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忽悠
对意见领袖、辩论手法和热点文章进行剖析,介绍媒体和个人怎样运用网络舆论和逻辑诡辩忽悠观众,以及如何识破欺骗性论述。有时还会贴些比较靠谱的权威作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忽悠

我们虽然比武输了,可乔峰你居然是契丹人!

忽悠  · 公众号  ·  · 2017-05-05 17:2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自从格斗教练徐晓冬,仅用数秒便击败了雷公太极创始人魏雷之后,一时网络上约战帖层出不穷。但同样量级的擂台,估计是不可能在近期再出现了。接下来将是找借口与泼脏水的时间,大家不用再指望有什么好戏。本文仅从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讲解。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的是评判标准。文学写作,各有千秋,评价主观。“文无第一”,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可能很多人不喜欢,白开水般的网络小说却有无数粉丝,作者年入千万,这很正常。但“武无第二”,武术竞技有清晰的规则和标准,打中了就是打中了,打趴下了就是打趴下了,谁强谁弱,胜负通常一目了然。


但武术的问题是,各种流派有不同的套路和规则。奥运会搏击项目里,拳击是拳击,跆拳道是跆拳道,还有柔道、摔跤,都是各派选手内部交流,相互间无法较量。但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因为搏击项目基本目标相似,如击中、击倒、击败。为让不同搏击流派在同一平台竞技,93年诞生了MMA(综合格斗、无限制格斗)。MMA的特点就是几乎没有规则,除了不能插眼踢裆打击后脑喉部等,其它攻防手段几乎均可使用。以有效攻击为评分标准(击倒或击晕更不必说)。此时无论西洋拳、空手道、截拳道、跆拳道、泰拳、摔跤、巴西柔术、以色列搏击术等各国各派选手就可以同场竞技。大家终于能分出高下。时至今日,MMA已有二十多年历史,在这套规则下诞生了一些知名的竞技赛事如UFC,顶级选手的出场费用在五万美元以上,获胜奖金和广告收入则远高于此。也涌现出不少知名的冠军选手。他们有些只精通一项技术,有些则数项融会贯通,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摔跤等等都会。有了成熟的规则和足够的激励,就很容易分出优劣了,别管你用什么拳什么招,哪怕是外星人,只要你能在八角擂台上打赢,大家就服你。90年代初习武的年轻人大多在练泰拳,但当巴西柔术在UFC上展现了强大统治力以后,新人们又对柔术趋之若鹜。


单纯从搏击角度来评判徐晓冬和魏雷这场擂台很容易。雷公太极连第一轮攻击都没防住,就被击倒,任何人,哪怕什么也不懂,都看得出双方搏击能力差距过大。但在舆论领域,事情就复杂很多。因为在中国,武术并不仅仅是搏击,它还承载着很多东西,比如传统文化,“太极”拳,“五行”拳,“八卦”掌,比如民族自尊心,比如武侠文学影视等等。人们的判断一旦被这些情感召唤力极强的因素左右,就会开始“站队”,无数借口、脏水与帽子都会被群众发明出来。讨论也就很难再得出结论了。


武侠文学被称作“成人的童话”,当不得真,奈何当今巨婴太多。像“内力”,原本就是新派武侠小说家发明的,历史百年不到,证据翔实可查。传统武术里从来就没这设定。可从采访中看,很多人已经分不清小说电影和现实了。这不是最糟的,因为小说至少讲究设定严谨、逻辑通顺,不像传统文化天马行空,擅长将实用技能与各种玄学观念挂钩,而这又被无数怀抱同样思维的国人买单。95年,香港亚视拍摄的著名电视剧《精武门》。从影视角度来看,水平几乎无可挑剔,空前绝后。我讲述其中一个反应思维模式的细节:


《精武门》第一集就开宗明义,“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是为武术最高境界”。代表人物是霍元甲、陈真(甄子丹饰)。



那作为对手的日本人呢?日本武学追求的是什么?全片只在第26集出现过一次,武田幸雄对石井英明(林志豪饰)说:“英明,你已经掌握了武术的最高境界,快、准、狠。”



日本人的理念逊爆了是吧?但现在看来,这更契合现代理性思维方式:定义明确,有具体、精细的衡量标准。逊不逊,不能看哪方辞藻耍得好,电影里最后靠擂台分出了胜负,陈真胜出抱得美人归。当然,大家都知道,搏击真正的胜负,不在电影里,而是在真实的竞技场上。


同期另一部电影,94年正东影业的《精武英雄》,也是武术电影的巅峰之作,这部电影里,双方形象倒置。陈真是日本留学归来,思维开放的年轻人,片中的拳路糅合了西洋拳、空手道、截拳道、泰拳等等。在霍元甲墓前的比武中,日本第一武学宗师,黑龙会首领 船越文夫(仓田保昭饰)代师考较陈真(李连杰饰)问:“年轻人,告诉我最强的拳是什么拳?”


陈真摆出西洋拳的架势,回答道:“ 不管什么拳,能打赢你就是好拳。 ” “我师父没那么多废话, 你到底打不打?



双方打成平手,但船越文夫年龄更高,一路走上山面对以逸待劳的陈真,体力消耗更大,所以陈真认输。此时他才去听对方的武学哲理,哲理是建立在搏击技巧之上的。你击倒了对方,当然可以大谈特谈,但如果败北,特别是一触即溃,谈这些意义就不大了。因为竞技运动,胜负才是核心。


说起这个就想到日本围棋。当日本围棋在中韩选手的竞争下急剧衰退之后,它以前常谈的传统文化、棋形美观、两日制用时、各流派争奇斗艳、胸襟广阔等等,虽然还在谈,可人们已不再倾听。一开始很多人还抱着怜悯和怀旧的心态愿意美言几句,输上十年以后,连日本人自己都深以为耻,不谈了。围棋的本质是竞技,输一目就是输一目,那些文化都是附着在竞技之上的东西,你说的再天花乱坠,输了就是输了。说得越多,输得越惨。


但是,日本围棋至少没有放弃竞技。



相比正规的MMA比赛,约架当然不是一种特别妥当的搏击竞技形式。但武术协会的声明更像是在放弃搏击竞技。它强调的“套路”是变形的竞技体操。“强身健体”并非不证自明,而是需要在医学上证明武术比其它锻炼形式,如广播体操、跑步游泳、健身等,有更好的肌肉训练或延寿效果。“武德”不再是遵守规则,公平竞技,追求胜利,承认失败,虚心学习。而是论资排辈,纵容骗局,互抬轿子,和气生财。


不停地在影视作品、商业广告、主流电视节目上,宣传与表演自己可以搏击,以此收徒揽财。实践中却不敢搏击竞技,主动放弃明确、清晰的检验真伪、强弱的方式,那后果自然顺利成章:


1.减少肌肉和技巧锻炼,加强语言训练:


徐晓冬和雷雷这场擂台的起因。


打之前,大家光看双方耍嘴皮子,“探讨武学”,很难搞清真伪。但打过之后,再耍嘴皮子就不灵光了。“太极大师”称号前,多了一个“被KO”的帽子,评论里全是嘲笑。



2. 摆姿势的重要性超过了实用技能:


这张群魔乱舞图永远是最经典的:



3.不了解竞技组织或重要比赛的信息,与记者、媒体的关系倒是搞得极好


央视记者帮着“证明”。



湖南卫视,陈氏太极拳 vs 大力士龙武。极其逼真,保证本文读者找不出任何破绽。建议搜索视频亲自观看。真实情况下老头只能撑5秒。



4.虽然打不过,但乔峰你可是契丹人。


有时你还能欣赏到极具中国特色、最肮脏的表演。



电视上这几年有一堆号称击败某些国家格斗冠军的武术高手。到底击败了没有?是在哪年哪月哪场比赛击败?上台对战的“日本冠军”“俄国冠军”“美国冠军”是确有其人,还是不知从哪里雇来的骗子?这些信息,查起来够容易吧?记者们查了吗?


久而久之,这帮人除了比武不行,上电视自我宣传、收徒搂钱、造假、泼脏水、耍流氓,样样都行。可“武德”从何说起?


可为什么明知自己是假,却还要上擂台自讨没趣呢?这就是舆论的领域了。


没有了公平竞技,各派之间就缺少了辨别真伪强弱,真正搏击交流(而不是搭手后相互客套抬轿子)的渠道。成了一个个 信息封闭的小圈子


有些武术骗子的搏击可能比正常人还弱,这些人反倒有自知之明。



这种“武术宗师”绝不可能出来比武,除非把媒体和对手上上下下都打点好了。因为她连个普通人都打不过,对自己的位置心知肚明。


倒是一些略有实力,比普通人能打的,容易接受这种挑战。对他们来说,正是因为比疏于锻炼的普通人强, 所以无法确定自己的真实位置,周围接触到弟子和同行,处于同样的封闭小圈子里,均无法给他提供开放的公共平台中高水平搏击的有效信息。 由于信息匮乏,他们不知道与真正搞搏击的人的水平相差多少。



你会发现敢于摆真正的擂台,被旁人一拳KO的,反倒是有点实力的人,视频为擅长与弟子们表演上电视的日本合气道“大师”。


不过,徐晓冬和雷雷比武被热炒之后, 这两个群体的信息终于得到了交流 。此时同样的事情就不太可能发生了。尽管天天都有人和他约架。这倒不是因为违法(只要两个人愿意搏击竞技,冒点轻微违法的风险,找到合适的地点毫无问题),而是由于:


徐虽然早过当打之年,只是个38岁退下来作格斗教习的中年业余人士,但通过舆论炒作,他已成为无限制格斗(MMA)圈里的 代表人物 。与另一个传统武术圈的搏击交流时,必然也希望对上对方的代表人物。但由于之前的竞技, 当前,双方搏击水平的 信息交换已经比较充分,对方的代表人物会根据新的信息重新衡量风险,如果判定输面较大(这几乎是必然的),那他们不可能放下已有的丰厚的圈内收入冒险 。倒是圈子里一些尚未成名的年轻的非代表人物,愿意冒这个风险博出位,但这又很难是徐晓冬愿意接受的。即便接受,也不具备很好的新闻性,得不到传播。




所以根据我对舆论的认识,我愿意在这里预言一下,口头上成立的约战或许会有很多,但近期(六个月内)大家就不用指望双方有重量级的真实对战了。


——————————————————

iOS用户赞赏入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