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维补丁
不过是一块补丁而已,既不温暖,亦难遮羞。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物道  ·  寻一抹绿,访一季春 ·  3 天前  
LADYMAX  ·  ​深度 | Gucci一段必走的弯路 ·  4 天前  
物道  ·  46年前爆火的哪吒再次翻红!燃爆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思维补丁

铭记2020:和你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寒夜里也曾与你共擎火炬

思维补丁  · 公众号  ·  · 2020-12-24 19:25

正文

这是思维补丁的 第608篇 文章

很好听,静静听。

疫情中,这张图片不知慰藉了多少人


(一)

2020,从武汉封城始,至伦敦封城止。

新冠是这一年绕不开的关键词,对全球数十亿人而言,2020无疑是一个晦暗的年份,它终将被刻入历史,被人们久久铭记,讨论和回望。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新冠病毒已经显得有些面目模糊了。年初时的压抑、无力和悲恸,已经从很多人的神经记忆中渐渐消散掉了。

但武汉,和生活在九省通衢之上的武汉人,不在此列。这一年,他们为整个世界所侧目、围观、评议、感叹和敬佩。

今天,我们在总结时可以淡然写下“封一座城,护一国人”,但对于900多万处于风暴中心的武汉人而言,这其中千般滋味,实难与外人道。

江水无言,它经历过更糟的,但依然奔腾不息。

疫情对社会带来的创伤,不仅仅是经济的停滞。还有人与人,观念与观念之间的隔阂。

“街上每个人看到对面有人来就绕开走,不想和对方走在同一片空气当中。”

模糊不清的脸庞隐藏在口罩之后,人与人、心与心之间,因一张薄薄的口罩,竖了一道高墙。

然而,缝合裂痕的,是人,推倒这高墙的,也是人。

是千千万万的,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们站出来时,没有想成为英雄的抱负,但他们站出来的那一刹那,他们就是英雄。

没有人能够统计在战疫过程中,到底有多少“野生”志愿者、临时民间组织加入到这场鏖战中,试图统计他们的数字,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回眸2020,正是无数小人物的集合与守望,挽救了一座城,也挽救了我们彼此。

(二)

76天,900多万武汉人被迫困在家中。

围观武汉的人,可能很难理解这份煎熬,但风暴之外的人们其实更容易忽略另一个问题:

维系“900万人在家什么都不做”的,是无数的人在危险之下,要完成更多,更难的事情。

封城之后,送菜员马增辰就一直睡在自己送菜的面包车上,他一天要为近300户家庭送去新鲜蔬菜和肉类。飙增的送单量让这些送菜员不得不在凌晨3点就到仓库提菜、分单,计划路线,忙到晚上10点是家常便饭。


每天睡眠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14天,马增辰瘦了整整18斤。中青报记者采访他的那天深夜,他一天工作了20.5个小时,跟记者交谈的间隙,他累的打起了呼噜。


但他说,自己到武汉打工21年了,“从没像这个月这样,感到如此被大家需要、尊重。”

这是柴米油盐里的人命关天。
这是人间烟火中的守望相助。

外卖员老计从未想过,自己在微博上的工作记录会被那么多人关注。老计春节没回老家,他最开始只是单纯地想多赚点钱,但最后,他,和不计其数的外卖小哥,却成了这座城市的“摆渡人”。


大年三十的晚上,老计关掉了接单软件,自己一个人在家吃年夜饭。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一个视频,一线医护人员年三十正在医院里吃泡面,他转发了这条微博,还写了这样一句话:

“作为一名武汉的外卖小哥觉得很愧疚!对不起!”

900多万人在家的吃喝药用,显然不仅仅是全靠外卖小哥们完成的。

疫情按下暂停键之后,还有许许多多地产经纪人按下了自己的快进键。

武汉链家经纪人胡帆早在公司号召前,就志愿加入到社区送菜的大军中,他一个人负责一整栋楼的食品配送,还要负责帮居民代购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

胡帆为居民们搬运代购的生活用品)

已经40岁的链家经纪人秦灿所在的是一片老旧社区,在没有电梯的情况下,她全副武装一天要爬上百层楼给居民们送菜。

“在平时工作中,公司总呼吁我们要做好‘社区好邻居’,其实这就是咱们应该做的,我能帮助到身边的人们,感到很开心。”

(秦灿在爬楼)

在北上广,在成都大连沈阳……还有很多房产经纪人和秦灿一样,做着“微小”的努力。

零度以下的站岗执勤、整个小区的卫生消杀、搬运全体居民的食物、代购药品,照看社区里的孤寡、残障老人,甚至还有帮孩子们打印作业和学习资料这样的“小事”。

他们和社区工作人员一道,完成了“最后1公里”的守护与温暖传递。

不仅如此,一些人还成为疫情下孤寡老人们的“儿子”和“女儿”。

在北京,得知一部分孤寡和残障独居老人因为身体原因,疫情期间出现生活困难,链家公益携手美团外卖,由链家经纪人对接居民需求,美团负责搭配生鲜蔬菜,免费为独居老人解决吃饭问题。

(链家公益携手美团为北京独居老人免费送菜)

在上海,链家经纪人 黎崇良 经常探望、慰问70多岁的独居老人尤女士,以至于在尤女士病情突发时,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 黎崇良

(深夜, 黎崇良 护送尤女士到医院就诊)

接到求助电话后, 黎崇良 第一时间赶到尤女士家里,叫120,挂号、抽血、拍CT、心电图,前前后后忙了一整夜。 黎崇良说:“ 做社区的好邻居,不就是这样吗?”

在雷神山医院32倍速的建设奇迹下,也闪动着诸多志愿者的光芒。苏州链家经纪人向南在报名时,要干啥,去哪干全然不知,但小伙子“就是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哪怕无偿,哪怕危险。”

在中建三局的安排下,他们一行15人从苏州来到武汉,被拉到雷神山医院的工地上负责后勤工作,刚到时因为人手奇缺,他们连轴转,近乎两昼夜没有合眼。

(向南拍摄的雷神山工地)

面对记者的采访,向南却是一副抗拒和回避的态度:“工人们昼夜不停,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封城之后,湖北心理咨询师协会开通了新冠心理咨询热线,这个电话一天要接到近百位武汉市民的求助、安慰和倾诉。

有人因为把新冠传染给全家人,而无比羞愧,试图自杀;有人感染了新冠担心自己挺不过去;有人濒临崩溃,又不敢和家人诉说,偷偷打来电话……

很多心理咨询师在接电话时,聊着聊着会和咨询者一起哭,“根本忍不住,而有时,哭就是最好的释放和安慰。”


哀伤是我们的权利,在那个特殊的时刻,哀伤本身就是一种释放,一种舒缓,一种减压以避免精神崩溃的方式。

封城期间,在武汉的至暗时刻,是数以千计的志愿者和心理咨询师,安抚了武汉人的这份崩溃,承担了那些无人可诉的悲伤、焦虑和孤独。

(三)

在疫情最焦灼的时刻,在武汉人最无助的时刻,在国家队集结之前,在政府力量所不及的区域,民间力量迅速补位。社会力量以其灵活、多元、高效、自下而上的组织力,深入到社会的细枝末节,发挥了巨大作用。

不仅仅是接送医护人员,帮助新冠患者,志愿者们还将双手伸向了疫情的衍生受害者,困境中的孕妇、智障儿童、慢病患者、非肺炎急重症病人等多个弱势群体,甚至是留守在武汉的很多宠物猫狗,他们都因数不清的志愿者而“捡回一条命”。

这些人不是医生,但彼时,他们所做的就是救人。

疫情初期,人们由于不了解而恐慌,恐慌之下,一些人内心升起了对湖北人的偏见。

还是志愿者们第一时间站出来呼吁,他们迅速拉群,合力解决在外武汉人乃至湖北人的住宿问题。

有人在微博上写下“善待湖北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跟帖者众,很多民宿老板、酒店经理站出来,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接纳了这些在外的湖北同胞。

是那些站出来说“欢迎”的人,是那些留下个人电话号码的酒店人,抚平了在外漂泊的湖北人的心。

疫情期间身份各异的志愿者们,在整个城市陌生人之间守望相助的群体心理氛围下,默契地组成了一种“有机团结”,实际上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体与体制之间信任的粘合剂。

在疫情期间的高速公路上,“虎哥车队”是一支特殊的抗疫车队,这支车队由身份各异的志愿者散装拼成,车队里有100多万的揽胜,也有快散架的金杯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