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组合
三一重工、恒立液压、华锐精密、欧科亿、国茂股份、华测检测、春风动力、捷佳伟创、先导智能、杭可科技、柏楚电子、中微公司
重点组合
迈为股份、北方华创、至纯科技、中联重科、艾迪精密、杰克股份、杰瑞股份、弘亚数控、美亚光电、克来机电、华峰测控、泰坦科技
本周专题:
随着新能源汽车持续火热,汽车轻量化趋势明显,特斯拉率先采用一体化压铸部件,有效减少了零件数量和汽车质量。我们认为,新能源车企会陆续跟进,采购大型压铸机,利好压铸机头部企业力劲科技和伊之密。建议关注力劲科技、伊之密、华锐精密、欧科亿、创世纪、杭可科技、先导智能、迈为股份、 捷佳伟创、特变电工、新特能源、大全新能源、埃斯顿、兆威机电。目前价格可以关注三一重工和恒立液压。寻找能长大的公司:国茂股份 、华测检测等。
半导体设备:
4月以来本土晶圆厂设备招标速度有所加快,截止5月8日,长江存储年内新增345台工艺设备招标,其中4月以来新增招标104台,此外4月以来新增196台设备中标公告,北方华创等国产厂商获得批量订单。同时,上海积塔设备招标再度启动,2021年4月新增92台前道设备招标。看好行业需求向上+半导体国内生态圈完善因素共振的半导体设备板块,建议关注:中微公司、北方华创、华峰测控、长川科技、精测电子、芯源微、万业企业、至纯科技等。
锂电设备:
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6万辆和20.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倍和1.8倍,1-4月产销累计同比分别增长2.6倍和2.5倍。4月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为8.4GWh,同比增长134.0%,1-4月装机量31.6GWh,同比增长241.1%,其中三元、磷酸铁锂电池分别占比61.5%及38.2%,装机量CR10达92.6%。我们判断绑定头部电池厂,具备技术和产品优势的锂电设备龙头公司将占据更大市场份额:1)规模优势,锂电设备龙头公司能够实现大批量、快速交付,以满足客户需求;2)设备的客户粘性较强;3)电池技术迭代,跟随客户进行产品升级。建议关注:先导智能、杭可科技、赢合科技、克莱机电、科达利、斯莱克等。
工程机械:
增速前高后低,适应新常态。2021年4月销售各类挖掘机46572台(YoY+2.52%),其中国内41100台(YoY-5.24%),出口5472台(YoY+166%);2021年4月销售各类装载机18354台(YoY+9.04%),其中国内15194台(YoY+2.47%),出口3160台(YoY+57.7%)。国内市场仍是重点,海外市场存在机会,出口增长会带来的估值提升。国内基建整体增速平坦背景下,房地产、城镇新农村建设和环保换新持续推动,从数量上看,国内市场仍是重点。随着国产品牌国际布局全面铺开,全球化加速推进,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本土龙头将具备提升机遇和空间。建议关注: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恒立液压、建设机械、徐工机械等。
自动化:
2021Q1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127.2%,前瞻性指标表明自动化行业仍在扩张,长期看人口结构变化推动机器换人加速。建议关注:埃斯顿、拓斯达、绿的谐波、国茂股份、华锐精密、欧科亿、伊之密等。
光伏设备:
HJT技术路线获得越来越多企业认可,现阶段山煤、爱康、东方日升、钧石均已宣布GW级别的扩产计划,2021年有望正式落地。建议关注:捷佳伟创、迈为股份等。
氢能源:
重卡和客车成为氢能确定性应用场景,储气瓶有望率先发力。建议关注:亚普股份、中材科技、中集安瑞科等
二、本周专题:汽车轻量化趋势明显,压铸机头部企业有望受益
压铸机是在压力作用下把熔融金属液压射到模具中冷却成型,开模后得到固体金属铸件的一种工业机械。压铸件产品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包括汽车、摩托车、家用电器、3C产业等多个领域,其中以汽车工业用量最大、品质最高。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拥有3台6000T超大型压铸机,在 Model Y 上试用了一体式压铸部件,可以有效减轻零件数量和车身质量,将70多个零部件减少到1-2个,为一体式压铸在新能源车上应用带来了想象空间。受政策推动、节能驱动双重作用,汽车的减重需求越来越强,应用铝合金等轻质合金、碳纤维、高强度钢是汽车轻量化的重要实现途径,高强度钢、铝合金铸件一般需要压铸成型,预计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提升将为压铸机提供大规模的增量需求。
世界压铸机制造业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瑞士、意大利、德国和美国,压铸机产量占全球产量的90%以上。日德意瑞产量占全球20%,产值占50%,在欧洲及北美等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行业集中度低,大部分企业生产中低端市场。
车用大型压铸机技术门槛高,涉及众多复杂工艺、对于企业技术水平要求高,所以少数国内龙头企业受益新能源车增量红利。力劲科技:国内压铸机龙头,已为新能源车企提供6000T压铸机。伊之密:国内压铸机第二名,拥有成熟的4500T压铸机,已经投入力量进行8500T研制。
三、半导体设备:4月以来本土晶圆厂设备招标速度有所加快,北方华创等中标大量设备
全球半导体产能向国内转移:
2017年以来,中国大陆新增多个晶圆产线,2020年以来,长存、粤芯、上海积塔、中芯南方、士兰微等产线也取得新进展。
国内晶圆厂前道设备招投标跟踪:
截止5月8日,长江存储年内新增345台工艺设备招标,其中4月以来新增招标104台;4月以来新增196台设备中标,其中拓荆中标2台CVD,北方华创中标2台CVD、1台PVD、20台热处理(氧化+退火)和6台刻蚀,华海清科中标3台CMP,盛美中标6台清洗设备。
上海积塔设备招标再度启动:
4月,新增92台前道设备招标,包括1台涂胶显影、6台去胶、1台CVD、14台ALD、15台PVD、20台热处理、15台刻蚀、7台离子注入、4台量测、9台清洗。
国内外半导体设备公司估值对比:
截止2021年5月14日,美股AMAT、ASML、LAM、KLA市值对应2020年PS均值为10.6X,PE均为53.6X;而A股半导体设备板块市值对应PS(2020)均值为24.4X,PS(2021E)均值为15.9X,PE(2020)均值为128.5X,PE(2021E)均值为92.6X。
A股半导体设备板块估值跟踪:
截止2021年5月14日,A股半导体设备板块PS(整体法, LYR)为8.20X,处于2016年以来73.7%分位,上周为73.3%分位,PE(整体法, TTM)为82.62X,处于2016年以来64.5%分位,上周为62.7%分位。
四、锂电设备:4月动力电池装机量8.4GWh,同比增长134%
新能源汽车销量高速增长:
根据中汽协,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6万辆和20.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倍和1.8倍。1-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5万辆和73.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倍和2.5倍。
4月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134%: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4月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为8.4GWh,同比增长134.0%,环比下降6.7%;1-4月装机量31.6GWh,同比增长241.1%;按正极材料分类,三元、磷酸铁锂电池分别占比61.5%(+5.0%)及38.2%(-5.0%)。按电池形状,2020年12月方形,圆柱,软包占比分别为88.8%(+5.1%),5.6%(-4.9%),5.7%(-0.3%)。(注:括号内为当月环比)
4月动力电池装机量CR10达92.6%:
2021年4月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名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LG化学、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塔菲尔新能源、瑞浦能源、鹏辉能源及孚能科技。
国内动力电池扩产规划、开工节奏加快:
今年以来各主流电池厂陆续发布各自扩产计划,截至三月底,各大电池厂扩产投资额超过两千亿元,规划扩产产能超过300GWh。
本周,国内外公司新增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规划:
1)瑞浦新能源年产能100GWh产业基地签约,2026年完成投资,2027年全面投产,计划总投资约300亿元;2)中航锂电与成都经开区签署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中航锂电50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成都基地项目合作达成共识等;3)蜂巢能源马鞍山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000亩,总投资110亿元,是安徽首个集研发与生产为一体的动力电池电芯及PACK生产研发基地,预计全部建成后年产能可达28GWh。
我们认为,绑定头部电池厂,具备技术和产品优势的锂电设备龙头公司将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1)规模优势,锂电设备龙头公司能够实现大批量、快速交付,以满足客户需求;2)设备的客户粘性较强;3)电池技术迭代,跟随客户进行产品升级。
五
、
工程机械:行业高基数下,验证年前判断行业增速前高后低
2021年4月销售各类挖掘机46572台(YoY+2.52%),其中国内41100台(YoY-5.24%),出口5472台(YoY+166%);2021年4月销售各类装载机18354台(YoY+9.04%),其中国内15194台(YoY+2.47%),出口3160台(YoY+57.7%)
国内市场增速回落,主要原因为:
1、基数较高,去年3月和4月是双高峰。2、2021年传统春节销售旺季前移,一季度市场销量超预期。3、小挖放缓、高基数背景下未来销售增长的压力较大,中大挖由于项目延后、环保督察等因素,预计后续会恢复
国内市场仍是重点,海外市场存在机会,出口增长会带来的估值提升:
国内基建整体增速平坦背景下,房地产、城镇新农村建设和环保换新持续推动,从数量上看,国内市场仍是重点。随着国产品牌国际布局全面铺开,全球化加速推进,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本土龙头将具备提升机遇和空间。
六、氢能:氢能在重卡和客车领域确定性强,储氢瓶市场规模预计有所提升
重卡和客车是氢能应用的确定性场景:
由于氢能的能量密度高,可在低温下正常使用,所以主要在重卡和客车领域有确定性的应用。各地政府均出台政策支持氢能在商用车领域的发展,中国汽车工程协会提出2030-2035年实现氢能及燃料电池的大规模应用,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100万辆左右。
气态储氢是目前最成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