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Political理论志
两万五千余社会学人与政治学人共同关注的学术平台。对国内外political, sociological, administrative theory进行介绍与评论,定期组织各科大佬参与讨论。编译、评论、普及是我们的三个目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德大器械注册与临床  ·  【医美专栏】“旧”材料的新篇章 ·  3 天前  
E药经理人  ·  2025-2030年CRO行业深度调研及前景 ... ·  4 天前  
蒲公英Ouryao  ·  FDA审评:阿托伐他汀钙混悬液第二次NDA的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Political理论志

编译| 援助政治学:援助与地方性民族认知:来自非洲的证据

Political理论志  · 公众号  ·  · 2021-02-23 09:30

正文

援助与地方性民族认知:来自非洲的证据

编者按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水平的不断上升与一带一路项目的稳步推进,中国对外援助成为了学界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话题。不少学者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对非洲的“不加政治条件”的援助,试图探究其性质、对象、目的与影响。本文以地方性民族身份认知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国际经济项目的社会性影响。同时,作者的地缘政治分析库与从11个非洲国家获取的50520份问卷调查,为政治学与社会学学者提供了实证分析的案例与资源。


摘要


近期的实证证据显示,中国的发展援助可能会受到目的地国家的精英控制与政治任命的重点关注。 一旦项目资金落入了这些国家的政治精英的 口袋中以服务他们的民族区域网络,此类援助会加剧民族间的资源不平等,并催化民族运动的产生。 本文试图研究: 中国发展项目是否会使合作非洲国家的地方民族身份认知更加显著。 作者将一个关于发展金融项目的区域分配数据库与从11个非洲国家收集的50520份问卷调查结合起来。 实证结果显示,不能得出在中国项目附近的民众会因为显著的民族资源差异而增强自身的民族身份认知的这一结论 有趣的是,同样的现象同时并不存在于其他的援助国发展项目中。


作者简介:

Ann-Sofie Isaksson,哥德堡大学经济学系


文献来源

Isaksson, A.-S. (2020). Chinese Aid and Local Ethnic Identific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 74(4), 833–852.


导言


2010年,中国外交部部长出访塞拉利昂的Yoni镇探讨了在当地建设学校的计划。Yoni镇是该国总统Ernest Bai Koroma的故乡。无独有偶,中国对坦桑尼亚出资建设的三所小学中的一所设立于当时的总统的故乡Msoga。尽管这些事件并不能被用于推断中方资源配置的主观考量,它们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在近期的研究中,Axel Dreher和同事指出,中方援助易于受到援助地操控政治任命的政客的利用。地理数据库的分析显示中国的项目投资不成比例地分布在非洲领导人的出生地,并与领导人的民族身份一致的地区中。然而,世界银行的援助并未显示出相似的政治偏好。
本文将Dreher的研究细化到非洲的情境下。因非洲的政治偏好与任命反映出了一个民族身份的特点,作者聚焦了中方援助的外部化特性,希望探讨中国援助投资对目的地区域民族身份是否存在强化作用。这一研究问题对民族性做了一个建构主义的假设:民族身份并不是一个原始的,本能的特质。与此相反,民族身份的动员存在于对国家资源的追求中。因此,作者提出了两个中方发展项目强化接受地民族身份的两个模型:
第一,对(由援助资金组成的)资源内流的竞争可以促进民族身份的流动。Eifert, Miguel, and Posner对于选举期间的民族身份裂痕的研究指出,在没有民族偏见与歧视的情况下,资源的内流提高了资源竞争的风险与资本,从而使得民族身份更加显著。第二,资源分配的过程使得一些民族感觉到了自身的劣势。这种不平等的资源分隔与分配加剧了民族矛盾,从而促进了民族运动的形成。中方的援助模式存在着一系列的符合这些模型的特点。首先,中国的援助调配环节以目的地国家的需求为主。其次,尊重主权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使得中国的资金易于受到国家层面的控制。


基于这些背景,本文主要提出三个问题:
1.中国发展项目的开展与实施是否会使在项目附近居住的居民民族身份更加显著?
2.潜在的影响是否依赖于群体内部外部的身份差异?
3. 中国与其他捐助国家是否有区别?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作者将2000-2014年中国发展项目的地缘信息整合为一个数据库,并结合了50520份Afrobarometer问卷调查结果。调查问卷主要比较了两种民众的态度,一种为生活在建成的中国援助项目附近的群体的态度,一种为知道生活地附近即将设立一个中国援助项目的群体的态度。

数据、实证方法和结果

本文的因变量主要集中与民族身份认知。根据受访者对自我民族与国家身份的认知,作者 创造了一个虚拟变量。主要自变量有两个:在中国项目地附近的居住情况;受访者与国家的总统是否属于同一个民族(群体内部身份)。这两个自变量之间互相影响,相互联动。本文的定量设计采用了一个线性回归分析下的固定效应模型,其中包含了两组回归。第一组包含了正在进行的项目,未来的项目,控制影响(αs),控制的年影响(δt)。为了控制民族身份的个人影响,该模型引入了一个向量 (Xi)。在第二组回归中,作者使用了双重差分法,通过正在进行中的项目与未来项目的差异方法(β1 − β2)来控制无法观察到时间影响。基本的回归方程表达如下:

援助项目的分配并不是一个随机的过程。因此,项目的落地与该项目基地的本身特点与该地区附近的居住群体有特定的联系。为了解决这些实证的挑战,作者使用了一个空间- 时间估算方法,并比较了三个群体:1.住在至少一个正在进行的中国援助项目附近5千米范围内的民众 (正在进行中,适用于18%的受访者);2. 住在即将开始项目25千米范围内的民众,那些在受访时项目还未开展的群体,以及那些不住在任何正在进行的项目附近的人们(将来,适用于6%的受访者);3. 那些住在项目25千米之外的民众(适用于76%的受访者)。本文的定量分析较为复杂, 建议读者做深入的原文分析(p.837-848)。



实证结果表明,平均来看,住在发展项目附近会使的居民的民族身份更加显著。该发现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适用于一系列特定具体的子样本中,因此展示了中国援助项目的外向性。同时,结果显示民众与目的地国家总统的民族身份的一致性使得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的居住地接纳中国的援助项目。
然而,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中国项目的存在对当地民众的群体内部外部的身份认知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作者认为, 不能得出在中国项目附近的民众会因为显著的民族资源差异而增强自身的民族身份认知的这一结论。 在另一方面,捐助国家的差异性削弱了民族竞争模型的主导作用。如果民族身份的强化是由对资源内流的竞争导致的,相似的现象应该广泛使用于所有的捐助方。然而,中国项目对民族身份的影响在类似的捐助国中是尤为显著的。

结论与贡献

重复世界银行项目的分析之后,本实验得出了一个相反的结论:比那些住在即将发生的项目附近的民众,住在一个正在进行中的世界项目附近的民众的民族身份要更加弱。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那些民族身份中立的发展项目会稀释附近居民的民族身份,该效果在尤其在那些自我认定为劣势方的群体中尤为显著。尽管没有一个具体的清晰的解答模型,该发现为后续的研究指出了一个有趣的方向:如果援助项目的实施确保了民族的中立性,援助项目是否可以把不同民族的人们团结在一起?
作为第一个系统性研究中国发展援助项目对非洲合作国家当地民众的民族身份的影响,本文做出了两个主要的贡献。第一,它补充了现有的关于非洲民族身份流动的文献,并加入了国际援助文献中的相关论点。第二,它丰富了正在形成的关于国家内部援助资源分配与影响的文献。具体而言,它扩充了中国援助项目资金的分部与区域外向性影响的文献,弥补了学界少量的对中国援助的定量分析。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方向呼吁学者们细致分析中国援助项目分配与实施过程的重要性。在分析援助的结果时,不仅要关注该项目是否实现了它的明确的目标,更要分析它的潜在的无意的影响,即其外向性。这些要素既可以为正向也可以为负向,并很有可能影响一个项目的长期稳定性。

政志观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