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万步讲,这个簪子就不能出现在我头上吗?”
“你永远可以相信老祖宗的审美。”
社交平台上,网友们对万历展的“彩虹屁”到处都是。
▌
“明万历文物专题展”唯美海报
▌
玉雕花蝶嵌珠宝金簪。
皇家的金银珠翠、优中选优的特色藏品,万历展是武博的2024年度大展,历时半年才最终呈现,成为爆款并不意外。
▌
“万历卅一年”款罗盘
。
“明
代罗盘本来就留存较少,像‘万历卅一年’款罗盘这样带明确纪年的就更少了。”
▌
青花寿字云龙纹大罐
。
“这件青花寿字云龙纹大罐是首次展出,同属于万历时期的文物精品。”谈及展览的藏品,任晓飞恨不能把每一件藏品的前世今生亲自讲给参观者们听。
▌
出入口的《出警》《入跸》图卷。
展览的呈现也布满巧思。“我们使用了大量明万历时期的绘画素材”:出入口的《出警》《入跸》图卷,万历戎装“出镜”,仿佛时刻准备着招呼天南地北的游客们;“万历卅一年”罗盘与《东西洋航海图》交相辉映,400年前明代水手们的航海之旅得以具象化;
▌
展厅顶部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
仰头!还有一片“浩瀚星空”:明代天文学家徐光启参与创作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在你头上,“想把400多年前的星光洒在观众身上。”
近些年,博物馆变得热门,其物理边界也与人们的生活更为贴近。
人们不仅可以在馆里瞥见前人故事,也常常在其他城市空间里与“博物馆”不期而遇。
▌
武汉博物馆和武汉美术馆联手举办的《从八大山人到齐白石书画特展》。
去年底刷屏社交平台的《从八大山人到齐白石书画特展》,由武汉博物馆和武汉美术馆联手出品,其中展出的30多件藏品,均来自武博馆藏。兄弟联手,让文物在美术展中“活”了过来,互动效果拉满。
▌
“
汉镇光影——镜头里的武汉记忆”展陈。
与某知名酒店策划的“汉镇光影——镜头里的武汉记忆”展陈,让文化产品和旅居休闲相结合,成为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新尝试。2021年9月,2号线“武博历史文化专列”发车,载着璀璨江汉的历史遗珍穿越古今与市民相遇。
“如今,从业人员正致力于塑造一种‘无边界的博物馆’概念。”流动展览、数字展陈、展览延时开放等系列手段,都在不断突破传统博物馆的时空边界,赋予公众更多触碰文博资源的便利。
武博想把城市的前世今生介绍给所有人的心思,显而易见。
▌
武汉博物馆的《江汉揽胜图》挂毯。
▌
《江汉揽胜图》中的武汉三镇。
巨幅的《江汉揽胜图》挂毯,是馆中的绝对“C位”,步入展馆大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它。数百年前的武汉一览无余:武昌城绵延的城墙、汉口镇沿岸数百米长的大型竹排,洪山宝塔、胜像宝塔、禹王庙、月湖堤、楚望台......跨越数百年的城市地标,无不是历史的足迹。
“如果要追寻武汉这座拥有3500年悠远历史的古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武汉博物馆是最好的选择。”
2003年7月,因拾金不昧而有着“江城第一麻”美誉的正三轮摩托车司机张兆林响应号召上交了自己的“麻木”,由武博收藏。2013年1月,武博又收藏了编号为“0001号“的移动武汉通地铁首发纪念卡。这标志着过去十年间,武汉交通出行的历史从“麻木时代”写到了“地铁时代”。
“摄影技术、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当下,去博物馆亲眼看文物是否还有必要性?
”
任晓飞成了我们的“嘴替”自问自答起来,“不可否认很多文物在照片中能看到,有的清晰度甚至超过在馆内亲眼看。”
▌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历史学博士出身的他强势输出:文化研究者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曾提出“灵韵”的观点,指传统的、古代的艺术品,本身蕴涵了一种独一无二性、即时即地性。“我们不可能像对待复制品一样在上面进行描画、标注,它自然而然和公众拉开了一定距离,但每当面对艺术品真品的时候,它所蕴含的“灵韵”又拉近了心灵与作品的人文距离。”
“为什么要去博物馆看真实的文物本身?因为艺术品‘灵韵’带来的心灵震撼,是不可替代的。”
明天5月18日
国际博物馆日
一起去武汉博物馆
了解你还未见过的武汉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