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旅行就像是一次大型的采购活动,需要非常多的预订信息以做出消费决策,包括机票、酒店、车、wifi、景区门票、餐厅、酒店住宿、民宿、星级酒店等。采购每一项的过程中大家都要看很多点评、游记、攻略来制定自己的旅行产品。
蚂蜂窝的旅行咨询覆盖了全球6万多个目的地。蚂蜂窝现在有1.2亿自由行用户,这1.2亿用户是我们12年的积累,依托内容,口碑相传得来的。在蚂蜂窝平台上,每个月会新增13.5篇游记,写一篇游记的时间通常是10多个小时,所以每月产生13.5篇游记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作量,但是蚂蜂窝这么多年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平台累计的点评达1.78亿条,覆盖的POI达到了5700万。
浏览蚂蜂窝的行为路径,首先就是看一些好看的游记,包括照片和里面的内容,参考别人的旅行经验。渐渐地,我们发现大家的旅行体验越来越复杂,我不能参照那么多的游记,我看上三篇、五篇就可以了,那么,蚂蜂窝做了什么事情?就是使用大数据。
我们把杂乱无章的信息通过核心技术——蚂蜂窝攻略引擎,这也是蚂蜂窝在市场上非常核心的技术专利。我们通过复杂的语意分析,把有攻略价值的部分提取出来,变成结构化的信息,跟POI做匹配,这是点评的另外一种方式,属于被动点评。
蚂蜂窝的攻略是通过大数据提取的,包含了行程中的吃、住、行等所有信息,攻略让整个旅行决策变得更加简单。攻略的特点就是它不是目的地主动的诉说,而是来自于其他旅行者的口碑。旅行者更愿意信任别人的口碑,所以大家更愿意看攻略的内容。
蚂蜂窝的智能攻略一直在随着使用者习惯的改变而升级,不断更新移动端的攻略。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移动的扫描到周边的景点景区,查看非常具体的信息。景点的排名是完全依托于用户的提及和点名,只能靠景区自己的运营和更好的营销手段,这样排名才会到前面。
在目的地页面还有当地旅游产品,以及主题攻略、热门的游记和问答,都可以为旅行者出行提供参考。旅行者可以自己发问,把问题发布到蚂蜂窝上。此外,蚂蜂窝有一个角色叫指路人,这个人可能是当地人,或者是来过当地的,他可以把他的旅行经验分享给提问者,这些内容全部公开,每一个旅行者遇到相同的问题的时候都可以参考。这就是大数据+移动端的结构化的智能攻略。
蚂蜂窝注册用户有1.2亿,其中85%源自于移动端,PC端的流量也非常高,因为我们有很多传统渠道浏览信息的用户,我们会以主流用户的需求为主要更改方向。
蚂蜂窝基于对所有用户的精准画像的识别,分析出他的旅行诉求。当UGC和用户诉求高度匹配的时候,推送的产品和信息才是有效的。2015年之后,蚂蜂窝开始进入交易,交易这件事蚂蜂窝是怎么做的?后端商家包括旅行社、OTA、酒店集团等,可以售卖服务的都算是蚂蜂窝的商家。当蚂蜂窝商家所提供的产品,与前面的UGC和用户识别出来的诉求精准匹配的时候就能产生精准订单,当产生精准订单的时候用户就会产生更多消费。蚂蜂窝最核心的商业模式是,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和用户优势,实现越来越精准的需求匹配。
低价不能完全赢得市场,只有提供的产品足够个性化,足够匹配到用户的需求,就可能被用户喜欢。
依托大数据,现在的蚂蜂窝攻略变成了什么样子?打通了旅游消费场景,用户在浏览的基础上可以直接选择被吸引的产品,蚂蜂窝2.0就是让大家不仅知道还能买到产品。2015年蚂蜂窝开放自由行商城,第一年做了40亿,2017年的销售额是90亿,到今年1月份达到了100亿,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我们相信会有几倍的翻番。
在整个销售额的分布中,移动端占到80%,酒店的订单中,移动端占到91.4%。其实我们的移动用户都转移到手机上了,所以在真正做营销的时候,还是要考虑到用户层面的行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