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本地宝  ·  2025杭州这些景区将免费开放 ·  昨天  
杭州本地宝  ·  吉利集团、网易云音乐在杭州招人啦! ·  昨天  
余杭发布  ·  “财神爷”现身余杭!现场太火爆了 ·  3 天前  
余杭时报  ·  余杭这些重大项目,春节不停工! ·  4 天前  
杭州本地宝  ·  小红书、物产中大在杭州招聘啦!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67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2-01 15:08

正文




根本愿——第十八愿

分科


前面讲了因本愿——四十八愿,四十八愿的根本在第十八愿。


四十八愿为相互关联的整体,然有主次之别,其中第十八愿最为根本。


四十八愿是系统的,而不是个别的。虽然列成四十八愿,但它内在有主有次,相互关联,最主要的是第十八愿。


分科表如下:



譬喻


对“根本”二字,先打比喻来说明。


“根”者,如树之根,能生枝叶花果;“本”者,如木之本,能持枝叶花果。有根本,自有枝末。


从根,能生出枝叶花果。如果第十八愿或者其他哪一条愿能担当根本愿,必须能从这一愿中生出其余四十七愿,这才有资格叫作“根”。


“本”就是持的意思,比如一棵树,你得到了根本,一扛,枝叶花果都跟着走了。如果哪一条愿能称为根本愿的话,它也能够总持其余四十七愿的功德,这样就可以称为根本愿。


昔法藏比丘为令一切众生念佛往生彼国,而誓国土无三恶道、清净严饰,佛身无量光寿,诸佛称扬,人民具种种功德利益,故一一愿皆从第十八愿出。若无第十八愿念佛往生,则一一愿皆失意义。


法藏比丘当初为什么建立极乐国土?他建立极乐国土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一切众生念佛往生彼国而离开种种苦恼,为了这个目的,他才发愿。这所有的愿,包括要净土严饰,要誓愿成为无量光明、无量寿命的佛,要誓愿成为诸佛称扬赞叹的佛,这都是为了让众生听到他的名号,可以称念名号往生极乐净土。


如果这些愿通通都成就了,但恰恰缺少了第十八愿,那么这些愿有意义吗?这些愿就失去了意义。这些愿都是从第十八愿出来的,因为要让众生念佛往生,才发第一愿、第二愿、第三愿等等各条愿。所以,第十八愿就有资格称为根本愿。


从持的角度来讲,如果没有第十八愿的念佛往生,所有的愿都失去了意义。比如说,诸佛净土也非常清净庄严,但我们凡夫没有那样的修行功德力,不能去往生。如果没有凡夫称名往生这一条愿,那么那些国土对我们来讲就没有意义。诸佛净土有很多,西方极乐世界在十万亿国土之外,为什么我们能跨越这么多国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是因为有第十八愿。


今日众生,虽有不识一字、不知一愿者,但能念佛往生,自然尽得四十八愿所有功德利益。


这就是持,就是“本”,这一条愿能够持所有余愿的功德。比如念佛老太太,她可能一个字都不认识,四十八愿也没听说过;但是她就愿意念“南无阿弥陀佛”,她就落实在第十八愿上。


所以,只要得到了念佛往生,就得到了四十八愿所有功德利益。以这样的道理,第十八愿称为根本愿。其他的愿当然都很重要;但比较起来,有言说的次第。比如,第一愿国无三恶道愿,还有菩萨得那罗延身愿等等,如果没有第十八愿,那都跟我们没什么关系。每一条愿都要跟第十八愿结合,意义才非常鲜明。

道理


弥陀别愿超越诸佛别愿,故称“超世愿”。但个别来看,并非一一愿皆超诸佛,如国土严净、无三恶道、不更恶道,诸佛净土亦皆如此。之所以超越诸佛,在于如此清净庄严的国土,能令凡夫称名往生,亦即因第十八愿而超越诸佛,为一切诸佛之所称扬。如《大经》偈言“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因此愿超,诸愿亦超。


弥陀别愿超越诸佛的誓愿,所以叫作“超世愿”。


如果把四十八愿拆开,一个愿一个愿地来比较,“并非一一愿皆超诸佛”。比如说国土严净愿,诸佛国土也都很严净。比如无三恶道愿、不更恶道愿,诸佛净土也都这样。而且,没有三恶道,在六道轮回的世界也有没有三恶道的地方,所以没有三恶道其实是很低的,有些净土的说相比这更高。


当然,这里也有特别的含义,说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起步和我们众生的心吻合得很好,是衔接在一起的。法藏比丘为什么要说极乐国土无有三恶道呢?因为在这个世界,我们凡夫众生一般的志向很低劣。


再就是说明阿弥陀佛的净土是要救度凡夫的净土,是救度恶人的净土,是救度造罪众生的净土。因为造罪的众生才可能会堕落到三恶道,他会担心,就想“我只要不堕落三恶道就满足了”。这是就凡夫的心性来说的,显示出四十八愿救度凡夫。


阿弥陀佛的心很体贴,他是就我们凡夫的心性慢慢地讲。就像开车一样,要慢慢起步,坐在车上感觉不到。所以四十八愿的第一条愿是车轮起动,是慢慢起步的,无三恶道、不更三恶道……,都是慢慢上来的。


如果我们单独看这些愿,可以讲极乐净土跟诸佛净土是平等的。


诸佛净土也很清净,从清净的角度都超越;但是诸佛净土缺了第十八愿这样的愿,就不超越了。之所以说弥陀别愿超越,是因为第十八愿,我们凡夫才能往生到这样的净土。诸佛的净土清净,可能要达到登地菩萨的程度才可以去往生,那就显得不超越。


之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为一切诸佛所称扬,也是因为有第十八愿的这种功能存在。所以第十七愿和第十八愿是分不开的。《无量寿经》中说: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体现在哪里?接着下面讲第十八愿的内容: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诸佛赞叹,是赞叹第十八愿的内容;第十八愿的内容,也要通过第十七愿诸佛的赞叹,众生才能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二者是一体的。


“如《大经》偈言‘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弥陀别愿之所以成为“超世愿”,是因为阿弥陀佛的名声超十方;之所以名声超十方,是因为众生称念他的名号就可以往生到报土。也就是因为凡夫念佛能入报土,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超越诸佛。


“因此愿超,诸愿亦超”,就因为第十八愿超过诸佛的誓愿,所以其他的愿也就超过了。


比如说第一愿国无三恶道愿,诸佛也有国无三恶道愿,这样不就平等了吗?可是两者不一样:阿弥陀佛的国无三恶道愿,因为靠了第十八愿,凡夫能够往生清净的报土;诸佛净土虽然是清净的,可是缺了第十八愿,凡夫不能往生。阿弥陀佛的这一条愿,虽然看上去文字跟诸佛的愿是平等的,但本质、作用超过诸佛的愿,极乐净土超过诸佛净土。


所以,因为第十八愿超,所有的愿跟第十八愿结合在一起才成为“超世愿”。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能力非常强大。

祖证


下面引用三条善导大师的文句来证明善导大师对四十八愿精神的把握,证明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核心。


善导大师于四十八愿,总以第十八愿为核心,一一指归第十八愿。


讲“根本愿”,也是从善导大师的思想而来的。


(1)《观经疏·玄义分》文


如《观经疏·玄义分》释言:


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一段确实让我们觉得匪夷所思。


“四十八愿,一一愿言”,善导大师说,四十八愿的每一条愿每一条愿都是讲第十八愿。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明显讲的是第十八愿的愿文。


明明讲的是四十八条愿,为什么说每一条愿都讲第十八愿的内容呢?所以有人认为这个地方是笔误。因为历代都是靠毛笔抄写经文,或许有人抄写的时候抄错了一个字,应该是“四十八愿,有一愿言”,有一个愿是这样讲的,有人抱这种观点。其实我们看文字也会怀疑。


关于这一段,大概在八百多年前,就是日本法然上人的时代,有一个公案,大家在一起就这个问题讨论。


其中有三位大德,有一位就讲这个字可能搞错了,应该是“有一愿言”。另外一位大德说,这是“一一愿言”,“一一愿言”主要是针对后面两句话——“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每一个愿都有“不取正觉”这个“誓”来保证它,是就最后“不取正觉”来讲的,所以讲是“一一愿言”。不过这里是突出讲第十八愿,把第十八愿安在这个地方。


他们讲完之后就问法然上人:“你的意见如何呢?”


法然上人说:“四十八愿一一皆有念佛往生义,故善导和尚释为‘一一愿言’也。如‘无三恶道愿’,恐惧三恶重苦之众生闻之,生欣慕心,而以念佛为正因也;自余诸愿准之。”法然上人说:“我的理解是,四十八愿是以第十八愿为根本的。善导大师的解释说,每一条愿每一条愿的精神都归于第十八愿,每一条愿都是第十八愿的精神所展现出来的。”这样的解释就很透,很到位。


法然上人这么一讲,其他两位大德法师也非常信服。


读文字的话,我们从第一愿开始读起,每一条愿的文字是不一样的;如果读精神的话,从第一愿中就能读到第十八愿,第一愿就能读得到“这样的净土,我该怎么去往生?”马上就连接到第十八愿去了。每一条愿都要把第十八愿贴到后面。


比如第一愿国无三恶道,然后说“这个国无三恶道的净土,你念佛就可以来往生”;第二愿说“到我国土来的众生,不更三恶道。这样的国土,你只要念佛都可以来往生”;第三愿、第四愿说“到我的净土来都是身皆金色、无有好丑,你只要念佛都可以来往生”,等等。


我们看到这些愿,心中一定会有一个疑问:“这样的净土,我应该怎样才可以去呢?”只不过这个疑问没有说出来。心中真正有信仰的,真正有愿心的,一定会提这个问题。请问这个答案在哪里?就在第十八愿。所以,每一条愿的后面都有第十八愿的内容来回答。善导大师在这里就说,四十八愿,每一条愿每一条愿都讲这件事情。这是透过愿文来说它背后的声音。


(2)《观经疏·定善义》文


我们再看《观经疏·定善义》。


又,《观经疏·定善义》说:


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如果我们把善导大师的这几段话放在一起,就更加证明前面《玄义分》的“一一愿言”不是笔误,也不是抄误。


这里说“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唯”是唯一,四十八愿唯一只说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件事情。“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就是第十八愿的内容,四十八愿中唯一讲念佛往生这条愿。这岂不是跟“四十八愿,一一愿言”的意思一样吗?如果那里错了,这里又怎么解释呢?这里岂不是也错了?这里应该是“四十八愿中,其中有一愿明”?不可能错这么多字啊。“唯明”,“唯”字怎么改?所以这里要配合在一起看。


(3)《法事赞》文


我们再看《法事赞》。


《法事赞》言: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偏”就是恰恰、特别、唯独的意思。“标”是标指、指向。四十八愿也唯独指向念佛这里,这是最亲切的。为什么“最为亲”?刚才讲了其中道理,比如第一愿国无三恶道愿,如果单独读这第一愿,我们不觉得很亲,因为很可能我们造了三恶道的罪,怕不能往生。每一条愿,如果跟第十八愿一结合起来,我们就觉得很亲了,因为我们有分。


大家可以再去读一读,读的方法可以稍微改进一下,比如把第一愿读完之后,接下来就读第十八愿,第二愿读完了再读第十八愿,你会觉得读着很亲,因为“偏标念佛最为亲”。念佛能往生,每一愿的利益我们就可以得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