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上午,“案例大数据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首次研讨会”在位于重庆环球金融中心52层的天同重庆分所隆重举行。天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枝辉结合编纂天同码的经验,向大家分享了在司法大数据下所可能运用的案例研究方法。
陈律师认为优秀的律师恰似老中医,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而案例大数据就是律师汲取经验、快速成长的最佳养料。在具体数据库的打造上,陈律师认为应以全部司法典型案例裁判智慧为数据库检材、研究的蓝本,以期达到范围全面、内容简略、结构全息、体系有序的构建效果;在具体分类上,陈律师认为应以判决指导效力为层级,作为案例“药材铺子”的归类,然后再基于对个案判决要素的抓取,对判决进行深度加工;最后基于前期对案例信息的梳理,进一步对其判决事实、层级标签进行提炼,构建纵向坐标,打造案例“药方子”的智慧检索路径。
陈枝辉/北京天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想结合医院场景,跟大家介绍天同码这样一种案例研究方法。
优秀的律师,必须是“老中医”
设想一下:一天,一个病人头昏脑涨高烧流涕,整个人感觉都不好,于是去医院,大夫望闻问切后,准确开出药方,一个或几个疗程后,病好了!
跟大夫一样,律师其实也是利用专业知识帮助“患者”处理麻烦。某种意义上,当事人也是碰到疑难杂症的“患者”。一个优秀的医生,我们希望他熟悉并处理过往病例,从中积累丰富经验,能对当下病症做到准确预判,从而提供对症药物,不要误诊、不要开错药方。那么,一名专业而值得托付的优秀律师,他的专业经验和“病例库”,应该来自哪里呢?
再设想一下,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过去发生的典型疑难法律纠纷,律师如熟知或能了解裁判处理规则,是否也算得上法律方面的“老中医”?毕竟,新的变异性疾病或新型疑难案例发生几率低,借助前人、历史经验和智慧,无论对医生或律师而言,基本上可解决执业过程中遇到的几乎95%的“cases”。
现在的问题是,律师要像“老中医”一样经验丰富,过去全部的典型司法案例中的裁判智慧,理论上,该如何获取?
华山一条路
“全部的司法典型案例裁判智慧”,意味着:
第一,范围全面,减少遗漏。
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对过往每一份裁判文书进行解构、萃取,也不应仅限于官方明确作为指导案例部分。时间周期上,既要对过往静态典型案例进行梳理,又要对新生动态案例进行关注并研究。
第二,内容简略,避免冗余。
对同一类纠纷,在一个相对长周期内,圈定的样本数,经常会存在大量同类指导或参考案例,比如,过去20年,关于“以贷还贷”的典型司法案例,就有近60篇可供借鉴的重要裁判文书,全部浏览或研究一遍,亦费时不少,就需要对每篇案例进行简化处理,也就是对精选特定原材料进行“深加工”。
第三,结构全息,避免片面。
简化处理裁判文书,不应遗漏重要、关键、必要信息。我们认为,一篇案例,简洁清晰的标题、标签和案情是重要的,法院最核心的处理逻辑及由此形成的一般裁判规则是关键的,可供回溯检索的来源出处是必要的。一篇案例再简化,上述结构化信息应能呈现出案例全貌。
第四,体系有序,避免杂乱。
源于特定范围的司法裁判智慧,以简化形式全面呈现的知识图谱,应尽量符合业界通用的检索逻辑,提供尽可能多的检索路径需求,尽可能减少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基于人为因素导致的用户体验耗损。
“全面”意味着卷帙浩繁,“简略”意味着独创性工作量大,“全息”意味着个案流程、结构性工作不能省,“有序”意味着各个标签、特征需高度提炼,达致符合法理逻辑和用户习惯的精准定位。上述要求缺一不可。无论工作内容多庞杂、繁重,但这确是理论上成为或打造律师界“老中医”不可回避的不二途径。
基于上述理念和原则,天同律师事务所开创了一种案例整理和研究方法——天同码,是旨在对中国近年来司法典型案例进行搜集、整理并运用的知识管理项目。
天同码的“药材铺子”
天同码案例原材料,是我们在做这个知识管理项目时,进行资料搜集的定位原则。简言之,应是来源于实务一线真实、典型的,且已形成成熟或相对成熟的或具有说服力的裁判规则的案例汇总。
基于上述原则,所有登载原始裁判文书类网站并非我们主要关注对象。从效力层次上,天同码案例原材料,主要分成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指导和公报案例级别。
到2017年11月份,最高人民法院已公布17批共92个指导性案例。相比起步较晚、总数量较少的指导性案例,最高院从1985年就开始发布的公报案例就堪称蔚为壮观了,且每月通过“公报案例”及“裁判文书选登”方式公布的典型案例,其中的裁判处理规则,在司法实践中,仍具有业界公认的、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第二,传统意义上的“指导案例”级别。
最高院各业务庭,每年都会定期选择、发布具有指导性、代表性案例,且发布形式不局限于单纯的裁判文书形式,更多地以“案例评析”“案例指导”“司法信箱”方式,针对一定时期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具有说服力的逻辑阐释,从而在司法实践中享有相当权威性,为法律人尤其各级裁判者所尊崇。
第三,地方法院司法裁判实务智慧结晶载体。
全国性该类案例发布载体如《人民法院案例选》《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人民司法》《人民法院报》,区域性载体如江苏、北京、天津等部分高院公报等。
第四,裁判文书网。
裁判文书公开后,理论上,所有新发生案例均可能在网上搜寻到,传统的案例编纂形式会发生变化,亦为公众挑选、评判案例提供了更多可能。作为天同码上述主要案例原材料来源补充,关注最新裁判动向,精选部分有说服力、有代表性案例,丰富天同码素材库,成为可能及必要。
天同码,借鉴历史经验,解决未来各种疑难杂症,收集上述原材料,就是从名山大川采挖而充实为“药材铺子”的过程。
对原材料进行“深加工”的天同码方法
研磨、加工处理原材料目的,系为更便捷、有效吸收。为实现原汁原味目的、化繁为简效果,天同码遵循了如下理念和方法:
第一,要素。
标签、标题、副标题、案情简介、法院处理、实务要点、检索路径,是单独一篇天同码案例全息知识图谱。通过标签,直观告诉读者天同码案例所在知识图谱位置;一句话标题,实现3-5秒内信息精准传递;副标题,作为对主标题扩展阅读补充,实现在10秒内核心信息传递辅助作用;案情简介,作为引证案例比对前提,不可或缺;法院处理、实务要点,系天同码案例核心知识逻辑论证及结果呈现部分;检索路径,能保证在回溯案例时,实现几秒钟内按图索骥。
第二,精炼。
经深加工后,包含上述要素的天同码案例,每个控制在300-500字左右,各部分均可在1分钟甚至更短时间内实现信息传递,同时为读者选择性、重点性阅读提供条件。即便是同一专题下的十几个或数十个案例,通过天同码整理后,亦会大幅度节省读者进一步比对遴选、精准定位时间。比如,原来关于过去20年“以贷还贷”的60个典型案例,全部浏览一遍,以前需要最少半天,现在可能只需半小时或一小时,而找到最匹配的那个案例,可能只需几分钟。
第三,焦点。
天同码案例作为知识成果,以争议焦点为单位。一个主要法律争点形成一个天同码案例,在对这样的知识单元分门别类基础上,再建立系统化、结构化的信息树。故,一个典型案例可能会形成几个天同码案例,一个天同码案例可能会根据不同标签加注方式,分处不同知识图谱位置。
第四,准确。
首先是观点传递准确,其次为论证裁判结果的处理逻辑提炼、归纳应精炼而完备,除非明显错误或因时过境迁而不再适用的裁判规则作删除处理或特别备注外,一般不对原有案例裁判规则进行改造、变造。观点传递准确,需要一方面发现焦点或知识点,另一方面,对观点或焦点进行总结、提炼时要合乎题旨。此外,对错别字嫉恶如仇是天同码一贯立场,天同码会通过内部、外部各种力量消除低级错谬采取行之有效努力。
第五,形式。
体例上实现形式美,减少纯文字阅读枯燥,亦系天同码追求价值目标。一句话标题,陈述天同码案例统一为22个字,副标题统一为50个字,在编排上有必要亦有可能。一句话标题,中间包含尽可能多标点断句,更能清晰传递主旨信息,但凡有一点价值,均值得不辞辛苦实现。比如,“法院受理后首次开庭前达成的仲裁协议应认定有效”,如果尽可能多地进行断句处理,“法院受理后,首次开庭前,达成仲裁协议,应有效”,就显得更明朗。
为让大家更了解“深加工”过程,这里举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前几天刚出的《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登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有个隐藏的知识点在文中并未被作为要旨提炼出来,但在实务中非常重要,所以值得挖掘,目的就是为了在以后的同类情景中借鉴论证逻辑。相关案情简单而言,就是民间借贷借款企业一方,还有个共同的借款人,即原法定代表人(明确为个人而非职务代表行为),后来这个企业通过复杂的股权转让过程,成为与出借人有间接关联关系的一方,新换的法定代表人控制了企业,虽然是被告,但与原告立场保持一致,关于其与共同出借人不同的庭审意见,如何看待,最高人民法院对此问题作了简短但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回应。天同码在对这个案例“深加工时”,从“实务要点”开始,切合判决,做了如下提炼和归纳:
企业法人作为一方当事人,因股权转让导致变更后的法定代表人与对方当事人存在关联且具有利益一致性,并实际有悖于所任职企业法人利益的,应认定该法定代表人意见不能代表企业法人真实意思表示。
进一步提炼后,形成副标题:
企业法定代表人与对方当事人存在关联且实际有悖企业利益的,该法定代表人意见不当然代表企业真实意思表示。
最后提纲挈领,一言蔽之:
法定代表人的答辩,不当然代表企业真实意思表示
在天同码“公司卷”专门设有“法定代表人”专题,这个案例再打上“诉讼代表”标签,基本上就成为分类放置、能诊治相关“疑症”的“药方子”了。
对“药方子”的智慧检索
在前期地毯式搜集、精细化整理基础上形成的天同码案例单元,真正发挥作用,让天同码这个“药方子”更对症,让找药方子方法更直观一些、更傻瓜一些,还需倚仗最后科学检索体系建立。前人智慧若回溯不便,即同湮没。知识结构式简化处理后,应有循序渐进的导入导出路径,其输出终端便是可形成知识图谱的多维度、个性化标签。
天同码目前及未来进行的一项工作,即所有案例标签再检视,以期实现符合法律人检索思维和习惯的最大公约数。从此点上言,将法律人知识管理核心节点落在知识标签,理所当然。标签化过程中,我们有如下经验与大家分享:
第一,事实标签。
基于法律事实的标签远比基于读者感受的标签更有实际意义,即只能从实际存在案例本身出发标签化,标签越务实越具有识别度。比如,一起二审改判案件,就不能用“诉讼逆转”或“证据突袭”“重要案例”作为标签,而用“预约合同”“实际履行”“违约责任”等标签才符合一般读者检索习惯。因理论上,所有二审改判案件均可能成为“诉讼逆转”“重要案件”,这种感受标签便毫无意义。
第二,层级标签。
标签层级一定存在,指望一个标签即将具体个案特定化、对应化不现实。各层级标签均有其不同界域,且有独立存在价值。不同层级体系标签定位案件,在不同观察维度下,呈现不同位置,只要符合用户检索逻辑,均有其合理性。
第三,紧密联系。
一个案例可能存在很多个性特征,比如“名为购房、实为借贷”案件,可能存在“抵押|预告登记|借款合同|合同性质|执行|买受人优先权|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工程款|优先受偿权|民间借贷|物权|房屋买卖|实为借贷|房屋回购|执行|消费者优先权”等标签,而且每个标签,看上去均有其必要性。根据紧密联系原则,我们认为,可确定为:“房屋买卖|实为借贷|执行|消费者优先权”两条层级标签、四个标签。
第四,标签目录。
由标签分类自然形成的关键词目录图谱,即为自下而上搭建的实务逻辑体系。概言之,基于用户不同认知逻辑,查找路径层级及设计不同,是否按惯常检索渠道进行,须符合绝大多数用户期待和习惯。
天同码应用场景
天同码本质上是一种案例检索方法或工具。意味着,一方面,借助天同码,可对接到过往司法裁判智慧,为法律纠纷处理最核心环节提供最有利武器;另一方面,作为天同码依托的原始素材库,在很多场合,仍具有应用意义。
第一,接案。
最快时间对法律纠纷作出精准判断,是律所、律师专业化追求方向。过往司法智慧浩繁,须依凭钥匙才能披沙拣金。律师接触当事人及案情第一时间,借助天同码检索工具,查询类似纠纷和处理规则,快捷、精准诊疗法律疑难问题,可为当事人未来诉讼或止诉之路提供有说服力佐证,尽可能减少双方后期不必要工作量。想象一下,当事人陈述完案情,助理借助天同码,将过往相关最高院判决的相关案例呈现面前,于当事人而言,是一种怎样的专业感受和体验?
第二,模拟。
诉讼战场在法庭,模拟庭审已成为律师行业广泛运用的研究和准备案件方法。对个案理性预判,须建立在已有司法智慧基础上,汲取经验、减少弯路。借助天同码检索工具,对过往类案或同案双方辨驳观点得失进行梳理,就对方可能提出的庭审思路充分评估和对应设计、提前准备,从而提升模拟法庭质量,实现在真正的庭审战场少流血。
第三,庭审。
庭审可能瞬息万变,也是决定一个案件结果最终走向的主战场。信息化时代,庭审公开、直播会成为常态,律师出庭、背后团队实时支撑在未来相应会有更多实现可能。借助天同码,可为团队支撑作战、前人智慧调用提供实现途径,从而实现对案件诉争关键节点的实时分析、决策和把控。
第四,分所。
一体化律所最核心是对案件服务质量把控,案件关键又在于对焦点法律问题的分析。信息化时代为各分所处理案件提供了一体化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而中央厨房式的案件快速研判中心是确保一体化目标实现的智力条件。借助天同码,打破分所地理上界限壁垒,实现分所办案关键节点的智慧共享,从而在本所与分所之间形成实质上的“无边界”模式。
第五,智库。
基于天同码快速检索功能,借助原始资料库,理论上为行业、共同体智力协作实现提供可能。服务更大范围的“会诊中心”建立,通过远程提供人工精准研判服务、便捷的一键分享模式,完全可以展望律所与律所之间“无边界”实现的前景。
在中国司法整体进程大背景下,天同码希望能从诉讼案件最核心节点即焦点法律问题处理出发,通过化繁为简、知识串联方式,实现司法智慧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为最终实现中国司法裁判规则统一、司法公正宏景大业,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关文章:
精彩演讲:人工智能对法律制度的挑战
为大数据打Call,西南政法大学与天同重庆律师事务所携手成立案例大数据研究中心
《
天同码
》
是北京天同律师事务所借鉴英美判例法国家的“钥匙码”编码方式,收集、梳理、提炼司法判例的裁判规则,进而形成“中国钥匙码”的案例编码体系。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天同码》的正确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