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可能变成最难交流的人
雨大咖跟甘小漫感慨,特别羡慕那些跟爸妈无话不说的朋友们,并表示决心和小咪保持友好关系,希望以后也能无话不说。
不想小漫一盆凉水泼来:
“表异想天开了好不好?孩子跟父母基本不存在无话不说的关系好吧!想想咱们自己,跟外人跟朋友都不爱说谎,但瞒报、谎报,在父母面前肯定是最多的!”
被泼凉水中……
确实,包括雨大咖自己在内,很多人在十三四岁所谓的
“青春期”以后(有的甚至更早),就开始疏远父母了:和父母聊天的话题骤减,就算聊也只选择他们会有正面反应的话题;觉得他们的唠叨、担心只是徒劳;需要帮助或倾诉时最后的选择才会是父母。
大概要到自己当了父母以后,才有可能理解其中的原因,而是否能转变局面,也是因家庭而异的。
原因在父母
在如今科学育儿大潮下,很多父母已经不再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要
“听话”了,但在一些原则上的问题上,给娃立规矩、在日常生活中引导他们遵守规则还是很必要的。雨大咖经常看到育儿讲座,关于“怎样说,孩子才会听”:用“温柔坚定”的态度,恰当的方式,确实可以让孩子对大人的要求不抵触地有所回应,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然而,
交流、沟通应该是双向的。
关注怎么让孩子
“听”父母说的呼声比较大,而怎么让孩子愿意跟父母“说”的就似乎比较少。原因也许有几个方面:一个是认为让孩子说并没有那么重要;一个是相信孩子该说的已经都说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据雨大咖观察,通常幼儿语言爆发期开始后,都会主动跟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想做的事、或者有意思的经历。而大概从上小学开始,年级越高,交流就越少,到初、高中以后,不好好说话或是干脆无话可说的情况就会很多。雨大咖自己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且她感觉,最后造成父母和孩子之前无法交流的根本原因在父母。
一个孩子,从事无巨细地和父母汇报,到什么也不想说,有如下几个原因:
1.
父母不耐心倾听,以自己的内心戏揣度孩子的世界,续写剧情并无端炸毛:
雨大咖的朋友小刀儿童鞋分享过她小学一年级的一个事:有次班里一群调皮的男生玩笑打闹,输了的人在女生们面前脱掉(外)衣(外)裤跳舞。小刀儿觉得很搞笑,回家开心地把这个事讲给她妈妈,谁知还没说完,她妈妈就立刻板起脸来,劈头盖脸地质问,那些男生究竟把衣服裤子脱到什么程度,并扬言要去学校找老师好好谈谈。那时的小刀儿很受打击,不明白为啥她在说好玩的事,妈妈却如此愤怒。
2.
父母对孩子分享的事情没兴趣,或总是有别的事情做,没时间听;
小咪目前就会面临这样的难题,他在急于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或是在幼儿园的经历时,雨大咖和高大虎在忙,就直接告诉他现在没空,等会儿再说!但小咪有时就会比较失落,等回来再问的时候他已经不再想分享那件事了。
想来如果这种情况太多,大概娃以后也就没有什么分享的欲望了吧。
3.
以
“为你好”的名义,对一些不是那么重要的事反应过大
在被允许的范围之外吃糖、吃零食,甚至说谎,都是孩子长大过程中会经历的事情。雨大咖对这些事情都是很抵制的。但是,如果已经发生了呢?小咪有时候会告诉雨大咖,我今天在哪里吃了几块糖,吃了几块饼干。雨大咖会比较郁闷,但此时,她的处理态度和方式,
似乎并不能决定娃以后是否还会做这个事,而只能决定以后娃还是否会告诉她,他做了这些
。
同理,孩子生病、受伤时,即使是担忧,也不要紧张过度,因为这样不但没有帮助,还会让孩子在以后发生类似伤害时隐瞒,避免父母反应过大。
因此,为了保持孩子的坦白和诚实,一定要淡定啊淡定!
4.
父母遇事不能完全信任孩子,给他们倾诉的
“安全感”
大概很多父母都和孩子说过: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可以告诉爸妈,我们是最为你着想的人。但在孩子做错了事被找家长时,父母第一反应是对孩子先表示信任和安慰,然后再鼓励他说出实情、认识错误,是不容易的。
往往出于面子或是姿态,直接对孩子数落一顿再问实情的情况会比较多,而很多情况也许错不全在孩子。而如果父母的第一反应是训斥或者质疑而不是站在
TA身边做“后盾”的话,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就会产生某种安全感的缺失。
雨大咖有时会纳闷,那些遭遇霸凌的孩子,为什么会很长时间都不告诉父母。虽然其中原因比较复杂,但也许父母平时给到
TA的信任和倾诉的“安全感”不足也是一个原因吧。
5.
只关心学习和成绩,抵触其他事情
一个高中生,周末和同学约好去看电影。如实和妈妈报备以后,她妈妈连电影名都没问,只没好气地甩下一句:
“学习这么紧张,别去看那些乱七八糟的电影!”
额
…如果不说去看电影,就不会挨说,也不会影响任何人的心情……于是此后,类似的活动,她就只会说“我出去了”,而妈妈因为没有发现成绩有异常,也并不过问,只是默认去看书学习了吧。交流壁垒大概就是这样形成的。
6.
不愿意学习和了解年轻人的世界,无法正常交流
经常会听人开玩笑说,小学低年级是亲子关系最差的阶段,因为家长啥都懂总要指手画脚;到了小学高年级就会缓和一些,因为他们开始不懂了;到了初中,高中,他们就只能负责端茶倒水了。
其实与其说这是亲子关系从激烈变缓和,不如说是能交流的东西越来越少的过程。
其实之所以可交流的少,并不是因为在学业上父母懂得少了,而是在认知层面上落后了。
社会在发展,各种潮流趋势都在不断变化,这是做父母的最应该追赶学习的。
雨大咖这代人的父母,很多就是在这方面被甩在时代后面的。
他们如今挂在嘴边念叨最多的仍然是二三十年前的老黄历。
甚至对自己孩子小时候的过往和朋友圈社交的记忆也停留在他们的中小学时代,一方面是因为之后交流甚少,另一方面,也从未真正努力去了解。
对其他新鲜事物也是一样,比如小刀儿童鞋的妈妈,说起网上银行、保险、人工智能,都完全是否定的态度,每每提起,她都会愤怒地说看到新闻里有人被骗了,千万要警惕、远离!
……屡次试图更新信息无果,于是这个话题在她们之间也画上了句号。
有身边和自己的反例,雨大咖就会经常反省,做父母的如果希望对孩子有更多的了解,就得不断地学习,跟上娃的脚步:在学业上可以落后于孩子,但对于孩子做的事和思考的内容,做父母的即使没条件尝试,至少要有兴趣去了解,找出可以支持和鼓励的点,这样人家才能有意愿给你讲起;这样,才能有话题可以交流。
具体操作的细节内容繁多,又可以写专题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积极留言讨论哦
~~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如果喜欢看系列剧,敬请长按关注哦
你可能喜欢的:
养娃交流系列
关于先吃好葡萄还是先吃坏葡萄的讨论
一个理性消费者的不理性医美再体验
提高智商去医院
报复性消费准备好了吗?
暴雨过后,车被树枝砸了!
休息日不停歇
甘小漫,生于70前,心在10后,经常未雨绸缪,热爱咖啡甜品,脑健手残,擅长烧脑
雨大咖,90前高智商纯天然文青,上知经济哲学,下知英文拉丁,理性消费者,手工劳作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