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开拍新片,于是有关部门设立了产业临时资助基金,先是向电影票征收附加税。
也就是说观众每掏钱买一张票,都有一部分进入资助基金,这和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征收办法是差不多的,当然两者的使用途径就大相径庭了。
八十年代电视产业迅猛发展,所有电视台也要按照营业额纳税,指定流向电影资助基金。九十年代录像带和DVD兴起,新世纪互联网付费点播电影兴起,政府都立法征税,作为电影产业基金的补充。
产业补助基金扶持制片公司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自动的资助,按照上一部电影的票房表现支持同一个制片人的下一个项目。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补助金来自产业,通过该方式又返还到产业,设计这种制度的目的是让人持续投资电影,保障产业滚动向前发展。
但自动资助体系存在两个弊病。一是钱都回到成功制片人手中,制片人也不倾向于用钱投资新人,导致新导演难有出头之日;二是因为现在制片成本攀升,返回的资金大多用来还上一部积欠债务,真正用于新片投资的钱越来越少。
另一种是选择性资助,于1960年引入,目标是帮助高品质的艺术电影、独立电影。政府指定的委员会会预先评估剧本,为优秀项目提供资金。这项新制度的出台时间正好和「新浪潮」吻合,新浪潮最初的几部成功作品并没有得到这项资助政策的扶持,但稍后涌现的一大批年轻导演的新片都或多或少受益于新的资助政策。
选择性资助的实质是长期贷款,钱是需要还的,可事实上真正有能力还上的并不多,据统计,历史上能全额还款的影片不足10%。这是因为受到资助的影片本来都是市场前景看淡的艺术电影,赚不到钱不是意料之外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的电影扶持政策不仅支持法国国产片,也支持合拍片,甚至外国电影。名为「世界电影补助计划」的国际扶持政策尤其强调支持对电影美学有创新企图的影片,很多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小众导演因为在本国得不到经济支持,都是在法国人的帮助下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法国人此举,既促进了全世界范围内多元文化的表达,也可以说是一种有别于好莱坞的国家文化输出。
往期精彩内容
本周就这么一部值得看的电影,艾玛·沃森把人兽恋演成了女权宣言
这部电影竟然打破国产文艺片记录,横扫了13家电影节24项大奖
赛人的反击:我其实很柔情,中国电影资料馆是我的精神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