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蚂蚁金服上线了一个新项目"财富号"。从用"号"命名看,内容平台的属性很明显,未来这将成为基金公司在蚂蚁聚宝打造的品牌专区,未来除了基金,可能还有银行、保险、券商。
蚂蚁聚宝要做的,微信上都有。区别在于微信是一个大生态,聚宝是一个聚焦财富管理的小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蚂蚁金服在这一次发布会上提出了一个新概念 "techfin",阿里和蚂蚁讲故事的才华在这里充分体现了,这一次说的,
是蚂蚁要用tech(技术),去支持金融机构的fin(金融),将自己定位称技术公司。
但这里有一个语法上的小问题。fintech本来就是一个合成词,这个词的重点应该落在tech上,financial news,financial technology ,一目了然。如果合成一个techfin,可能和蚂蚁金服要表达的恰好相反。
当然纠结于词面意义价值不大。
fintech在海外风行了几年了,国内京东金融是第一家将自己成为fintech公司的代表,不妨看看这两家公司在模式上的异同。
一线互联网公司中把金融业务或者金融服务做得有体系有规模的,当数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两家,业务逻辑有接近之处。腾讯的金融潜力不可小觑,但在体系上并不能让外界看清楚,暂时不讨论。
从互联网切入的企业如何切入金融服务领域,蚂蚁和京东金融两家公司有类似的看法,马云长期宣传未来是DT(Data technology)时代,
整个阿里和蚂蚁的业务底层逻辑也构筑于这一理念之上。
具体到蚂蚁金服,支付宝在发展多年中积累的数据和技术能力,淘宝、天猫积累的交易数据,是整个蚂蚁金服得以衍生出芝麻信用、小贷、花呗、借呗、蚂蚁聚宝等的业务的基础。
据了解,
京东金融经营多年所积累的大量用户数据、商户数据、物流数据、产品数据等规模大,维度广,是京东金融的基础。
在各自数据和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蚂蚁和京东金融开展的金融业务形态,实质上仍有传统金融的内核。比如京东白条、蚂蚁花呗、信用贷款,并非第一天才出现的事物。
在数据和技术基础之上,两家机构切入金融业务,有了更多的生态圈的性质。fintech企业虽然天然倾向于直接触达客户,但并不排斥传统金融。
蚂蚁金服最新的表达是,蚂蚁金服做好tech,服务fin。
财富号只是极小的一部分,蚂蚁聚宝代销,但蚂蚁提供技术和渠道帮基金公司触达客户,塑造品牌。在另一些业务中,这种“输出”更为多样,比如芝麻信用的评分输出,以及向一些消费金融机构输出风险控制(防欺诈和评分)。
因此这个价值链上聚集了银行、保险、基金、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企业等多种主体。
而在国内首先引入fintech概念的京东金融更早提出了类似的理念。
fintech一方面可以帮助传统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现有用户;另一方面,fintech公司自己获得用户之后再输出给传统金融机构,共同提供服务。
在京东金融的平台上同样也聚集了银行、保险、公募基金、私募、证券公司等多种主体;在贷款和类贷款服务中,京东金融向金融机构输出的是数据处理能力,而在理财类服务中提供的则是高效获客为主的能力。
即使在自行参与管理部分风险的业务当中,两家公司在资金获取方面的方式也是类似的,比如蚂蚁微贷大量以ABS的方式从传统机构间市场获取资金;京东消费金融业务也以ABS的方式从金融市场上获取资金。
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比如资金实力,跨期资金配置能力,与fintech或者techfin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互补。
有一个情形非常清晰:虽然蚂蚁和京东金融都侧重于技术能力的应用,但实际上刻意弱化金融业务的拓展。
fintech公司在海外是几乎和资金脱离的,很少直接参与资金调拨与跨期风险管理。但在国内市场,绝大部分公司会直接介入金融业务,除了资金来源上借助金融市场外,实际上仍然自己管理部分风险。
比如蚂蚁和京东金融的小贷业务,比如消费分期业务,蚂蚁和腾讯还涉足信用贷等传统意义上的贷款业务。这里的逻辑也很清楚,你的"能力"如何,先要在自己的业务上得到验证。
因此,这两的企业均获取牌照保证业务的合规性。
从金融牌照上看,他们支付、代销、小贷等一系列牌照俱全。
这些业务开展起来之后,传统金融机构会发现蚂蚁和京东金融这类企业在两方面拥有大部分传统金融机构短时间难以企及的优势:高效、精准的获客;面向小额、高频交易的处理能力(信贷、支付、销售都算在内)。
这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比如传统营销过程中,触达100万有效客户,难度和成本都非常大;但在蚂蚁、京东金融这样的大平台上,这一点能够比较轻松的达成,这些平台自身就是有效流量的聚集地,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他们又能比较容易的甄别用户。
在高频业务处理上,比如一年审核数百万或者千万单小额信贷,这对数据分析和IT支撑能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国内能做的银行不过三四家,但这三四家又基本不会参与类似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