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指责台北故宫博物院,
质疑《祭侄文稿》外借的微博
引发众多网民好奇和愤慨。
海报显示,2019年1月16日至2月24日,
东京博物馆将举办
“书圣之后—颜真卿及其时代书法特展”,
展出的文物中就有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 左右滑动观看全卷 →
▲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50岁时书。计25行,共230字。
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纵28.2厘米,横72.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为什么
激起了两岸人民的愤怒
不仅因为
其中一件是中国书法史上
公认的“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
纸卷出炉近1300年后的脆弱性可想而知
堪称“展一次伤一次”
还因为这篇书法所代表的“气节”
它不仅记录了一代宗师的人生
也记录了盛唐的毁灭
更蕴含的是
文物所承载的“节气”与历史转折意义
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
这幅从唐代到现在"幸运"存活了
1261年的书法
对中国人来说
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纵28.2厘米,横72.3厘米,是我们熟悉的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传世的经典行书代表,被誉为
“天下第二行书“
,与王羲之《兰亭集序》、苏轼《寒食帖》合称“天下三大行书”。
与此同时,日本在文物保护方面经常出岔子,中国字画文物有过多次借给日本展览而后被遗失或损坏的情况。
某知名博主提到,当年中国大陆将珍贵的《西泠八家印存》出借给日本展出。
结果竟然被借展人弄丢,事后日方提出赔200万日元了事。
中方将借展人告上法院,日本法院一直以证据不清拖延。
《西泠八家印存》
于是这件案子就成了一桩悬案。这件事给中日文化交流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这次《祭侄文稿》能完好归来吗?
如果也被弄丢这个千古之罪由谁来承担?
言归正传,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到底有啥故事呢?
颜真卿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
在幼年执毛笔习字时,“颜真卿”这三个字是以书法家身份出现。他是开创一派新风的书法家,
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唐室好臣子,人品道德更堪称完美。
颜真卿画像
说颜真卿就要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开始。因为,时代与家世是造就历史人物的基本条件。
颜真卿字清臣,号应方,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出于京城长安。
颜氏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西晋末举族随晋室南渡。
自颜真卿的五世祖颜之推算起,颜氏家族就已徙居京兆长安。
颜之推,对,就是那个撰写了《颜氏家训》,希望用家训来规范子孙后代的行为,指导他们的学习、工作的人。
《颜氏家训》
在《颜氏家训》的指导下,颜之推的三个儿子,个个学习成绩出色、道德品质优良,进入朝廷做官,成为隋唐之际的知名人物。
颜之推的孙辈中,
更是出现了如颜师古这般的硕儒。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的颜真卿自然不会差。据颜真卿所记,父亲与贺知章、陆象先、陆景融等人同在一个交游圈。
这些父辈友人大抵有德行,有才学,风采照人。可以想像,当他们来访颜家时,幼时的颜真卿侍坐一旁,得到各方面的教益。
在各方教导中成长的颜真卿,其中一项重要成就——即被后人铭记的书法!
众所周知,东晋至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高峰。王羲之之后,“唐初三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完成了楷书典范的塑造。
颜真卿则在继承三大家传统的基础上,
创造了端庄雄伟的“颜体”
。这种楷书书体,具有和唐初三大家不同的美学形态,对后世影响深远。
不过,《祭侄文稿》的文字并非楷书书体,而是行书,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说“第二”其实也挺不准确的,因为艺术很难分名次。尤其是所谓的三大行书
《兰亭集序》、《祭侄文稿》、《寒食帖》。
这三幅中国书法甚至中国文化的最高典范,
都是见生死、见天地的神作。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当初讲出这个“天下第二”时,肯定非常为难。
另外,《兰亭序》真迹早已不存人世,所见仅及的皆为后世临摹,
故以真迹而论,颜真卿《祭侄文稿》当属“天下行书第一”也不为过。
然,就这一幅字,其实它一点都不漂亮。
在“三大行书”里它的涂抹修改最多,字型最潦草。有些地方甚至写到笔锋里墨已经干了,是硬生生的干蹭出的字迹。
▲
《祭侄文稿》局部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颜真卿写字写不工整?他留下的碑刻工整到可以做幼儿书法启蒙教材。
难道颜真卿字写快了不好看?他的《争座位贴》跟王羲之的字好看程度的不相上下。
那为什么《祭侄文稿》涂成这个样子?因为,
这是在他五十多岁时,面对着自己亲侄子的头骨写的这副字。
他侄子怎么死的?被活生生肢解而死。同样被肢解而死的还有颜真卿的兄弟,而他的骨骸已经只剩一只脚了。
比如你看这触目惊心的一捺:
“
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
”正期望(季明)能够得到幸福和作个好官,谁想到逆贼(安禄山)乘机挑衅、起兵造反。
“
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
”整篇文稿中用笔最重的两个字“尓父”,尤其是“父”,最后一捺触目惊心。
这就是颜真卿强压着愤怒和悲痛所写的祭文!
他回忆侄子的好,写到“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
”时,情绪已经汹涌难抑,往下写到“
贼臣不救
”往后仿佛可以看到一张老泪纵横的面孔。
终于写到最后“呜呼哀哉”的时候,字形早已失去控制,写字的人几乎要哭断了气。
而那场让颜家几乎灭门的战争,就是——
安史之乱
。
那一战,仅颜氏一门就有30余人被杀。
公元755年末,安禄山发动兵变,“安史之乱”爆发。
颜真卿受命固守平原(山东陵县),堂兄颜杲卿出任常山郡太守,坚守在第一线。
由于太原节度使按兵不动,未尽支援之责,堂兄被围。
颜杲卿父子兵败被俘,被押到洛阳被安禄山肢解而死,一家30余口被杀。
两年后,颜真卿便去寻找家人尸骨,却只找回侄子颜季明的头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悲痛万分的颜真卿泣作《祭侄文稿》。
二十六年后,公元784年(兴元元年)颜真卿殉国。
公元907年,大唐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