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商参略
了解财经信息,通往财富之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宝  ·  连续4涨停,比亚迪智驾概念股爆发! ·  昨天  
21世纪经济报道  ·  太突然!断电封楼、CEO“已读不回”、管理层 ... ·  昨天  
第一财经  ·  争相入局!DeepSeek引爆这门“新生意” ... ·  2 天前  
央视财经  ·  断货!全线售罄!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正商参略

凭一己之力,这个男人曾经卖空整个美国……

正商参略  · 公众号  · 财经  · 2019-10-14 10:15

正文

点击上面 蓝字,收阅 正商参考


By 正商参考 微信最好的财经读物,以专业的视角传递政经信息,深度解读财经新闻,这里使你了解更真实的中国 ) 微信号: zsnc-ok


杰西·利弗莫尔(Jesse Livermore),摄于1929年华尔街股灾后

来源:华尔街见闻(ID:wallstreetcn)作者:曾心怡


华尔街是个造神的地方,一代代股神起起又落落。

从“投机教父”维克多·尼德霍夫到“注水股魔”丹尼尔·德鲁,再到“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及其弟子“奥马哈的先知”沃伦·巴菲特,哪一个不曾在华尔街独领风骚。

但是, 昙花一现的名字很多,能够穿透时间之墙的人却只有一个。

在20世纪与21世纪的相交点,就是这一位金发碧眼、优雅英俊的新英格兰绅士,曾经力压上述一众大佬,在《纽约时报》的评选中成功摘下 “百年美股第一人” 的桂冠。

那时,距离杰西·利弗莫尔饮弹自尽且在身后留下500万美元遗产已经过去了50年,可人们依旧没有忘记他单枪匹马在残酷战场上肆意厮杀的模样。

15岁就已经通过投机行挣到了1000美元,30岁那年则是达到了第一个事业高峰,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花哨又年轻有为的百万富翁。“少年作手(Boy Plunger)”和“华尔街巨熊(The Great Bear of Wall Street)”的名号纷至沓来,但他并没有因此不思进取停下脚步。

做多做空都赚过大钱,但他也犯过好多错误,栽过跟头破过产,赔钱负债一欠就是几百万。可是人人皆知,无论是一着不慎穷困潦倒还是顺风顺水富可敌国,利弗莫尔永远都会选择在人头攒动的股票交易大厅之内驻足。

从入场到离世,利弗莫尔在美国股市待了半个世纪。那些看向他的目光里,有的是嫉恨,有的是畏惧,也有羡慕和佩服。

不喜欢他的人送了他一个“尊称”——J·L,市场操纵大师。但在狂热的投机客眼中,利弗莫尔则是他们的“投机之王”,是在1929年美股最黑暗的那一周里, 凭借一己之力战胜整个华尔街的传奇投机者。

在美国一年税收仅有42亿美元的那个年代,利弗莫尔在七天之内狂掠近1亿美元,第一次尝到了从一笔交易中赚到数千万美元的滋味。

从普通的百万富翁跻身全球十大富豪之一,他只用了一周时间。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01

“优秀的投机家们总是在等待,总是有耐心,等待着市场证实他们的判断。


罗马建成非一日之功,放长线钓大鱼才能铸就传奇。

“咆哮的20年代(Roaring Twenties)”冲昏了人们的头脑,美国宽松的经济政策催生出一幕幕纸醉金迷的繁荣幻象,水涨船高的股市更是引来了无数投资者的前赴后继。

从1921年8月24日不足一百点的底部开始,道指一路疯涨接近500%,到1929年9月3日这一天,又用一个318.17点摘下历史高点。

图源: 网络
但在这一天,利弗莫尔仍与过去六个月内的自己做着相同的事情,思考着自己到底应该做空还是做多。 对他而言,市场无可抑制的涨势更像是一个信号,警告他千万谨慎行事。
自那一年的3月份以来,利弗莫尔一直都在扮演“巨熊”的角色,完全没有参与过股市的上涨,甚至还在试探熊市边缘的时候输掉了六百万美元。而在7月和8月,他无视酷暑,天天坐在位于纽约第五大道的办公室里,一边打电话收集情报一边思考。

那时候,打电话并不像现在一样稀松平常,横跨大西洋的美欧电话往来更是罕见,费用的昂贵可想而知——电话费为每分钟25美元,最低通话时间则是三分钟。 平均下来,利弗莫尔每月打往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地的长途电话费用约在1.5万至2.5万美元之间。

就在9月3日这一天,利弗莫尔又花费150美元往大洋彼岸去了个电话,而他在英国央行的线人告诉了他两个重要的消息。

那天稍早,在英国央行每月一次的董事午餐会上,时任行长蒙塔古·诺曼(Montagu Norman)告诉董事们,“美国的泡沫已经破裂”,而且英国央行将在月底之前实现市场预期了很久却也被推迟了很久的加息计划。

蒙塔古·诺曼,1920-1944年期间担任英国央行行长

其原因在于,大量黄金已从英国外流至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而英国央行的黄金储备因此跌至一个尴尬的位置——1.37亿英镑。诺曼认为,利率的大幅上升或能阻止甚至逆转这一趋势。

除此之外,午餐会上还讨论了另一个消息:知名金融家克拉伦斯·哈特里(Clarence Hatry)旗下集团,即哈特里集团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困境。据了解,该集团负债高达1亿美元,但其资产只有1600万美元。

克拉伦斯·哈特里

放下电话的利弗莫尔对自己所听到的一切感到十分满意。他心里很清楚,无论是哈特里集团的崩溃还是英国央行的加息,都可能引发全球股市崩盘。于是,他立刻让人卖掉了哈特里相关股票,并在两天后就“立竿见影”地赚了3万美元。

对于利弗莫尔而言,3万美元本来就只是一笔小钱。但等他结束了接下来这24小时的交易再回过头来看,这3万美元就显得更加微不足道了。

1929年9月5日,利弗莫尔从位于波士顿的联络人口中听到了罗杰·巴伯森(Roger Babson)的名字——这是一位在过去的两年里坚持预测市场将出现一次大崩盘的经济学家,他还将在这一天中午的全美商业会议(National Business Conference)上发表讲话。

在进一步发现报纸上铺天盖地全是有关这场演讲的报道之后,利弗莫尔多年的交易经验与深思熟虑突如其来给了他“当头棒喝”: 巴伯森很有可能继续他的“消极”演说,并且引发市场的小小恐慌,这也就意味着,在演讲结束前,应该尽可能多地做空股票!

于是,从早晨十点美股开盘到巴伯森开始讲话的那一个半小时里,利弗莫尔和他手下的交易员们卖空了价值近1500万美元的股票。

午后,随着巴伯森的一句“市场迟早会迎来一场崩盘,主要股票都不能幸免,道指将暴跌60到80个点”传遍美国,华尔街的“专业人士”纷纷对此照单全收,开始抛售股票。 早早做好准备的利弗莫尔也顺势将自己的空头头寸推到了2000万美元左右。

不过,在股市收盘后,坚定看多美股的耶鲁大学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却在接受采访时,直接否决了暴跌的可能性。

欧文·费雪

考虑到费雪的鼎鼎大名,摸透了市场的利弗莫尔再次给交易员们下达了正确的决定:第二天市场一开盘,所有空头头寸都必须平仓。

果不其然,到了9月6日这天中午,美股已经收复了前一天的所有失地。等到利弗莫尔及其团队在收盘时卖出多头头寸时,他所平掉的空仓和开盘半小时内买入的500万美元股票已经为他带来了超过180万美元的利润。

02

抢占先机,秘密操盘


从花费150美元电话费到大赚近200万美元,利弗莫尔已经可以说是成绩斐然。 但实际上,一通电话所带给他的“好运”其实还没有结束。

9月20日,来自英国央行的线人又告诉了利弗莫尔两个重磅消息: 英国央行将在次日午间将贴现率从5.5%上调至6.5%; 哈特里集团预计将在本周内申请破产,哈特里本人及其董事会或将被控证券诈欺。

这一次,利弗莫尔也没有心慈手软。 他与团队再一次尽可能多地卖空股票,并在一周后哈特里集团“雪崩”之时,一举获利250万美元。

对利弗莫尔而言,钱还算小事,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被美国经济和市场欣欣向荣的景象所催眠,反而选择相信哈特里集团的倒下意义重大,市场下跌的突破口就在眼前。

在那时,利弗莫尔已经从夏季的收益中积累了高达2000万美元的股本,但这还不够。 他继续借钱,把“战争备用金”堆到3000万美元,并对20多家经纪商施压,获得了20倍、乃至于30倍的最高杠杆。

这也就意味着, 他几乎可以凭借这3000万美元来卖空价值近7.5亿美元的股票,而这7.5亿美元约占美国股市当时总市值的1%。

利弗莫尔说干就干,开始了他对市场下跌的一次巨额押注: 先是做空了在他看来毫无上涨空间的股票,然后又卖掉了大热的RCA(美国无线电公司)、雷曼兄弟以及大多数公用事业股和铁路公司股。

最终,利弗莫尔将接近4.5亿美元的空仓分散至超过100家公司,且没有动用手中的全部杠杆。 他希望在市场下跌的过程中再“安排掉”剩下的3亿美元,从而降低风险和杠杆率。

不过,美股在10月16日的暴跌让他暂时放缓了动作,以免被其他人发现他的秘密举动。

当时,整个华尔街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情绪之中。 虽然有记者注意到公用事业股领衔大跌且跌幅远超市场其他板块,保证金金额也创下纪录,但几乎没有人能弄清,在当时商业环境如此积极稳定的那个美国,股市究竟为何突然从高点下挫。

与此同时,利弗莫尔已经准备好了一切。 等到新的一个周一来临,也就是1929年10月21日,卖空大计基本完工。 不过,一个人睡在办公室沙发上的利弗莫尔还不知道,“黑色”的一周就在眼前,属于他的胜利号角即将奏响。

03

黑色星期二: 他卖空了整个美国


华尔街初初“翻船”,是在两天后的周三——美股突然大跌6%,经纪商向客户要求增收保证金的电话多得吓人。 但在股市收盘前,利弗莫尔不慌不忙地回购了手上四分之一的头寸,获取现金利润800万美元,其账面利润更是高达近2000万美元。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从巅峰跌入深渊,也只是一瞬之间而已。

在日后被人们称为“黑色星期四”的日子,也就是1929年10月24日,高价股票变身废纸,上万身家一夜消失,恐慌情绪大肆弥漫,抛售风潮绝后空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