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背景音乐来自莫文蔚的《寂寞的恋人啊》
顾名思义,本期的类型分析,是针对那些“看上去很懂谈恋爱的人”。
又是每个人身边都有中枪范例的吧?
但开始之前,想先聊聊对这种类型人的一些普遍误解,它们也是我从很多分析文章里看到却不大认同的部分。
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第一、
他们颜值都很高。
很多针对假性恋爱的分析都会提到天生外貌条件出众,以致于“好看到没朋友”。
这个推导看起来很合乎逻辑,长得好看要求高,所以能选的对象少。
可是,难道我们不是在聊“看起来会谈恋爱”而并非“看起来赏心悦目”吗?
优秀的外在条件在我看来非但不能让他们懂得更多技巧,反而会使得他们很少需要动脑子就能获得异性的青睐。
这道理很好理解,一个天生的富二代,琢磨起赚钱技巧就比想翻身的穷人小子要少很多动力。
而没有动力,怎么精进?
第二、
他们性格都太吸引同性。
此类误解尤其发生在女孩身上,她们总是很容易对带有一些男性性格特征的女性产生好感,油然地认为对方的这种亲和力会显得非常懂情感却引起异性排斥。
这个推导更是双重失误。
首先,有类似男性普遍性格特征的姑娘和懂得理解爱情是两回事。
她们的利落爽朗风格只是女性性格特征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其次,有亲和力是对所有人群而言的,并非让女性同类觉得有好感的姑娘就会跟男人做成兄弟。
事实上,男人在没有和一个女人建立稳固亲密关系的前提下,会普遍讨厌对方过于做作矫情的表现。
聊完对这类型人的误解,就来说说我认为的正见吧。
先普及个词:爱情商
它不同于广义的情商,专指在爱情维度上的思维能力。
这种思维能力又分成两部分:
洞察是指敏锐观察以及理解对方的能力,它的高低决定了在爱情相处中分析应变的前提。
共情是通过洞察,选择合适的方式引发对方情感共鸣的能力,它则是进入对方心灵并且占位的必备。
简单来说,
爱情商是除了一个人所有不可能更改的硬件条件(外貌、经济能力、人品等等)以外,软件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所以要解释爱情商,那就是因为在我的理解里,除去那些喜欢包装自己“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虚荣型的伪装形象,所有真正的假性恋爱高手,都是爱情商较高的人。
也就是说,假性爱情高手,之所以看上去非常会谈恋爱,是因为他们确实拥有很强的基础。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们是假性呢?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爱情商的价值上。
下面划重点。
爱情商最大的作用并非是爱情能力,而是爱情分析能力。
这两者看上去很像,可实际上天差地别。
举个栗子,就像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一样。
一个能头头是道评判梳理甚至分析出连作家本人都惊叹的作品含义的文学评论家,却很可能永远也写不出作家能写的作品。
之所以假性爱情高手可以做到让很多周围的人产生他很简单就能玩转爱情的假象,主要是因为当站在第三者角度上客观评判时,爱情分析能力的魅力显得非常突出。
他们有几个显著共同特征:
第一、
当在谈论起某个圈子中的情感关系或事件时,总是由他们来引领和总结话题,剖析过程中鞭辟入里,除了所有人都能看见的表象,他们总能揪出一些看起来非常本质和通透的细节,让大家恍然大悟之余还击节赞叹。
第二、
当有人新交往了对象时,总是想起他们,然后带出来找聚会场合让他们“给点建议”,一般来说他们就像高深的塔罗牌玩家一样,会在给出标准评价之外再附加一些小惊喜,就是那种还沉浸在乍见之欢中的你没有发现的事儿。
第三、
凡是有人问起他们自身的感情状况时,他们总会有两种标准状态:
一种是描述自己某些不可言说让你想象空间大于实际获取信息的爱情过往,但是不说透,不说细节,只是几个标签背景,及时打住,并且让你感觉如果追问就很不识趣,破坏了氛围。
另一种是感叹找不到合适的对手,现在遇见的皮囊之下都没有深度沟通的空间,没错,沟通,这在他们那儿是个重要而又含混的标准,或者说是他们知行不合一最好的借口。
第四、
他们被质疑情感判断的时候表现的反馈总是非常激烈。
你会很容易发现,他们很难接受在情感领域分析时的质疑。
那些对他们的结论很正常的询问和怀疑都会引起不正常的激动甚至情绪失控。
原因很简单,某种意义上,他们把对合适爱人求而不得又无法说出口的郁闷都移情到了自己的“情感大师”身份上。
仿佛维护住了这个形象,就真的拥有了某种高于他人看待感情的视角,才能完成勉强的自洽。
第五、
当你不再作为倾听对象而是他的恋人时感受天差地别
纸上谈兵毕竟是纸上谈兵。
当你有幸真的成了这种类型人的恋人,那就会觉得相对于原来听他高谈阔论爱情技巧,现实几乎有些低能。
这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
之所以爱情分析能力不能完全代表爱情水平,就是因为执行才是所有能力里最重要的。
和职场上一样,
天花乱坠的耍嘴皮子容易,落地能真正贯彻的总是少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