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理财周刊
创刊于2001年的《理财周刊》是国内第一本实用型个人投资理财专业杂志,其广告语“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深入人心。作为目前国内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投资理财类专业杂志,《理财周刊》拥有包括平面媒体、网络平台、教育培训、会展服务、手机无线服务在内的专业、立体的传媒资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理财周刊

二线城市为何纷纷给大学生买房优惠

理财周刊  · 公众号  ·  · 2017-10-21 22: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各地出台优惠政策

近日,不少二线城市纷纷 “放大招”,出台针对大学生购房的优惠政策。

日前,武汉出台新政规定,毕业 5 年内的大学生,拥有户籍,在武汉市创业就业满 1 年;家庭在武汉市无自有住房,且 3 年内无住房交易记录的,可申请购买 1 套大学毕业生安居房。新政明确,未来 5 年,建设和筹集 250 万平方米以上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

其中,大学毕业生安居房 85 万平方米,以 60 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大学毕业生租赁房 165 万平方米,以人均租住面积 20 平方米为主。让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 20% 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 20% 租到租赁房(如属于合租的可低于市场价 30% )。

沈阳也出台一系列政策,从落户到租房补贴再到扎根沈阳的购房补贴都有明确规定。对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新毕业生 ( 毕业未超过 5 ) 购买商品住房的给予契税全额补贴政策。对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购买商品住房的,给予每平方米 200 元的奖励政策。新落户并在沈阳工作的全日制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在沈阳首次购买商品住房的,分别给予 6 万元、 3 万元和 1 万元购房补贴。

而早在今年 6 月份,长沙也已出台政策,针对大学生群体购房进行优惠。规定专科及专科以上在长沙零门槛购首套房,硕士和博士在长沙工作,可以享受首套房补贴 3 万元和 6 万元,同时连续两年生活补贴 1 万元和 1.5 万元。

此外,国内还有很多城市也出台了类似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落户购房。如西安除了为大学生提供保障房外,还有 19 条“全链条保姆式”的措施,为帮助解决大学生创业、住房、贷款、技术提供支持。在成都,大学生落户时可自由选择所在区县,同时可享受“青年人才驿站”床位或租满 5 年人才公寓优惠购房等政策。

抢人还是去库存?

各地不同政策的出台,都是希望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能够留住人才,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新的活力。为了能够吸引人才,房子、户口成为标配。各地出台的政策,除了放宽落户限制,针对购房给予优惠,也是各地采用的主要措施。

此外,还有城市在收入方面也做了硬性规定, “抢人”的意图更为明显。以武汉为例,在出台购房优惠政策的同时,还在全国率先出台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规定专科生最低年薪 4 万元、本科生最低年薪 5 万元、硕士生最低年薪 6 万元、博士生最低年薪 8 万元。

此次出台的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总体水平在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同时远高于武汉市最低工资标准 1750 / 月。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中,大学专科生年薪是武汉市最低工资标准的近 2 倍,博士研究生达到近 4 倍。

对此,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从各个城市出台的政策来看,去库存的导向是不强的,更多的是强调了吸引人才的导向,这也说明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决策心态。后续在库存不足的情况下,更多的是会有类似的租赁市场发展的导向。

严跃进进一步指出,各地城市规模的扩张还是有一定的空间的,后续预计落户政策会继续宽松,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此类城市的人口导入速度加快。从整个角度看,优化人口结构成为此类城市的一个重要工作。人口导入和居住、就业等问题紧紧结合在一起,当前对于人口管理的问题,更多是体现为对人才的管理。整体来看看,当前各大城市势必会推出一定的人才吸引政策。在高房价的情况下,各类购房的优惠政策,类似不限购不限贷、给予购房和租房补贴、直接分房等都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留人”指向性很强的政策还有不少,如沈阳针对在沈的创业者,还有创业贷款扶持、创业场地补贴等 未来 5 年,计划吸引储备 70 万名大学生在沈就业、创业。沈阳还出台了扶持创业的政策,比如鼓励博士创业,技术或专利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给予 10 万~ 50 万元创业启动资金。此外,长沙也出台吸引人才落地的政策。据了解,在未来 5 年内,长沙计划留住大学生、吸纳创新者、引进 “海归派”、培养“土专家”,吸引储备 100 万名青年人才在长沙就业创业。

哪些城市可关注

面对各个城市伸出的 “橄榄枝”,大学生群体又该如何进行选择?到底该去哪个城市呢?

综合而言,是要关注城市的综合吸引力。有专家指出,城市到底是否具有吸引力,包括城市的宜居、产业生态的成熟、文化的包容更为关键,而住房、落户、补贴等这些指标所产生的吸引力可以去关注,但不一定是核心要素。

首先要了解所在城市的产业生态情况。能否留下来,实现安居乐业,关键还得看事业上能否取得发展,这与当地产业生态息息相关。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部分城市对未来产业升级,如武汉近年来汽车、装备制造、食品烟草等产业发展迅猛,而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初具规模,并将成为未来 20 年内武汉的重点发展产业。据了解,目前已有一些二线城市完成了产业升级,如南京、成都、西安等。

其次要关注城市的软实力。这些包括所在城市的整体教育水平、生活成本、医疗水平、交通状况等等,之所以关注这些,主要是为了未来子女教育、自身健康 长远考虑。当然,生活成本也不能太高。优 选择教育综合水平较高、医疗水平偏中上、生活开销适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另外,还要关注制度性因素。此前一段时间,之所以出现了 “逃回”北上广一线城市的现象,就是因为所在的一些二线城市仍然存在办事难、工作环境不好等因素,还不如回到制度环境相对公平的一线城市。选择制度建设比较完善的城市,对日后的创业等尤为重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