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证
下面引用三条善导大师的文句来证明善导大师对四十八愿精神的把握,证明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核心。
善导大师于四十八愿,总以第十八愿为核心,一一指归第十八愿。
讲“根本愿”,也是从善导大师的思想而来的。
(1)《观经疏·玄义分》文
如《观经疏·玄义分》释言:
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一段确实让我们觉得匪夷所思。
“四十八愿,一一愿言”,善导大师说,四十八愿的每一条愿每一条愿都是讲第十八愿。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明显讲的是第十八愿的愿文。
明明讲的是四十八条愿,为什么说每一条愿都讲第十八愿的内容呢?所以有人认为这个地方是笔误。因为历代都是靠毛笔抄写经文,或许有人抄写的时候抄错了一个字,应该是“四十八愿,有一愿言”,有一个愿是这样讲的,有人抱这种观点。其实我们看文字也会怀疑。
关于这一段,大概在八百多年前,就是日本法然上人的时代,有一个公案,大家在一起就这个问题讨论。
其中有三位大德,有一位就讲这个字可能搞错了,应该是“有一愿言”。另外一位大德说,这是“一一愿言”,“一一愿言”主要是针对后面两句话——“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每一个愿都有“不取正觉”这个“誓”来保证它,是就最后“不取正觉”来讲的,所以讲是“一一愿言”。不过这里是突出讲第十八愿,把第十八愿安在这个地方。
他们讲完之后就问法然上人:“你的意见如何呢?”
法然上人说:“四十八愿一一皆有念佛往生义,故善导和尚释为‘一一愿言’也。如‘无三恶道愿’,恐惧三恶重苦之众生闻之,生欣慕心,而以念佛为正因也;自余诸愿准之。”法然上人说:“我的理解是,四十八愿是以第十八愿为根本的。善导大师的解释说,每一条愿每一条愿的精神都归于第十八愿,每一条愿都是第十八愿的精神所展现出来的。”这样的解释就很透,很到位。
法然上人这么一讲,其他两位大德法师也非常信服。
读文字的话,我们从第一愿开始读起,每一条愿的文字是不一样的;如果读精神的话,从第一愿中就能读到第十八愿,第一愿就能读得到“这样的净土,我该怎么去往生?”马上就连接到第十八愿去了。每一条愿都要把第十八愿贴到后面。
比如第一愿国无三恶道,然后说“这个国无三恶道的净土,你念佛就可以来往生”;第二愿说“到我国土来的众生,不更三恶道。这样的国土,你只要念佛都可以来往生”;第三愿、第四愿说“到我的净土来都是身皆金色、无有好丑,你只要念佛都可以来往生”,等等。
我们看到这些愿,心中一定会有一个疑问:“这样的净土,我应该怎样才可以去呢?”只不过这个疑问没有说出来。心中真正有信仰的,真正有愿心的,一定会提这个问题。请问这个答案在哪里?就在第十八愿。所以,每一条愿的后面都有第十八愿的内容来回答。善导大师在这里就说,四十八愿,每一条愿每一条愿都讲这件事情。这是透过愿文来说它背后的声音。
(2)《观经疏·定善义》文
我们再看《观经疏·定善义》。
又,《观经疏·定善义》说:
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如果我们把善导大师的这几段话放在一起,就更加证明前面《玄义分》的“一一愿言”不是笔误,也不是抄误。
这里说“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唯”是唯一,四十八愿唯一只说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件事情。“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就是第十八愿的内容,四十八愿中唯一讲念佛往生这条愿。这岂不是跟“四十八愿,一一愿言”的意思一样吗?如果那里错了,这里又怎么解释呢?这里岂不是也错了?这里应该是“四十八愿中,其中有一愿明”?不可能错这么多字啊。“唯明”,“唯”字怎么改?所以这里要配合在一起看。
(3)《法事赞》文
我们再看《法事赞》。
《法事赞》言: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偏”就是恰恰、特别、唯独的意思。“标”是标指、指向。四十八愿也唯独指向念佛这里,这是最亲切的。为什么“最为亲”?刚才讲了其中道理,比如第一愿国无三恶道愿,如果单独读这第一愿,我们不觉得很亲,因为很可能我们造了三恶道的罪,怕不能往生。每一条愿,如果跟第十八愿一结合起来,我们就觉得很亲了,因为我们有分。
大家可以再去读一读,读的方法可以稍微改进一下,比如把第一愿读完之后,接下来就读第十八愿,第二愿读完了再读第十八愿,你会觉得读着很亲,因为“偏标念佛最为亲”。念佛能往生,每一愿的利益我们就可以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