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罗天昊国与城
交流国家、城市与区域竞争战略,社会与经济改革事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罗天昊国与城

罗天昊:大基建,不如大发钱,振兴民生民权

罗天昊国与城  · 公众号  ·  · 2020-03-11 21:2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罗天昊

著有《大国诸城》 致力于国家与城市战略

公众号 ID Luotianhao99 罗天昊国与城

临时抱佛脚,一片功利心。

疫情之后,中国经济危机重重,国家欲推出救市计划,但是,到底往哪个方向,社会上存在巨大争议,部分人鼓噪要搞“新基建”,鼓吹 34 万亿计划。

虽然新基建号称超越铁公基,专门投在所谓新兴和尖端研发领域。但是,仔细推敲,即知偏倚。

治国之道,轻重缓急。

就中国当下和未来最急迫的事情而言,中国的基础建设,基本大功告成,边际效应逐步降低,而中国基础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基本消费不振,民众对于全球中等国家生活水平的追求没有满足。未来投资,更需要基本产业领域的长久攻坚战,以及大众阶层的民生民权的振兴。

简言之,大搞基建,不如国内大撒钱。振兴民生民权。

(1) “新基建”投机主义倾向严重

中国的基建,大势已定,基本完成。

2019 年,中国铁路里程仅次于美国,高铁里程达到 3.5 万公里,占全球的 70% 以上,八横八纵,完成大半。在前几年全球十大摩天大楼中,中国独占七座。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 14.3 万公里,全球第一,连以前闭塞的贵州,通车里程都已经超过 6000 公里,高铁从北京直达云南。

大规模基建,中国已经完成。

基建是个永恒的话题,未来也还会有,但是高峰期已过,边际效应也在降低。

所谓的新基建,更是风险重重。

新兴产业,很多是试验性,试探性产业,收益不可预期。

比如有人寄望的七大领域中,其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5G 基站建设,大数据产业,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都是试验性产业,在市场上完全处于试探阶段,都还没有大收益。

尤其是,各地一窝蜂搞的大数据产业,很多水分。 贵州近年崛起,把功劳计在大数据产业上,其实是不客观的。贵州的大数据产业,总值很小,真正让贵州崛起的,是工业倍增计划, 物联网在无锡搞了好很多年,无锡一度为了新兴产业,怠慢了传统产业,结果几年前遭遇重大动荡。

前几年各地 大搞光伏,最后大败而归的血案,还未警醒?

新兴产业到底能够创造多大产值,需要在市场上经过严酷的考验,大浪淘沙,最后适合市场,能够普遍推行的,才能沉淀为新的普适性产业。带来大规模收益。

才刚开始,就鼓吹新兴产业收益可达几十万亿甚至上百万亿,过于浮夸。


相反,中国的产业问题,最大的关键在于升级,而不在于抛弃基础产业而搞新名词,新玩意。

优质汽车造好了吗?优质手机造好了吗?甚至,优质马桶盖造好了吗?

先把传统产业马桶盖造好,别让国人无奈去日本买马桶盖吧。

如果不能解决好投资的效率问题,产业的效率问题,盲目投资如此庞大的新兴产业,有乱花钱的嫌疑,假如最终产出和收益不足,谁来负责?

辅菜虽好吃,主食不可偏。都想做光鲜事,搞新名词,新产业,不踏实。


(图片来自网络)

2 )国家财力需要谨慎使用

国家财力,并非无限。

2019 年,全国财政收入 190382 亿,增长 3.8% 。增速低于 GDP ,且为近 30 多年来最低。其实,最近五年,中国财政收入已经连续低于 GDP 增速了。

2019 年,中国财政支出 238874 亿,收支差达到 48492 亿,财政赤字达历史最高。而 2020 年的收入,能够保持持平就不错了。如此, 2020 年势必财政极度吃紧。

同时,突发新冠疫情,也耗费了国家财政力量。当下,国家有三项巨大支出,一个是所有新冠确诊患者,治疗费用最终由国家财政负担。二是各地的管控费用庞大,三是停工停业之后,企业营业收入受到巨大影响,甚至部分企业倒闭,地方政府也跟着税源受到巨大影响。本来就有部分省市财政紧张,甚至公务员和教师的工资都发放困难,疫情冲击之下,更是雪上加霜。

当下疫情还没停,国家就已经投入了数千亿。未来还要多少,未知。

在此情况下再大搞基建,恐力有不逮。

假如强行上马,或走印钞老路。

2020 年初,中国广义货币余额已经突破 200 万亿。全球历史前所未有。若再印钞,恐怕将引起物价飞涨,社会动荡。

3 )全民大发钱——

促进民生,振兴民权,国民基本保障

短期保证民生。

长期振兴民权。实现全民社会保障。

武汉人民在本次疫情中作出了重大牺牲,封城接近两个月,损失惨重,而且未来复工也比外地迟,体制外没有吃皇粮的人,经济上已捉襟见肘。还有很多流浪汉,病残群体,就更困难。 已经有人喊出了“武汉发钱”的口号。

不仅是武汉。

大搞基建,不如全民大发钱。

对于全体国民来说,不同阶层,发钱的意义也不一样。

底层和穷人,生活困难,收入受影响,直接发钱。帮助度过生死关。精准扶贫。

中产阶层,减租,减税,就是发钱。

企业经营者,减税就是发钱。

从宏观政策讲,长久需振兴民权,落实国民系列权利。

住房,教育,医疗,成为中国人新的三大负担。国人不敢生孩子,不敢消费。

原因在哪?没有安全感。

中国是一个低福利,缺保障的国家。对于体制外广大民众更是如此。

为此, 国家应该给民众吃两颗定心丸:免费医疗,社保兜底。

免费医疗,解决生死焦虑。

社保兜底,解决生存焦虑。

先说社会保障,中国的社保按照阶层和身份,划分为三个等级。退休公务员 4000 以上,企业人员退休 2000 以上,农村老人,退休只有几十元。三个等级差别太大。 未来需要大幅度提高老农民退休金,填平三大等级的鸿沟。此外,生二胎也应奖励。

失业保险,至关重要, 太多的人因为临时的困顿,而收敛锋芒,大材小用。一个合理的,充满机会的社会,应该让全民国民,都能够从容选择职业,或者从容创业。发挥最大的聪明才智。不能因为生存而埋没人才。 本次新冠疫情,影响无数人生计和职业,更需要国家财力大力兜底。

免费医疗,更是全民渴望。因病致贫的利剑高悬,时刻让一般民众胆战心惊。而在重病突然降临的关键时刻,不少人因为没钱,而失去了生命。免费医疗,可 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率先推行,再推到全国,或者先从重病开始,逐步普惠到一般领域。

本次新冠疫情 前期,因为治疗费用自理,很多人放弃治疗等死,保底之后,国家才控制住疫情。利弊如何,相信理性的人已经有判断。

2019 年财政支出中,社保、教育、医疗支出比重为 12.4% 7% 14.6% ,合计占比 34%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几乎等于其一半。

中国走的一条内生式发展的独特道路, 国家的巨大进步,是以本国民众的贡献和牺牲为基石。 如今国家实现了初步富强, 享有国家发展成果,已成民心所向。

磨刀不误砍柴工。 建立适度社会保障体系,长远看可解除国民焦虑,鼓励国民敢于消费,培育良性消费市场。

看一组数据。

某市场,约 1000 亿美元。

某市场,约 4800 亿美元。

某市场,约 57000 亿美元。

以上三组数据,分别对应的是 2018 年:中国对非洲出口市场,中国对美国出口市场,以及中国对中国的国内零售市场。

只要本国消费增长 10% ,足以造就一个出口美国市场,造就 5 个对非洲出口市场。

为国民生存筑底 ,解决国民的后顾之后,释放国民消费能力,对于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实现动能转换,至关重要。

同时 ,有生存保底之后,国民的创造力也将被释放,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才具备社会根基。




世事多变,可加备用公众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