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一家人住在乡间。暮色四合,星月呼应,我总是喜欢躺在屋顶,望着天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月亮。凉风轻解暑意,带着草香、蛙鸣、蝉唱、蟀吟而来。
父亲是个唐诗爱好者,晚上卸下一天的疲倦,他喜欢在月光下吟诵古诗。
“爸爸,你在念什么诗?”年少的我问道。
父亲微笑着,回答道:“这是《春江花月夜》。”随即,他开始解释这首诗的故事和意义。“这是张若虚静静眺望着月亮有感而发,挥笔写下孤篇压全唐的名作。它抒写了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当时的我并不清楚离别的思绪,细细聆听,只觉得被这首诗的美妙所吸引,将来自己也要创作诗句。
父亲见我如此喜爱唐诗,便特意新买给我一本《唐诗三百首》作为生日礼物。从此,我沉浸在唐诗的海洋中,与那些文人墨客一同感受着盛唐繁华。我仿佛变成了李白,行走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饮酒作诗,在月下舞剑;又仿佛变成了白居易,抒发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初中毕业后,我一个人往返求学路,父亲送我到汽车站。在汽车开动的那一刻,看着父亲的背影逐渐远去,一股酸楚无来由地从心底泛起。恍惚间,听见有人吟诵:“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我的心又安定了下来。
上大学时,我离家乡更远了,所幸和家人的联系却并没有被地域阻隔。父亲总是鼓励我勇敢追梦,家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大学毕业选择工作,父亲没有给我压力,见证“手可摘星辰”的高楼拔地而起,是我们的梦想。母亲尽管不舍,还是默默地为我收拾好行囊。
后来,我满怀期待地加入四航局五公司宁波奉化项目部工作。项目涵盖市政道路、河道水系、绿化景观、安置房等多项工程,旨在打造长三角一流的城市转型示范区标杆。我很快适应了项目部的工作与生活,开始如一颗破土而出的嫩芽,努力汲取阳光与雨露,有良师益友相伴,不骄不躁、追光逐梦。
春节时,我特意拉着父亲看了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的节目《山河诗长安》,追随着李白乘仙鹤的脚步,我们便也一同游览了“今日长安”。月色正朗明,吉星三万里。父亲突然问我:“对于唐朝,你印象最深的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李白?还是‘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的高适?”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唐诗!”父亲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是啊,就是唐诗!诗歌的盛世,那些璀璨千古的诗篇如同一粒粒耀眼的明珠,从千年前的长安城冉冉而起,驾一轮明月而来。曾经,明月高悬夜空是我的梦境;如今,诗与月已经成为我与前辈们交流的纽带,诗意的月光映照着我的成长历程,也将伴随着我走向全国各地。对诗歌的这份喜爱,也使我成为一名更加自信的中国建设者。在我看来,“中交蓝”迎风飘扬,无数勤劳智慧的中交人践行初心使命,铺设了一条条通途路、搭设了一座座富民桥、修筑了一个个繁荣港,也正是人间的明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