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虎财富
金融行业最观点鲜明的阵地,坐看风云变幻。这里有金融大鳄,也有散户小白,这里有经济学家,也有草根网红。这里就是财富交流的乐土,大家统统放下架子,一起来看清这个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专注业绩潜伏  ·  业绩炸裂,大超预期! ·  4 天前  
叶檀财经  ·  新一轮厮杀开始 ·  5 天前  
神嘛事儿  ·  回复@慢弧:可以美甲。。。。。//@慢弧:按 ... ·  6 天前  
棱镜  ·  是什么鸣响了发令枪? | 棱镜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虎财富

蚂蚁提出"techFin",Fintech已经不够用了吗?

老虎财富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3-24 19:44

正文


| 金融·生活·八卦 |

金融圈生活方式发现者

本周蚂蚁金服上线了一个新项目"财富号"。从用"号"命名看,内容平台的属性很明显,未来这将成为基金公司在蚂蚁聚宝打造的品牌专区,未来除了基金,可能还有银行、保险、券商。 




蚂蚁聚宝要做的,微信上都有。区别在于微信是一个大生态,聚宝是一个聚焦财富管理的小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蚂蚁金服在这一次发布会上提出了一个新概念 "techfin",阿里和蚂蚁讲故事的才华在这里充分体现了,这一次说的,是蚂蚁要用tech(技术),去支持金融机构的fin(金融),将自己定位称技术公司。


但这里有一个语法上的小问题。fintech本来就是一个合成词,这个词的重点应该落在tech上,financial news,financial technology ,一目了然。如果合成一个techfin,可能和蚂蚁金服要表达的恰好相反。


当然纠结于词面意义价值不大。fintech在海外风行了几年了,国内京东金融是第一家将自己成为fintech公司的代表,不妨看看这两家公司在模式上的异同。


底层数据基础:京东金融VS蚂蚁金服 

一线互联网公司中把金融业务或者金融服务做得有体系有规模的,当数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两家,业务逻辑有接近之处。腾讯的金融潜力不可小觑,但在体系上并不能让外界看清楚,暂时不讨论。


从互联网切入的企业如何切入金融服务领域,蚂蚁和京东金融两家公司有类似的看法,马云长期宣传未来是DT(Data technology)时代,整个阿里和蚂蚁的业务底层逻辑也构筑于这一理念之上。


具体到蚂蚁金服,支付宝在发展多年中积累的数据和技术能力,淘宝、天猫积累的交易数据,是整个蚂蚁金服得以衍生出芝麻信用、小贷、花呗、借呗、蚂蚁聚宝等的业务的基础。


据了解,京东金融经营多年所积累的大量用户数据、商户数据、物流数据、产品数据等规模大,维度广,是京东金融的基础。


在各自数据和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蚂蚁和京东金融开展的金融业务形态,实质上仍有传统金融的内核。比如京东白条、蚂蚁花呗、信用贷款,并非第一天才出现的事物。


构建于技术上的生态:聚合与输出并重 

在数据和技术基础之上,两家机构切入金融业务,有了更多的生态圈的性质。fintech企业虽然天然倾向于直接触达客户,但并不排斥传统金融。


蚂蚁金服最新的表达是,蚂蚁金服做好tech,服务fin。财富号只是极小的一部分,蚂蚁聚宝代销,但蚂蚁提供技术和渠道帮基金公司触达客户,塑造品牌。在另一些业务中,这种“输出”更为多样,比如芝麻信用的评分输出,以及向一些消费金融机构输出风险控制(防欺诈和评分)。


因此这个价值链上聚集了银行、保险、基金、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企业等多种主体。


而在国内首先引入fintech概念的京东金融更早提出了类似的理念。fintech一方面可以帮助传统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现有用户;另一方面,fintech公司自己获得用户之后再输出给传统金融机构,共同提供服务。


在京东金融的平台上同样也聚集了银行、保险、公募基金、私募、证券公司等多种主体;在贷款和类贷款服务中,京东金融向金融机构输出的是数据处理能力,而在理财类服务中提供的则是高效获客为主的能力。


即使在自行参与管理部分风险的业务当中,两家公司在资金获取方面的方式也是类似的,比如蚂蚁微贷大量以ABS的方式从传统机构间市场获取资金;京东消费金融业务也以ABS的方式从金融市场上获取资金。


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比如资金实力,跨期资金配置能力,与fintech或者techfin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互补。


深度介入金融:均依业务发展获取多牌照 

有一个情形非常清晰:虽然蚂蚁和京东金融都侧重于技术能力的应用,但实际上刻意弱化金融业务的拓展。


fintech公司在海外是几乎和资金脱离的,很少直接参与资金调拨与跨期风险管理。但在国内市场,绝大部分公司会直接介入金融业务,除了资金来源上借助金融市场外,实际上仍然自己管理部分风险。


比如蚂蚁和京东金融的小贷业务,比如消费分期业务,蚂蚁和腾讯还涉足信用贷等传统意义上的贷款业务。这里的逻辑也很清楚,你的"能力"如何,先要在自己的业务上得到验证。


因此,这两的企业均获取牌照保证业务的合规性。从金融牌照上看,他们支付、代销、小贷等一系列牌照俱全。


这些业务开展起来之后,传统金融机构会发现蚂蚁和京东金融这类企业在两方面拥有大部分传统金融机构短时间难以企及的优势:高效、精准的获客;面向小额、高频交易的处理能力(信贷、支付、销售都算在内)。


这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比如传统营销过程中,触达100万有效客户,难度和成本都非常大;但在蚂蚁、京东金融这样的大平台上,这一点能够比较轻松的达成,这些平台自身就是有效流量的聚集地,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他们又能比较容易的甄别用户。


在高频业务处理上,比如一年审核数百万或者千万单小额信贷,这对数据分析和IT支撑能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国内能做的银行不过三四家,但这三四家又基本不会参与类似的业务。


总结下来,“用技术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这是fintech或者techfin业务能得以扩张的原因。


fintech或者techfin,技术是永无止境的 

我理解国内主流fintech或者蚂蚁说的techfin公司,内核并没有实质变化(揣测一下,蚂蚁不太好意思直接用fintech这个词,因为这上面有很强的京东金融烙印,所以另行拗了一个新词):以技术服务金融,都是一个技术服务型行业;是否介入金融业务,是否管理风险,并不是最后的标尺,决定业务边界和重心的,是技术能不能达成目标,能不能从0到1,将不能触达变为可以触达;能不能从1到万,从效率不足到效率飞跃。


所以说标签有助于理解,但标签也会限制理解能力;未来Fintech的发展,未必局限于当前有限的形态中,因为技术总在不断变化。


50年前,银行业还无法实时处理支票信息,一张假支票只要足够像,仍可以兑现;20年前,人们还视在线支付为畏途;10年前如果有人向你宣扬无现金社会,你一定觉得他疯了。当下比如人们热衷谈论的人工智能、VR、区块链、量子数据传输,其实在金融领域的实际应用仍然非常少,未来技术不断演进,金融的形态也许和当下完全不同。


惟有两点可能不变,以技术能力范围厘定业务边界,尊重金融规律以控制风险。


最后,无论是哪个公司,别乱发明新词了,很多词在国际上有公认的标准,不要让人家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