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4日
Science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大学、上山遗址管理中心等全国13个单位的专家合作的题为“
Rice’s trajectory from wild to domesticated in East Asia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开展了浙江上山文化区水稻起源研究,
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跨越十万年的连续演化史。
这项研究为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也
进一步确认了我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
,以及上山文化在世界农业起源中的重要地位。
△上山遗址(a和c)及荷花山遗址(b)的位置
水稻的栽培和驯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稻是什么时候开始被人类采集利用?它从野生到驯化的过程又是怎样的?
这些问题长期受到学术界和公众关注。随着我国河姆渡遗址、上山遗址等水稻考古证据的发现,国际学术界才开始认同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世界水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长江下游地区三万年以来水稻由2野生到驯化演化的概念模型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厚远团队与全国13个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了水稻野生-驯化的判别标准,并进一步利用植硅体分析方法,结合孢粉、炭屑、土壤微形态、粒度、磁化率、地貌调查、考古遗址碳14人口概率密度分析和考古发掘等手段,对浙江上山遗址和荷花山遗址的考古地层-自然剖面开展系统研究。基于两遗址高精度光释光年龄和植硅体碳14年龄的贝叶斯模型,科研团队建立了距今约10万年以来连续的年代地层序列,并通过对地层序列样品的系统分析,揭示了上山文化遗址区地层中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连续轨迹及其与人类活动、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
研究表明,早在约10万年前,野生水稻就已经在长江下游地区分布,为后来的水稻利用、驯化提供了条件。大约在2.4万年前,气候进入寒冷的盛冰期,促使人类开始采集并利用野生稻,表明人类为适应寒冷的气候变化,探索新的食物来源。大约1.3万年前,人类有意或无意地对野生稻进行驯化前的栽培,开启了稻作农业起源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大约1.1万年前,驯化水稻植硅体比例迅速增加并达到驯化阈值,标志着东亚稻作农业的起源。
上山遗址10万年以来从野生稻分布到最终驯化的连续证据,揭示了水稻与气候、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之间复杂的关系和漫长的水稻驯化过程。“
这项研究对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和农业文明起源也有深远意义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底青云说,
西亚两河流域是麦作农业的起源地,我国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麦子、水稻的起源,是人类发展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上山遗址的水稻驯化证据表明,东亚稻作农业与西亚两河流域麦作农业的起源在时间上是同步的,大大深化了我们对世界农业起源格局的理解。
浙江上山文化遗址10万年以来从野生稻分布到最终驯化的连续证据,揭示了水稻与气候、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之间复杂的关系和漫长的水稻驯化过程。研究成果得到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这一创新性的发现,是对人类与水稻协同演化研究的重要贡献,对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的起源以及上山文化的重要性有着深远影响。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e4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