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诗词世界
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在诗词世界,读诗,写诗,听诗,学诗,听课,发表,玩诗词游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南日报  ·  突发!张兰直播间被禁! ·  昨天  
新闻株洲  ·  加鸡腿!株洲西收费站因这事火爆全网! ·  昨天  
潇湘晨报  ·  哪吒16字回应登顶 ·  2 天前  
湖南日报  ·  李锋博士遭遇意外离世,年仅48岁 ·  2 天前  
株洲交通频道广播电台  ·  注意!新一轮冷空气来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诗词世界

被借到日本的《祭侄文稿》,到底多珍贵?

诗词世界  · 公众号  ·  · 2019-01-19 06:06

正文

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后台回复“日历”可获取诗词日历和免费图书

今日优课,点击收听→ 林栖品读《诗经》


近日,一条指责台北故宫博物院,

质疑《祭侄文稿》外借的微博

引发众多网民好奇和愤慨。

海报显示,2019年1月16日至2月24日,

东京博物馆将举办

“书圣之后—颜真卿及其时代书法特展”,

展出的文物中就有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高清大图


← 左右滑动观看全卷 →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50岁时书。计25行,共230字。











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纵28.2厘米,横72.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为什么

激起了两岸人民的愤怒


不仅因为

其中一件是中国书法史上

公认的“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

纸卷出炉近1300年后的脆弱性可想而知

堪称“展一次伤一次”

还因为这篇书法所代表的“气节”

它不仅记录了一代宗师的人生

也记录了盛唐的毁灭

更蕴含的是

文物所承载的“节气”与历史转折意义


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

这幅从唐代到现在"幸运"存活了

1261年的书法

对中国人来说

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纵28.2厘米,横72.3厘米,是我们熟悉的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传世的经典行书代表,被誉为 “天下第二行书“ ,与王羲之《兰亭集序》、苏轼《寒食帖》合称“天下三大行书”。


与此同时,日本在文物保护方面经常出岔子,中国字画文物有过多次借给日本展览而后被遗失或损坏的情况。


某知名博主提到,当年中国大陆将珍贵的《西泠八家印存》出借给日本展出。 结果竟然被借展人弄丢,事后日方提出赔200万日元了事。


中方将借展人告上法院,日本法院一直以证据不清拖延。


《西泠八家印存》


于是这件案子就成了一桩悬案。这件事给中日文化交流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这次《祭侄文稿》能完好归来吗?


如果也被弄丢这个千古之罪由谁来承担?



言归正传,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到底有啥故事呢?


颜真卿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


在幼年执毛笔习字时,“颜真卿”这三个字是以书法家身份出现。他是开创一派新风的书法家, 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唐室好臣子,人品道德更堪称完美。


颜真卿画像


说颜真卿就要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开始。因为,时代与家世是造就历史人物的基本条件。


颜真卿字清臣,号应方,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出于京城长安。


颜氏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西晋末举族随晋室南渡。 自颜真卿的五世祖颜之推算起,颜氏家族就已徙居京兆长安。


颜之推,对,就是那个撰写了《颜氏家训》,希望用家训来规范子孙后代的行为,指导他们的学习、工作的人。


《颜氏家训》


在《颜氏家训》的指导下,颜之推的三个儿子,个个学习成绩出色、道德品质优良,进入朝廷做官,成为隋唐之际的知名人物。


颜之推的孙辈中, 更是出现了如颜师古这般的硕儒。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的颜真卿自然不会差。据颜真卿所记,父亲与贺知章、陆象先、陆景融等人同在一个交游圈。


这些父辈友人大抵有德行,有才学,风采照人。可以想像,当他们来访颜家时,幼时的颜真卿侍坐一旁,得到各方面的教益。


在各方教导中成长的颜真卿,其中一项重要成就——即被后人铭记的书法!


众所周知,东晋至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高峰。王羲之之后,“唐初三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完成了楷书典范的塑造。


颜真卿则在继承三大家传统的基础上, 创造了端庄雄伟的“颜体” 。这种楷书书体,具有和唐初三大家不同的美学形态,对后世影响深远。


不过,《祭侄文稿》的文字并非楷书书体,而是行书,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说“第二”其实也挺不准确的,因为艺术很难分名次。尤其是所谓的三大行书 《兰亭集序》、《祭侄文稿》、《寒食帖》。


这三幅中国书法甚至中国文化的最高典范, 都是见生死、见天地的神作。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当初讲出这个“天下第二”时,肯定非常为难。


另外,《兰亭序》真迹早已不存人世,所见仅及的皆为后世临摹, 故以真迹而论,颜真卿《祭侄文稿》当属“天下行书第一”也不为过。


然,就这一幅字,其实它一点都不漂亮。


在“三大行书”里它的涂抹修改最多,字型最潦草。有些地方甚至写到笔锋里墨已经干了,是硬生生的干蹭出的字迹。


《祭侄文稿》局部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颜真卿写字写不工整?他留下的碑刻工整到可以做幼儿书法启蒙教材。


难道颜真卿字写快了不好看?他的《争座位贴》跟王羲之的字好看程度的不相上下。


那为什么《祭侄文稿》涂成这个样子?因为, 这是在他五十多岁时,面对着自己亲侄子的头骨写的这副字。


他侄子怎么死的?被活生生肢解而死。同样被肢解而死的还有颜真卿的兄弟,而他的骨骸已经只剩一只脚了。


比如你看这触目惊心的一捺:



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 ”正期望(季明)能够得到幸福和作个好官,谁想到逆贼(安禄山)乘机挑衅、起兵造反。


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 ”整篇文稿中用笔最重的两个字“尓父”,尤其是“父”,最后一捺触目惊心。


这就是颜真卿强压着愤怒和悲痛所写的祭文!


他回忆侄子的好,写到“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 ”时,情绪已经汹涌难抑,往下写到“ 贼臣不救 ”往后仿佛可以看到一张老泪纵横的面孔。



终于写到最后“呜呼哀哉”的时候,字形早已失去控制,写字的人几乎要哭断了气。


而那场让颜家几乎灭门的战争,就是—— 安史之乱


那一战,仅颜氏一门就有30余人被杀。



公元755年末,安禄山发动兵变,“安史之乱”爆发。


颜真卿受命固守平原(山东陵县),堂兄颜杲卿出任常山郡太守,坚守在第一线。


由于太原节度使按兵不动,未尽支援之责,堂兄被围。 颜杲卿父子兵败被俘,被押到洛阳被安禄山肢解而死,一家30余口被杀。


两年后,颜真卿便去寻找家人尸骨,却只找回侄子颜季明的头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悲痛万分的颜真卿泣作《祭侄文稿》。



二十六年后,公元784年(兴元元年)颜真卿殉国。


公元907年,大唐灭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