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漫步于“法律读库”沙滩之上,不时拾获光彩靓丽、形态各异的贝壳,俯仰之间自得怡然之趣。无意偶得郭文欣君遗留沙滩之漂流文
《体制内群体的平庸化》
,观点独树一帜,读来不觉眼前一亮。
《体制内群体的平庸化》从网上广为流传的鸡汤短文说起,描绘出了体制内中青年群体的生存现状和内心困顿情绪,结合作者自己的观察得出体制内群体庸俗化的趋势判断,并从福利待遇、体制机制和工作内容方面分析了群体庸俗化的原因,在强调体制架构不可或缺性的前提下对群体庸俗化趋势导致的生态前景表达出了深深的忧虑。就文中所提问题,我想大可拿出来辨一辩,借此机会与海滩漫步的诸位共同体同仁坐而论道,互相砥砺,共同进步。
◤
群体庸俗化的
成因
是否确定?
◢
➵
“稳定”是待遇考量上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然,体制内群体的福利待遇直接挂钩并受制于职位级别,福利待遇与职位级别未能作为并行的评价机制各自发挥对体制群体的激励作用,是我们在干部队伍培养上需要继续加以完善的地方。这方面已引起决策层的注意,并已开始着手制订改革方案探索解决激励扭曲问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体制内比体制外拥有更为明显的“稳定”特性,在待遇考量上是不应忽视的福利成分。要知道,
“稳定”是人性对安全处境的本能需求,在欲求满足上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此已有很全面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
体制内外的切换不是简单的个人喜好选择
郭文欣君潜意识的认为,体制内外的选择切换纯属是个人意愿的问题。殊不知每个人身上贴的不仅仅只有一个身份标签,每个人身上都是多种角色的结合体,承载的绝非只是自己个人的喜好那么简单,抉择的背后满满都是多重利弊权衡的结果。或许你会认为人生不应为太多的世俗观念和背负所牵扯,但你也要清醒认识到,只要是还生活在世俗生活中,就不能不为各种羁绊所牵制。
➵
不可否认精神追求的独立性
我们理解,经济基础是决定上层建筑,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上层建筑也有其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待遇低是会影响到个人的气质和决断能力,而事实上也不乏存在满怀抱负和价值追求的有志青年。
君不见儒家圣徒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何也?精神富足耳。现实社会,还有没有存世的具有高尚价值追求的精神富足之人?可能不多,但不应因此而否定存在的可能性,更不能因此想当然的认为待遇必然影响个人的气质、决断和目光格局,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性。
➵
体制工作并非碌碌无为
印象中体制内的工作总离不开文山会海,摆脱不了天马行空的构想,还有那“永远在路上”的具体情况,似乎没了体制架构,没了体制群体,社会照样踏步前进。然而
实际情况中我们能看到的、接触到的更多是经过多轮讨论、反复论证和利益平衡后作出的结果展示,决策过程中大量前期的准备工作是根本无法具体考量,在意见的协调过程中,背后有太多默默的付出
。
也许,在我们看来,这些耗费、这些付出是多余的,但我们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利益衡平的过程当中,都离不开利益各方的协商与妥协。只不过在量化结果面前,琐碎的过程也许显得无足轻重。
◤
庸俗化的
结果
是否会出现?◢
✔
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将越来越成熟
实际管理工作中,“法无授权不可为”与“法无禁止则可为”之间并非无缝对接,“群己权界”的理论自洽并不能给现实生活划分出泾渭分明的楚河汉界。现实管理工作中有太多需要积极应对的突发情况,社会发展永远快于制度建设,如“毒奶粉”、“地沟油”和“皮革奶”等社会乱象问题,都是对现实管理工作的严峻考验,都需要体制内群体在深刻把握“职权法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的“秩序管理”要求。
我们说要“保证自己有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工具技能意义上的谋生能力,如果一定要给个定义,姑且定义为
“硬实力”
;而我们看到的另一种所谓“碌碌无为”的工作氛围,其实也在锻炼培养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沟通协调的能力,可以定义为
“软实力”
。
体制内群体离开了体制就丧失了生存的能力,似乎更印证了体制内群体“庸俗化”的观点,殊不知是因为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社会分工使然。我个人认为,随着我国供给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创新驱动战略的纵深推进,由此伴生的“共享经济”必然催生出对“软实力”的强大需求。当然,这是题外话,但最起码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对“能力观”应该有更全面的认识。
✔
体制机制将日趋完善
无论是新闻报道上的信息来源,或是来自体制内夹心层群体的长吁短叹,无不折射出体制内生态环境有不尽如人心的地方,而我们也看到,体制中群体的激励机制改革方案正在加紧制订过程中,干部选拔机制也将朝着更加公开化、透明化、民主化的方向迈进,体制内外的交流机制也将变得更加便捷。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政府层面多一份努力,社会层面多一份耐心,共同努力推进体制机制的成熟和完善。
◤
为什么
会有如此观点?◢
郭文欣君提出的观点应该说是社会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意见。对体制内群体为什么如此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