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研究院
【腾讯研究院 ★ Tencent Research Institute】 网聚智慧,连接世界!网罗互联网前沿理念、传递互联网发展声音、汇集互联网研究成果、推动互联网法治进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300元遥控器维修费1776元#】近日, ... ·  4 天前  
新浪科技  ·  【#iPhone16遭印尼封杀# ... ·  5 天前  
36氪  ·  王健林,被好兄弟追债89亿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研究院

揭开社交媒体“真相”,谁塑造谁?

腾讯研究院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6-10-08 17:57

正文

“人只有一半是他自己,另一半是他的表达。”——爱默生《诗人》


生活在重度社交时代,清晨激活手机上的社交媒体,才宣告一天正式开启。以微信为代表的平台驱动型应用,甚至缔造出一整套“社交生态系统”,包罗人类生活基本场景。


在这种时代语境之下,观测社交媒体的“塑造与被塑造”,就成为极具阐释意义的课题。


2011年,欧盟研究基金(ERC)出资开展“全球社交媒体影响研究”(Global Social Media Impact Study)研究项目,旨在从更高维度关注数字化社交平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该项目由世界著名人类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学院(UCL)人类学系教授丹尼尔·米勒(Daniel Miller)主持,历经15个月、覆盖8个国家9个研究点的田野调查,堪称是目前全球研究范围最广的社交媒体人类学比较研究。


9月中下旬,米勒教授受邀来华巡讲,并接受全媒派(qq_qmp)独家专访,揭示人类学视野下的社交媒体“真相”。


#视频:全媒派独家专访人类学家丹尼尔·米勒 时长:29:18


内容比平台重要?


对于技术至上者而言,讨论社交媒体的重点在于讨论平台属性,产品因工具特性的不同,而具备差别应用的可能性。


然而,回归使用者本身,从“人”的角度出发,要回答“我们为什么发朋友圈”这类问题,更需要对深层社会肌理与心理动因的调研。


米勒及其研究团队指出,社交媒体的重要性,并非仅在于平台,更在于内容——我们说了什么?又为何这样说?这是观察社交网络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又如何裹挟生活的绝佳切入点。

 


这一问题,在人类学的研究维度中,更进一步成为探讨社会形态与人际交往的“枢纽”,研究小组因此将项目网站和在线课程命名为“Why we post”(中文语境或可理解为“我们为什么发朋友圈”)。如果跳脱出单纯的学术应用,也可以称之为回归“用户思维”的深度剖析。


“全球社交媒体影响研究”涵盖范围极广,几乎涉及媒体研究的所有方面,包括而不限于:教育、青年文化、职场、商业、隐私、虚拟与现实、性别研究、社会平等、政治、传播视觉化、个人主义、幸福感,等等。


社交媒体研究要点
1. To understand ‘online’, you must also understand ‘offline’.

“线下”观察对理解“线上”必不可少。


2. Content on social media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platforms themselves.
社交媒体上的内容,比社交媒体平台本身更重要。

3. To understand a single platform’s use, you also have to consider how it relates to other platforms that people use.
对各媒介平台使用相关性的分析,是理解单个媒介平台使用的必要途径。


打破全球同质化假想


一种流行的论调是,社交媒体正在塑造一个新世界,大平台的垄断让全球趋于同质化。然而米勒团队出版的第一本著作《世界如何改变社交媒体》(How the world changed social media)就以详实的调查例证进行“反驳”。


“在研究开始前,我们认为是平台的不同特性决定了人们如何使用它们,诸如QQ或者微信;然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专访中,米勒指出,由于用户来自不同地域及社群,囿于不同社会环境、文化和情感,因此媒介使用习惯千差万别;而正是这些变量,决定着社交媒体因人而变,因世界而变。




这些发现多少洗刷了社交媒体所担的“罪责”。一直以来,批评家们忧虑的时代病症,诸如自拍让人类患上自恋癔症,个人隐私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表情包令严肃讨论娱乐化,等等,在实地研究中呈现出不同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我们乐见其成的“积极作用”,也不能完全如愿。比如,社交媒体能否消弭信息鸿沟,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公平吗?不同语境下,答案并不唯一。


自拍迷思


充斥社交网络的自拍,最易招致“助长自恋及自负”、“内容毫无意义”的批评声音,俨然是怀疑论者眼中社交媒体带来的“副作用”。然而“Why we post”的调查却揭示:自拍具有丰富的涵义,且常常与“社会从众性”联系在一起。


“我们对selfie(自拍)这一名词有所误解,似乎它听起来就带有某种‘自以为是’的意味”,米勒表示,以英国为例,调查发现在Facebook上分享的“和朋友一起”的自拍,是单独自拍的五倍之多,且常用于表达友情。




在《世界如何改变社交媒体》一书中,研究者对自拍行为的总结是“常用于表达群体情绪(group sentiment)而非助长个体自恋(individual narcissism)”此外,全球其他研究点的发现也说明自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巴西男性倾向在体育馆自拍;意大利女生会从几十张里挑选自己满意的一张;而在英国,年轻人更喜欢爆“丑照”,把自己拍得越难看越好;智利则流行起“晒足照”(footie)…



流行的“晒足照”(footie),只拍摄双脚部分并分享


表情文化


以搞笑图片或GIF为主,聊天中广泛使用的“表情图包”(memes)也是批评者瞄准的靶子。诸多论调认为,表情文化的崛起,是以口头或书写交流模式的消解为代价,弱化了人们的表达能力。




然而,调查所得却为表情文化“正名”,“表情图包是传递人们价值观的一种表达”,不同社会语境之下,它们所扮演的传播角色不尽相同。


比如,在印度,表情图包常作为宗教事务的严肃表达,在与家人或朋友聊天中表示祝福或祷告之意。在特立尼达,表情图包则多用于对政治人物的讽刺模仿,传递文字不便表达的含义。研究认为,综合全球情况来看,表情文化并没有限制人们的交流,也没有同化表达行为;恰恰相反,可视为表达能力增强的表现。


社交表达


我们是否在网络上刻意营造出一种虚假人格?有人忧虑,在他人注视下的社交表达,会让人们习惯带着面具生活。事实上,这一假设也不具备普适性。研究小组在特立尼达发现,那里的人们认为相较于现实,网络中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信。


而在性别平等的议题上,社交媒体所扮演的角色更为复杂。在土耳其,Facebook作为一个公共社区,对女性性别的保守形象起到固化作用,即便是线下的积极变化,也不会体现其中;而WhatsApp则以其社交“私密性”为女性提供了更自由化的交流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两性间“浪漫”交流所需。由此可见,社交媒体的“使用调配”不同,语境不同,保守与自由两种趋势同时生长。


在社会生活层面上,社交表达又如何塑造认知?项目成员王心远博士负责对“社交媒体在工业中国”(Social media in industrial China)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已出版),长期调研中国南方工厂工人的生活后,她发现,社交媒体为这些年龄集中于20岁以下的年轻工人,提供了几乎唯一的接触现代中国的机会。



左为项目成员、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系博士候选人王心远所著《社交媒体在工业中国》;右为博士后汤浩然(Tom Macdonald)所著《社交媒体在乡村中国》


中国社会已完成两种迁徙潮——从乡村到城市,从线下到线上,而后者让人更为接近和融入现代生活。


社交媒体与我们身处的时代


一种日渐蔓延的焦虑是数字化生活将会弱化人性(humanity),这一代人似乎永远在忧思下一代人。对此,米勒直言,“人性一点儿也不会改变”。每一个社会都在见证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但并不会因电脑、手机或其他工具的出现而减弱人性特征。


近十几年来,丹尼尔·米勒一直关注数码给当今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并在伦敦大学学院主持创立了全球第一个“数码人类学”专业。对于数字技术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他的态度十分积极。



丹尼尔·米勒及希瑟·霍斯特主编的《数码人类学》中文版由王心远翻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事实上,人类一直在利用技术,并被技术发展裹挟前行”。近来,AI概念火热不已,直播平台应势而起。而在米勒看来,每一次技术革新与媒体变化都会同时带来积极与消极影响,但重点是,我们如何使用它们。


延伸阅读
免费网络课程:Why we post: the anthropology of social media

注册链接:
https://www.futurelearn.com/courses/anthropology-social-media/
简体中文及其他语言字幕版本(土耳其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泰米尔语、印度语)课程由UCLeXtend推出,中文版目前开放注册: https://extendstore.ucl.ac.uk/product?catalog=UCLXWWP-cn
 
免费下载项目著作:

“全球社交媒体影响研究”项目于今年2月29起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出版社(UCL Press),在一年内陆续推出11本系列书籍,包括两本比较文献,及九本专著。所有书籍英文版均可在UCL出版社官网上全书免费下载获得。
http://www.ucl.ac.uk/ucl-press/ucl-press-news/why-we-post-launches-on-29-February-2016


本文由全媒派授权,转载请与以下账号联系


微信名:腾讯研究院

微信ID:cyberlawrc

网聚智慧 连接未来
研究合作:[email protected]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


公众号搜索“腾讯研究院”收听研究院及各子中心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