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行业研究报告"订阅本号,以便随时来访。
我们总是强调中外教育差异,国外的孩子虽然数学不如同龄的中国娃,但我们拼命熬夜学习的知识长大以后似乎再无用武之地,这让我们不禁想问中国教育到底怎么了?与国外相比到底有哪些差异和不同。
PS:打开微信,搜索微信公众号“行业研究报告”或者“report88”关注我们,点击“行业研究报告”微信公众号下方菜单栏,有你想要的!
来源: 魏勇 海外留学政策(ID:fgzhwlx)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一个爆炸式的增长,使我们这个社会从农业社会跨越式地进入到了一个信息社会。然而,我们的教育却没有跨越式地成长。
我们都是经历过中国常规教育成长起来的人,都有一种深切的体会,就是自己在中小学当中学到的知识与自己所花的时间和努力相比,性价比太低了,大部分当初累死累活熬夜学的东西今天几乎都没什么用,唯一就是培养了一点吃苦耐劳的精神
所以,我们可不可以把视野放到那些相对成熟的国家。关注这样一个群体,看看他们的教育做了一些什么,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因此,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前不久在美国参访时候的一些体验,看看有哪些值得我们反省和学习的。今天主要来说说我感受到的四个方面:
斯坦福大学门口有一条十字路口,这个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车来车往非常有序,四个方向的车都排队通过。这个排队是根据四个方向的车来算你排在第几位,每个人开车的时候都在动脑筋算自己的顺序而通过。
我跟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的校长一起去的,我们探讨这个情况说:“我就不信,美国人就这么讲规矩。这个地方没有摄像头和红绿灯,就能一直这么有序吗?”
看了半个小时,我们就想抓住那些开车不守规矩的人,在那里等了半个小时,十字路口的车来车往,真没有不守规矩的。
在回去的路上,我们一群人非常感慨,在这样的路口做到有序,在我们中国需要多少年?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做到?
我们得出的结论很悲观,觉得好像这一天遥遥无期。
就我们自己的体验来看,70年代的时候到处有人随地吐痰,80年代也有,甚至我记得我的祖母在家里面随地吐痰。但是到了90年代,我们觉得很难解决的问题,慢慢就减少了。
到了今天,好像在北京街头要找到随地吐痰的也有,但是很少了。这并不是靠罚款、摄像头来解决的,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文明是与整个社会发展程度相匹配的,你的社会发展没有到达那个阶段,从整体上你要提高你的文明程度,难度比较大。
由于中国的体量很大、历史悠久,可以持续比较长的时间。那正面的惯性、经济发展的惯性由于中国体量很大、人口很多,我相信也能够持续比较长的时间,除非出现突发的事件,比如说战争这种不可预测的情况。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乐观的,我觉得也许在我们这一代可以看到我在美国看到的这一幕情形。
看到这个情形之后,我就在想,成年人的世界让我们羡慕,那这些成年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当然是从学校走出来的、是从他们的家庭走出来的,是家庭和学校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学校里面,他们对这些人究竟施加了怎样的教育影响,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我是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美国的课堂里面,我发现他们的课堂是有意识地在培养规则意识,不但是高中,而且初中、小学、幼儿园一以贯之。
我们这一次去还专门看了他们的幼儿园,不同层次的学校,优质学校、比较差的贫民区的学校也去看了。
所谓贫民区的学校,是在德克萨斯的首府奥斯汀看的,周围的房价情况是十多万美元可以买别墅,一方面说明房价很低,另外一方面说明这个地方是穷人区、教育资源、配套设施比较差。
我看完的感受是,人家的基础教育根本不比我们差,要说差就差在他们的知识讲得不够深、不够细。
但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从教育的本质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他们在教育的本质方面所施加的影响一点不差,是远远超过我们的学校,甚至超过我们的优质学校。
这是一所好学校的片段,那堂课叫做“领导力”。好学校跟不好学校的一个差距就是课程差距,好学校的课程多有比较高和深的课程。比如说“领导力”课程,一般的学校是不会开的,只有特别好的学校会开。
上课之前第一件事情就是放手机,老师面前有一个塑料盒,学生一来自己把手机扔到那个盒子里面,走的时候再拿走。也就是说,上课的规则就是手机交出来。
这是普通的学校、普通的班级,他们就很清楚有放手机的地方,每个人进教室的时候要把手机放在指定的位置,不能够随身携带,他们很清楚要把手机拿出来。
这是上体育课,我拍的这个场面是没有参加体育课上所组织的比赛的学生,场上有两队学生在比赛,场下的学生在看,他们都是中学生。我跟我们的体育老师发现这些孩子很可爱,老师在上面组织当裁判,这些学生在下面待着的时候,没有跑来跑去的,都站在线以外看。
我们的体育课,老师在没有关注到的情况下,同学们在下面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以至于常常需要体育老师说下面的人不要打闹。
这堂课我们原本是没打算去看的,实在是我们想看的语文课课堂没有,所以就随便进了一个教室去看他们的体育课。
无论是集合整队,跟我们中国的学校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你会感觉到这些学生非常守规则,该干什么的时候所有人都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时候所有人都不干。
比如说下课的时候,只要下课铃声一响,不用老师整队集合,所有人都知道该干嘛,把身上穿的绿色衣服脱下来放到指定的地点,瞬间消失。我们还没有离开,学生已经走光了。
感觉就是,他们在这方面训练有素,我们把这个叫做“纪律”,但我觉得纪律和规则好像不太一样,虽然都是一些规矩要让大家服从,但规则是什么呢?
我仔细琢磨了一下,规则是所有的人在普遍的场合都要遵守的一些红线,而纪律只是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人群当中要遵守的规则。
规则的范围更广,规则意识和纪律意识也有差异,规则意识应该说某种程度上已经内化为了自己主动的一种素养,我要主动这样去做,看到别人没有这样做你也会看不惯,这就说明你有规则意识了,你不能容忍那种不守规则的人。而纪律意识是建立在被迫、强制高压之下的一种服从。
国内学校强调纪律,就会看到这种情形,包括北京的小学也有这样的情形。在学校的时候,这些孩子很听话,老师说集合要排队、放学要排队,但是出了学校就不排队了。
为什么?因为他只有纪律意识,没有规则意识,他只在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人群待在一起的时候排队,但是离开了这样一个特定的场合、特定的人群,这个东西就荡然无存了。这是对于规则与纪律我所理解的一个差异。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上课的时候上厕所,他们可以自由去,不用请示老师、不用得到老师的批准。然而有一个程序,就是他出门的时候要登记,这个孩子就是在登记几点几分出教室,回来的时候还要登记几点几分回教室。
这是一个规则,所有人都要这么去做,这就使他很容易养成将来离开了学校这个环境,他也会考虑到我们在一个特定的群体里面、特定的场合里面,我们应该把这些东西当成不可逾越的红线,你才可以自由。
当然,我并不是说美国的教育都是好的,我只是通过自己观察他们的细节来发现我们教育当中的细节的差异,以及这个差异对孩子未来发展的一种影响。而这种影响当中,我个人觉得规则意识是应该每个学校、每个班级从小到大应该抓的。
我们去听幼儿园的一堂课,在结束的时候,老师让几个小朋友留下来补课,补课的内容是坐地毯的规则。
下面有块方格地毯,老师说你们这几个小朋友,上节课没有学会怎么坐地毯,接下来专门补课怎么坐地毯。然后开始做示范,一个一个地去纠正,必须要这么坐。要知道这个幼儿园就是我说的贫民区孩子的幼儿园,大部分是墨西哥或者黑人的孩子,白人的孩子很少。
于是,这个幼儿园里面的孩子呈现出的状况,让我这样一个成年人有了一个感觉——要是我们的孩子也像他们这样表现该多好!既有序,又非常自由;既专注,又非常活泼。
如果我们的学校像十一学校,推广走班选课,那可乱了,一放就乱。给了他这么多自由选择,我们做教育的人感觉不踏实。
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们中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不能够在自由和秩序之间找到一个连接点?这次美国之行,我慢慢有了一个思考,我发现要让孩子活跃起来、活泼起来、自由起来,第一个前提是把规则意识像种子一样播种在他心里面,让他明白我守住了这些规则才有自由,所有的自由都以不突破这个规则为前提。
这是我在他们的学校观察到的一以贯之的、有意识的规则教育。当然,这个规则教育不是狭隘的让老师在课堂上仅仅去讲,是他们在教育当中行出来的、做出来的、体验出来的。
在美国,我们看了这些学校共同的感觉就是,他们很自由,但是他们做事的时候很专注。
这个画面是一节高中的数学课。
老师讲完例题、布置完任务之后,让大家按照自己习惯的学习方式和姿势来学习。所以,有的学生就选择了站着写练习题,有些学生就走来走去思考,有些学生是坐着写练习题。这方面他没有做硬性要求,我们肯定是不允许这样的。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样做挺别扭的,后来我一琢磨,如果我是学生,我觉得这个方式挺好的,因为每个人的学习偏好不一样,每个人的大脑产生最高效率的姿势是不一样的。
我个人而言,我喜欢走,我在外面走路的时候感觉大脑最好,但是有些人喜欢坐着、有些人喜欢躺着、有些人在特别安静的时候特别聪明,这是不一样的。
人和人的差别那么大,为什么要求大家用一种姿势来完成同一个任务呢?为什么不能用切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呢?因为我们觉得,这样不守纪律,看起来课堂乱,我们看不惯。
我就在想,假设我们的高中数学课也这样会怎样呢?十一学校可能会好一些,因为学生比较自觉一些,但是有些基层的学校,可能有人会借机干别的事。这是一个死结吗?之所以有些高中生会干别的事,是因为在初中的时候就没有养成好的习惯,之所以初中没有养成,是小学的时候就没有在这方面培训。
如果一个孩子从懂事的时候开始,从进幼儿园的时候就这样培养的话,小学、初中把这个接力棒接下去,高中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如果断了层,当然会出问题,出问题是这个方式不太适合目前这个状态下的高中生,因为初中和小学的教育没有匹配。
所以,我们的教育改革真的是一个系统工程。怎么能够做到自由且专注?让我们的学生活而不乱?刚才我们提到了,就是要有规则、要有明确的底线。关于规则,它跟自由这个概念也有关系。
这是幼儿园里面孩子活动的场面,非常自由,但是他们非常专心,没有人搞事、没有人跑到别的小组去打别人一下。
所谓的自由,首先是限制,不是为所欲为。在这个范围内你自由,比如我们个人在家里面要不要叠被子,如果是单身宿舍可以;如果是集体宿舍可能就没有这个权利,因为集体宿舍跟你个人之间划了一条边界,就是你个人不能影响集体,因为你过界了,损害了别人的权利。
所以,你独处的时候几乎有绝对的自由,但是一旦有人的时候就有了界限。我们之所以一放就乱、一抓就死,就是因为界限不清晰,导致我们的管理不好管,该把这个边界扎牢却没有扎牢,我们去做了一些过分的要求,从而导致进退失据。
举个例子,每个人都有体会的,家里面的家务事,父母跟孩子之间的边界。包括我的孩子不听话,就是因为双方没有确立一个共同的边界,导致了关系不好处理。
比如说,孩子成年了,他谈恋爱、结婚,父母应不应该干预?他的对象你不满意,我应该干预到什么程度?是发个言说一句就不管了,还是说我要求他必须要把这个恋爱关系结束,到什么程度?
我们每个家庭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不清楚,为什么不清楚?因为我们在别的方面也不清楚。
比如说孩子买房,父母要不要资助?
有些孩子就觉得天经地义,北上广怎么买房子,父母就应该付首付,其实他是越界的,
回过头来要求父母不能干预他的婚姻,父母本来是不应该干预的,但是既然你越界了,难道我不应该表达一下我的立场吗?
大家都越界,所以这个关系就乱成一团麻。
于是,双方的关系反而清爽,界限明确之后,反而自由度大了。
这里面就有个“尊重”的问题。
学校应该教给孩子尊重。我们要尊重老师、尊重长辈,一定要教怎么尊重,遇到长辈的时候、跟长辈说话的时候、跟老师说话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片段,我们去一个基督教学校参访的时候,这个学生作为导游带我们参观学校,我拍的一个片段。这个学生带我们参访40分钟,就一直倒退着走路,始终保持正面面对我们这些参访者。
这样一个小细节让我震撼,因为我在中国看不到这样的现象,这就是尊重。所以,我们需要捋出很多情景,我们怎么来体现尊重教给孩子?要捋出来,而不是笼统地说要尊重,分类讨论,尽可能一一列举。
“敏捷”是我们在对学生的要求中忽略了的,但是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有一些成语形容敏捷:雷厉风行、闻风而动。在家里面,家长可能对孩子有这个要求,但是在学校我们在这方面几乎没有要求,除非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只在他做作业的时候拖拖拉拉会批评他应该讲究效率。除此以外呢?上厕所、吃饭、洗脸、刷牙、走路,我们没有要求。
但是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深深地知道,在成年人的社会当中彼此需要合作,才能够完成一些事,自己才能够成长。
而与别人合作的过程当中你是否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对你的合作成功太重要了!你是否敏捷,太重要了!没有人愿意与那种拖拖拉拉、猪一样的队友合作。但是,我们的教育却没有在这个方面做真正有效的工作。
我观察到他们的学校有些场景比较有意思。
比如说,有一次我们去参加他们的烹饪课,做面包,我也参与了,还做了一个成品出来,是跟他们的老师学的。
在要下课的时候,前面这位女老师给孩子们下了命令,提出的建议是:两分钟之内,让所有参与炊具还原、打扫干净,一定要快。
这些孩子马上就动手,这些孩子是小学生,就开始挽起袖子干活,果然很快这个教室就还原到了我们刚进来的那个样子,他们干活干得又麻利又干净。
我们在这个方面有没有专门做一些工作呢?
体育课本来是最应该培养学生行为敏捷的,但是我们的体育课,我们北京的这些好的学校的体育课,在这些方面并不是做地很好,至少我们自己的老师就说,十一学校的学生上体育课做不到像美国学校的学生动作这么快。
比如他们上场比赛和下场交接,穿蓝色衣服的是下场的,几秒钟就交接完毕了,没有人赖在比赛场上的。教练一吹哨子,没有人赖在上面,非常敏捷。
我觉得这个东西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自己当过很多年班主任,最头疼的不是那种特别调皮的学生,是那种橡皮糖学生,就是你拿他没辙,他油盐不进。每一个老师都碰到过这种学生,而且这种学生数量不少。
2008年我第一次当班主任,碰到一个女生每天上课必迟到。
为什么呢?因为她在镜子面前至少要站半个小时以上,总是掐着时间出门。
跟她斗智斗勇,最后以我失败而告终。
比如我跟她说:“你要是迟到了,我就把你的凳子拿掉,你就站着上课。”
第二天她迟到了,我把她的凳子拿了,她知道怎么回事,也没来找我,站就站着,站完之后,那天下午做值日的时候,我去检查值日,我发现她的桌子上留了一个纸条:“魏老头,你再拿我的凳子,我跟你没完。”
我给她回:“你下次再迟到,我们两个在操场上跑四圈。”
我跟她斗一个月,还是斗不过她。
后来我问她之前的一个老师,他说:“你就别指望了,她肯定迟到,她做什么事情都拖拉,因为她从小到大都这样。”
我举的只是极端的例子,还有那些让我们老师和家长很头疼的。
有一次有一个家长来找我说:“孩子现在各科都亮红灯,作业也完不成,老师你说怎么办?
”我们知道孩子有不好的习惯通常跟家庭有一定的关系,我说:“孩子在学校比较拖拉,在家里面呢?”
他说:“在家里面洗澡40分钟,吃饭一个小时。”
我说:“能不能从生活习惯入手,让他动作变得迅速一点呢?比如说吃饭你就规定20分钟吃完,吃不完就把他的饭菜撤了,饿着行不行?”
家长说:“不行,这不利于健康,吃饭要细嚼慢咽才有利于健康。”
我就想到一个教育上的问题,这两者究竟哪个对孩子更重要?从这个家长的言谈当中,你会发现他没有觉得敏捷这个事有多么重要,他已经感觉到了有危机不好,但是他没有发现这是制约他孩子成长的一个瓶颈、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习惯,没有上升到这个高度。
所以,我们老师和学校做这些孩子的工作就特别难做。那我们在学校里面、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能不能做这些事?我觉得太有空间可以做了。
以前我们只是强调学习做作业,对于他日常的行为则不太关注是否敏捷,如果我们把日常行为的要求也加上去,是不是对这个孩子会有帮助?
如果我们各科老师以各种力量都在这个方面形成一种氛围,让他感觉到动作不迅速、做事不快,你就没有办法在这个环境里面生存,当然我说的不能生存只是一个比喻。
最后我要讲一点,他们的教育还有一个特别大的启发,他们的中小学教育特别注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讲一个小学生的经济学课,讲的是怎么进行家庭预算,不当家不知盐米贵,他们的课程有让你当一次家。
我们这个家的衣食住行怎么安排,老师设计了这个表格,发了一些假的美元,让孩子们来商讨怎么进行衣食住行分配,大家把花的钱填在这个表格里面,孩子们很愿意参与,在这个过程当中体验到了怎么来当家、怎么对家庭成员进行妥协,你不能够只是强调我想干什么,我想吃,人家还想穿呢。
这样的内容是将来孩子在生活当中会遇到的场景。
还有他们的一堂政治课,制作自己的总统竞选方案。
怎么去赢得大选?分成若干小组,老师提供路线,然后你帮助你的候选人赢得大选。
老师会给你提示你的竞选方案有哪些策略,还有怎么分析对方的资金来源,怎么把他们拉过来等等……完全就是实战演练。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在这个方面也要特别花心思,就是增强教育的实用性。怎么让我们的孩子受到的教育在未来能用到。
海外投资项目——马来西亚燕屋房
在东南亚有句谚语叫“有财富百万,不如有间燕屋”。说的就是燕屋的投资,一旦引燕成功,一间燕屋的盈利不仅稳健,而且年年看涨。
北京大学PPP实战研修班课程
北京大学雄厚的PPP专家资源,联合财政部、发改委、交通部、住建部、等领导;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香港)投资公司、摩根盛通等投资机构高管打造精品课程。
北清智库PE课程
由北京大学专家系统设计,为您全面解析资本市场,揭露资本的本质,让资本不再神秘,让资本变得简单,让资本不再成为敛财的工具,解除资本骗局的乱像;
由
这么大规模的减税,美国之外的国家能够承受得了吗?比如中国,减税跟不跟进,不跟进,可能意味着大规模的资本外流,可能意味着本国企业竞争力大幅下降,从长远看,不跟进,还意味着中国外汇储备存在雪崩的风险。
胡林翼曾送给晚年的曾国藩一副寿联:“以雷霆手段,显菩萨心肠”。曾国藩阅后百感交集、热泪盈眶。委屈误解是人生的必修课,双重人格是领袖的铁布衫。送给每一位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